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工贸易政策的目的,在于通过免除关税等方式让利给企业,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通过面向国际市场的加工制造活动,促进本土制造业发展。因此,在当前落实科学发展观,减缓外贸顺差增长的大背景下,有必要全面审视加工贸易政策体系和激励机制,还加工贸易政策的本来面目,回到加工贸易的政策初衷,围绕增强本土企业国际竞争力这一重心,制定和实施加工贸易政策措施。
加工贸易政策回归的关键,在于延伸加工贸易国内价值链,促进外资加工贸易企业的中间品本地采购;增强本土企业对加工贸易的参与程度,提升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水平,提高自主创新和国际市场开拓能力。
加工贸易政策调整,首先要逐步消除阻碍外资加工贸易企业中间品本地采购的政策因素。如调整国产料件出口退税机制,引导加工贸易企业采购国产料件,减少“国货复进口”、“境外一日游”现象;再如放宽来料加工贸易企业采购国产料件的政策限制,解决来料加工贸易企业向进料加工贸易企业的“不停产转型”问题等。
其次,鼓励和扶持本土企业参与加工贸易。
鼓励和扶持个人创业,尤其是要扶持那些具备一定加工贸易经验,掌握一定业务资源的个人和中小民营企业;支持国内企业间的重组和整合,鼓励若干有实力的国内企业,使其成为产业集群的支柱企业,不同程度地对国内产业链加以整合。
另外,鼓励支柱企业开拓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市场,掌握价值链的后端渠道,充分利用若干具有市场幅射优势的加工贸易集聚地区的生产制造能力。这样一来,有可能既不影响加工贸易的就业创造作用,又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外资的控制和主导地位,同时又可形成中国自己完整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体系,最终完成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目标。
最后,支持本土企业提高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能力。
支持简单加工贸易企业改善产品质量管理,提高生产效率,缩短交货时间,加强企业资信建设;对于技术型加工贸易企业,可以考虑在政策上予以倾斜,鼓励和促进这类企业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支持它们进行自主创新。
另外,政府还应采取措施,协调和引导内资企业建立产业集群,组成各种形式的研发联盟,以促进知识流动,增强企业学习能力。
总之,本土企业应以解决产品质量、交货时间、成本控制等问题为突破口,实现自主创新,形成产业集群,开拓国际市场,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