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联合相关单位编制的《武汉开发区(汉南区)航空产业发展规划及空间布局研究(2018-2025)》正式对外发布。《规划》从国际、国内和湖北省航空产业发展环境、发展战略、空间布局、重点业务等进行详细分析与规划,认为武汉发展通航产业正当时。
据悉,这是武汉发布的首个航空产业发展规划。
3年内,全国通航产业将超万亿元
《规划》认为,我国通航产业正迎来重要发展机遇期。
根据国务院和中国民航局规划,到2020年,我国通航机场将达500个以上,通航飞行器超过5000架,通航飞行员人数达到7000人,经济规模超过1万亿元。至2020年,全国将建成50个通航产业综合示范区。
而目前,我国通航飞行器不到3000架,通航机场不足300个。与美国拥有通航飞行器21万架、通航机场1.68万个、通航飞行员达50万名相比,我国发展空间巨大。
从产业结构看,美国通用飞机占民用飞机比例达97%、通用机场占民用机场比例达96%,而目前我国,商业航空与通用航空正相反,呈“倒金字塔”形。
通航产业包括通航运营、通航制造、通航服务及相关联产业。近4年,我国通航企业数量和通用航空器研发制造,均保持15%至20%速度增长。《规划》提出,未来10年,我国航空发动机市场将超过千亿元,其中,民用直升机涡轴发动机每年需求量在900台以上;支线、公务机、小型通用飞机,活塞式发动机每年需求量近2万台。航电器材方面,全球有上千种通用飞机,航空电子、航空零部件,包括起落架、螺旋桨、座椅、紧固件等,需求潜力大。《规划》提出,2014年,我国无人机销量2万架,预计到2020年,无人机销量达29万架,并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将保持50%速度增长。通航运营方面,未来5年,我国大陆购买公务机需求预计增至2300架,价值超过4600亿元。公务机机场将成为一、二线和区域中心城市标配。同时,随着航空运动文化普及,低空旅游市场潜力巨大,通航教育培训市场前景广阔。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认为,我国目前在职飞行人员不到3000人,未来3年缺口达7000人,同时,机务维修、地面保障等专业人才缺口持续加大。同时,随着人民对高质量医疗需求增大,航空医疗救援市场正蓬勃兴起。预计到2025年,我国航空医疗救援通航飞机需求量超过1000架。
武汉发展通航产业正当时
《规划》认为,武汉开发区发展通航产业,条件得天独厚。
从区位看,武汉是全国地理中心,是中部地区最大都市和唯一副省级城市,是我国内陆最大水陆空综合交通枢纽。武汉开发区濒临长江,境内京珠、沪蓉高速交汇,东到上海、西抵重庆、南至广州、北达北京,均在1000公里半径内。此外,该区地处武汉西南,河湖纵横,发展腹地广阔,是发展低空旅游理想地。
从产业基础看,武汉工业雄厚、人才集聚,作为武汉工业主战场,该区综合实力位居全国219个国家级开发区中第八,中西部地区第一。拥有世界500强企业54家,280多家外资企业,产业技术工人数十万。
同时,该区通航产业运动基础厚实。近年来,该区承办了跳水世界杯、羽毛球亚洲锦标赛、中国汽摩运动大会、富秋音乐节等众多国际赛事和活动。2017年,国际航联飞行者大会已永久落户该区。2019年10月,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大会将在此隆重召开。
面对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该区率先提出打造“通航产业之都”。《规划》认为,未来,武汉开发区应通过并购、合作生产、技术引进等方式,开展飞机组装、制造,待技术和人才积累到一定时期,加大创新研发,突破关键性技术。当前,要大力发展航空运动和低空旅游,进一步加强通航基础设施建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