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篇章,哈尔滨机场的飞速发展是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从旅客吞吐量、航站楼面积、开通航线的成倍增长,到经营品质、服务水平、保障能力的不断提升,都见证了黑龙江民航事业的跨越式发展。
改革开放前,哈尔滨的马家沟机场设施还很落后,机场处于一片大草甸子上,没有像样的跑道,也没有塔台。飞机起降时,管制员坐在一个军用卡车改装的指挥车上,通过电台与飞行员进行地空“对话”,这个指挥车被称为“移动塔台”。
1979年,可起降大型客机的哈尔滨阎家岗机场投入使用,当年旅客吞吐量实现7.14万人次。而新建的28米高的指挥塔台,让哈尔滨机场告别了移动指挥的时代。那时,在机场起降的基本都是小型飞机。
1998年,48米高的第三代塔台投入运行,阎家岗机场更名为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升级后的新机场可昼夜起降大型客机。
2003年后,电子进程单、气象网络终端、仪表着陆系统、多普勒气象雷达等一批新应用、新设备投入使用,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更加信息化、国际化。2003年和2005年,旅客吞吐量先后突破200万和300万大关。
2014年,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迎来扩建,按满足目标年2020年旅客吞吐量18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17.5万吨、年起降14.1万架次的使用需求设计,总投资46.19亿元。
2017年,哈尔滨机场日均航班量达到374架次,年旅客吞吐量达到1881万人次。
2018年4月,哈尔滨机场新航站楼正式启用,所采用的72根罗马柱,完美体现哈尔滨地域文化特色,是国内大型机场首次采用欧式风格的建筑体。新航站楼内餐饮、商业店面、头等舱和贵宾休息室等配套服务项目焕然一新,全楼还提供便捷的WIFI服务。
目前,共有国航、南航、东航、深航、川航、海航、韩国韩亚航等40余家国内外航空公司在哈尔滨机场运营,已开通国内、国际航线近200条,初步形成了以哈尔滨为中心,辐射国内重要城市,连接俄罗斯、日本、韩国等周边国家的空中交通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