汪鸣: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综合运输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物流学会副会长
主要研究领域:交通运输发展战略与规划、综合运输管理、运输发展政策、物流规划与管理、交通运输与物流基础设施项目论证、交通与物流企业咨询。
主持和完成的重要研究项目有:《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政策研究》、《香港与内地物流合作发展研究》、《全国物流发展规划》、《我国综合交通运输管理体制研究》等。
在2006年中国港口峰会上,汪所长接受了锦程物流网记者的采访。
记者:在中国外贸经济发展的推动下,目前中国港口形式发展一片大好,我们在欢喜这种形势的同时也应该居安思危,您觉得,在未来港口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会有那些因素扮演起阻碍者的角色,是港口营运者应该注意到的。
汪所长:这两年港口的迅猛发展,很大程度上取自于前几年抄的比较热的重化工化。由于铁矿石的进口、粮食的进口、原油的进口和中国外向型经济所导致的加工品的出口,这些对港口的需求都是很旺盛的,使得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出现的压船压港的现象,近一两年又再一次出现了,从而又引发了港口的快速扩张和投资。这是第一个阻碍的因素。第二个因素是很多沿海沿江的城市都把“以港兴市”作为推动港口发展与城市建设的主要发展战略。“以港兴市”从提出开始到现在至少已经有10年的时间,随着这些年港口城市的迅速建设,使得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港口附近产业布局密集。上述因素在一方面促成了中国港口出现了势不可挡的大好局面,另一方面在这样的形式背后也存在着隐忧。港口这边的建设确实有需求,但是需求到底有多少,有着怎样的发展规律,这样旺盛的需求会延续多长时间,保持一个什么样的规模,国内这边一直都在研究。这次国家“十一.五”规划也涉及到了这样的问题。其中一个难点就是未来港口的需求量,我们应该提供一个什么样的港口能力,在这一点上应该说决策是比较困难的。因为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跟其他已经发展起来的国家相比有相似的地方,但是更多的还是具有中国自己的特点。所以在决策上会出现困难。此外很多城市提出的“以港兴市”,把港口和城市绑在一起发展,这种发展模式是不是适合所有的沿海沿江城市,还是说我们必须有针对性的按照合理的空间布局去发展战略的实施,现在还有很多探讨的余地。关于港口的分工问题我们喊了很多年,可是有的人说,为什么上海港能成为航运中心,而其他港口就不能够成为,这里就存在一个市场的合理竞争和政府的定位问题。这样一个问题和前面所提到的情况,可能会导致港口的过剩,这是一个大家不愿意提起的话题,但确实是一个实实在在的问题。这些年来中国确实建设了很多的港口,很多港口又出现贪大求洋求全这样一个情况,港口规模就会出现一个过剩的问题,另外,也给港口之间的分工带来了障碍。
记者:去年由迪拜世界港口抄起的港口并购热潮,吸引了足够多人的眼球。日前日本邮船等公司也宣布了要加强在中国港口的投资和参与建设,您认为,像国外那样大范围的港口并购活动,会在国内出现吗?
汪所长:我觉得这种情况不太可能大范围内的在国内发生。应该说国外的这种情况基本上是少数大型枢纽港为核心,其他的港口对其进行补给和分工的这么一种模式。所以这种情况就应该看投资港口的企业是一种什么战略,是自身找一个货源相对稳定的港口去稳定的经营,还是找一个处于枢纽的这样的港口进行无系统的建设,我们要看它到底实行的是什么样的战略,来判断它是否对港口实行经营。从最早介入到内地来发展的和黄,和新加坡港他们在中国的操作来看呢,他们是沿着枢纽港和重要港口来进行的,一些中小港口的案例还是很少的。我们经过这一轮的港口扩张以后,他们会不会在一些中小港口中进行,这个现在还不好预料。我觉得还是会围绕着中心港和重要港口,特别是对于资源运输方面占有特殊地位的港口,这样的投资行为可能是会更明显一点。
记者:从外资参与港口建设的角度来说,我国政府这边有相关政策支持或者是相关的法律规定出台吗?
汪所长:在这点上目前还没有特别的政策,还是根据引导外商投资的指导目录来围绕执行。但是有一个问题需要讨论,就是对于服务业领域的讨论。因为这次在“十一五”规划里把交通运输物流规为生产型服务业,对于服务业领域怎样引进外资,怎么样发挥外资的作用,这一点可能跟制造业领域是完全不同的。关于这个问题应该说还有好多问题需要研究,所以结论还不好下。但是有两点,第一、国家支持对外开放的政策不会变的。第二、关于服务业怎么样去对外开放会有一个相对比较系统的政策设计,而不像是制造业分散在很大的面上,只要你有投资你就可以去投资。而服务业门类相对比较烦杂,从金融到一般性的服务业,到运输、到物流、很烦杂,而且这些特点都是不一样的。对于服务业怎么样开放市场我想会有一些政策上的跟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