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这些产业的市场极易饱和。与此同时,不少行业具有明显的动态规模效应;很多技术密集型产品是不完全竞争、垄断性很强,若能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或战略性进入,便可改善市场结构和贸易条件;还有一些领域的贸易受到政治的影响。
我国如果固守比较优势,仅仅发展完全竞争性产品,与发达国家那些不完全竞争性、技术密集型产品相交换,那么所处地位是不平等的,甚至会影响国家的经济安全、政治安全和军事安全。再者,比较优势并不完全由初始资源禀赋所决定,也可由后天培育形成。如在许多产业的国际分工中,竞争优势和分工是由研发活动所产生的优势所决定。因此,应制定适合我国要素具有多层次特点和大国国情的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
政府在技术创新与扩散中应发挥重要作用
技术创新既有外部性,风险又高,在基础研究阶段尤为突出,企业往往不愿从事这些研究。有鉴于此,技术创新和研发资助几乎是每一个发达国家都采用的政策。技术密集型企业在投融资方面,也与一般产业具有明显的不同,要求有比较良好的技术市场和风险投资体系。因此,政府在克服风险、补偿外部性、创造新市场和创新制度方面的能力便成为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
同时,技术创新要成为推动整个社会进步的力量,关键在于推动技术扩散。而要处理好鼓励技术创新和技术扩散的关系,需要政府发挥更大的作用。
处理好技术引进与自主开发的关系
迅速提高技术水平是发展中国家吸引外资和引进技术的重要目的,但外商有其自身的利益和战略。因此,从竞争对手中获取技术通常是有条件的,这既与跨国公司技术转移战略、策略有关,也与东道国实际技术消化能力有关。
国际经验也表明,纳入跨国公司的全球生产体系,有可能使企业技术水平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而由此提升价值链的企业则很少。同时,技术并不是一个完全自由贸易的领域。2001年美国商业部总共收到1294件对华技术出口申请,其中72%被通过,3%被拒绝,25%不予受理,即被美国政府否决的对华技术转让项目竟高达28%。因此,作为发展中的大国,需要在政府支持下,形成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能力,并逐步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通过技术水平的提高促使外资加快技术转移步伐,提高转移技术的档次。而我国技术水平的提高,也会促使西方国家放松对相应技术的管制。
在处理技术引进、吸引外资及自主开发的关系方面,既要积极吸引外资、提高引进外资质量,通过外资和技术引进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技术升级,同时更应该保持自主发展的权力和能力,并做到技术引进、消化吸收与自主开发相结合,最终实现由以技术引进为主向自主开发转变。就是说,从技术引进起步,逐步缩短与国际水平的差距;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根据我国国情加以改良,并以此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和技术能力;搞自主研发要有长远打算,政府要加大对国内企业自主研发工作的支持力度。
改善国际分工地位
从企业个体来说,发挥比较优势、提高产品竞争力,是参与国际竞争的基本指向。但从国家来说,努力改善国际分工地位应是国家政策的基本方针。
世界贸易趋势表明,不但需求弹性高的产品比重上升,而且那些基于新市场、新技术的新产品更占据了世界贸易增长额中的主体地位。同时,战略性贸易理论表明,当跨国公司处于垄断地位而没有竞争对手时,垄断企业就能获取垄断利润。而引入竞争或通过产业政策支持国内企业战略性进入时,能够打破跨国公司的垄断,这将给本国国民带来福利,改善国际分工地位。
因此,改善国际分工地位,一方面,应强化具有高增长率、高附加值的产业;另一方面,传统优势部门的技术升级要选准方向,从提高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转向提高产品档次、增加技术含量、培育品牌、提高附加值,否则强化比较优势或绝对优势有可能导致贸易条件的恶化。
加大人力资本投资
一方面,既有的人力资源状况决定了产业技术升级的水平和速度,而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和能力建设又可以促进产业技术升级;另一方面,产业技术升级在对劳动力素质提出更高要求、促进人力资源开发的同时,也使一些从业人员因不能适应要求而被"挤出"劳动力市场。因此,在推进产业技术升级过程中,应处理好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技术密集型工艺与劳动密集型工艺的关系。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多吸纳就业,同时要大力加强人力资本投资,提高全员素质。只有高素质的职工、高强度的企业技术开发投入和开发水平,才能真正发挥出后发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