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加工贸易限制类商品目录》将于8月23日正式施行,涉限商品将实行保证金台账实转管理,这收紧了众多长三角企业的“银根”。结合前不久出口退税率下调的“冲击波”,长三角制造业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已迫在眉睫。
企业的资金压力骤然上升
今年7月23日,商务部、海关总署联合公布了新的《加工贸易限制类商品目录》,共涉及2247个十位海关商品编码的限制类商品,其中1853个是新增的,新增的商品类别主要涉及塑料原料、纺织纱线、布匹、家具、金属粗加工产品等劳动密集型行业。
根据新政策的规定,对限制类商品加工贸易将实行银行保证金台账实转管理,也就是按限制类商品进口料件应缴关税和进口增值税的50%上缴台账保证金,这使涉限企业的资金压力骤然上升。
张家港扬子纺纱有限公司主要从事羊毛纱线出口业务,每年的出口额达到1亿美元。“根据公司的出口额测算,半年之内我们要准备3000万元人民币作为保证金放在银行。”这家公司副总经理夏日盛说,这意味着公司的资金周转将十分困难。
在长三角地区,像扬子纺纱这样面临资金压力的企业有很多,仅苏州地区就有650多家企业受到影响。“估计占据的保证金将达到60亿元人民币。”苏州市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外贸管理处处长葛华说,“此次调整受影响最大的是中小企业,如果不能组织到相应的资金,那就意味着停产。”
加工贸易新政策带来的影响并不仅限于涉限企业。昆山沪士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是生产集成电路板的企业,其生产所需的原材料铜、塑料等属于调控的对象。“现在,已经有供应商提出涨价的意向。”这家公司副总经理李明贵说,加工贸易政策的调整,将会影响到整个产业链。
新政策加速产业结构调整
“对于企业来说,政策的调整带来的损失是实实在在的,但从长远来看,还是利大于弊。”葛华说,加工贸易成本升高将挤压高耗低效、粗放型、劳动密集型、产业链低端的企业,导致行业内企业的重新“洗牌”,加速加工贸易产业的升级和结构调整。
事实上,由于受到土地资源、环境等方面的限制,长三角制造业已经开始了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的转型。许多地区已经由最初的招商引资转变为招商选资,以减少高能耗、高污染产业的进入。
坐落于浙江省嘉善县的台升实业有限公司是家具制造企业,这家公司管理部经理戴伦告诉记者,政策调整后公司一年缴纳的保证金将达1亿元人民币,利润则会被稀释掉20%。“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能致力于不断改进制造技术,减少用工人数和资源的消耗量,从而降低成本。”
长三角制造业转型仍需更多支持
此次外贸政策调整对中西部地区仍然实行保证金台账“空转”,意在让东部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很多企业虽然面临压力,但仍然不愿离开长三角。
“长三角地区有着良好的产业基础,离开了这些产业配套企业,我们也无法生存。”台升公司管理部经理戴伦说,除非将整个产业链整体搬迁,但这基本上是无法完成的任务。即使单个企业搬迁,也涉及到资金和时间的问题。嘉善县外经贸局副局长高琪说,此次涉限企业中很多是小企业,有的才刚刚起步,根本没有能力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对此,长三角许多企业表示,希望政府能够出台与外贸政策调整相对应的配套政策,降低企业的损失,帮助企业进行产业升级和转移。“政府降低出口退税率,从某种程度上缓解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如果政府能够把降低部分的退税资金用于奖励企业科研创新就好了。”昆山沪士电子副总经理李明贵说。戴伦建议外贸政策调整能够区别对待,逐步进行,给企业一点时间进行转移和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