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余晓辰 实习生 魏佳枫
新春将至,在这“家书抵万金”的时节,“家书”却已成为一个遥远的名词。
当我们习惯了一睁眼就刷朋友圈、聊微信,当我们习惯了用触动键盘来完成情感的传递,当手写书信离我们远去,一个传统行业的蜕变也悄然来临。
书信渐远微信风行
微信的消息提示音此起彼伏,QQ头像闪烁不停,上小学六年级的褚慧正用手机和朋友们分享着她假日里的快乐生活。
“你喜欢写信吗?”“写信?”对于00后而言,这似乎是一个陌生而又新奇的名词。褚慧说,只有在上学期“写给远方朋友一封信”这次特殊的家庭作业中,才体会了一次亲手写信的滋味。
带着同样的问题,记者在街头随机采访了多位市民。受访人有大学生、正在读书的高中生、已经参与工作多年的上班族等等,没有一个人在近段时间写过书信。千里传尺素,万里表真情。当年写信时的情谊,寄信时的期待,拆信时的兴奋,而今早已不再。
一份针对大学生群体的问卷调查显示,有80%的受调查者和家人最常用的联系方式为手机,其余均为网络通信工具。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人们已经很久不再写信,也很久未走进邮局了。
分拣员变身快递哥
从早上9时到凌晨1时,中国邮政宁波邮区中心局灯火通明。在全自动流水线上,一封封机打地址的信件正被传送带推送到不同的“格子间”。机器分拣代替了一部分的人工分拣,数据实现全程监控。
“平均每天可以收到30多万封平信,1万多封挂号信,银行账单、保险账单、商业广告等商业信函占了大多数。”中心局生产指挥调度中心通信质量负责人董建伟告诉记者,目前手写书信寄递仅占全部业务量的5%。他在分拣区随机抽取了一刀平信,40余封信件里只有一封是手写的。
春节前夕是贺卡送发的高峰期。六七年前,朋友亲戚间互寄祝福,宁波一天最多要分拣100多万张贺卡,而现在寄递量只有原来的70%,且多数是银行等商业机构的“祝福通稿”。如今,信函寄递业务利润日趋微薄,这项带有社会公益性质的业务,被邮政业内称为“普遍服务”。
不久前,中心局进行了大范围的人事改革,光信件分拣部门员工就减少了10多人。张健杰和他的同事们被调派至国内小包分拣处:“分了10多年的小纸片,现在变成了厚厚的快递包裹。”
阵痛中转型路漫漫
邮政业正在遭遇互联网带来的全方位竞争:微信、微博等众多社交软件取代了信函;民营快递公司抢走了包裹业务;支付宝、网上银行正在蚕食汇兑业务的市场份额;移动互联网不仅危及各类报刊的生存,也影响着邮政这一传统发行渠道。
数字或许更有说服力:在“双11”和“双12”扎堆的去年年尾,宁波市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同比增长79.4%,业务收入同比增长33.4%,而邮政函件业务量同比下降10.4%。
“百年老店”美国邮政总局业务重组;英国皇家邮政公司开启私有化进程;加拿大邮政总局取消送信到家……世界邮政业正经历转型中的阵痛。去年,中国邮政集团与阿里巴巴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在物流、电商、金融等领域全面开展合作。
宁波邮区顺势推出了邮政国内小包业务,主要针对轻小件物品的经济型寄递,重点服务电商等有批量轻小件物品寄递需求的客户。“高峰期一天能处理1万多件国内小包,预计今年业务量将实现翻番。”中国邮政宁波邮区中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依托覆盖全国的物流网络,国内小包可以一路渗透到四、五线城市和乡村,成为邮政业的全新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