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两会”,最热话题莫过于铁路改革“靴子”落地。近年来,铁路改革、政企分离、走向市场的观点此涨彼伏,随着中国铁路总公司正式挂牌成立,中国铁路市场化发展走向何方?如何化解铁路2.66万亿债务,如何更好地服务民生和经济建设,如何保证企业健康发展、做大做强?
随着铁路体制改革的推进,铁路工作依然面临重重考验。
何为市场化?用经济学角度而言,就是在开放的市场中,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竞争的优胜劣汰为手段,实现资源充分合理配制,效率、效益最大化目标的机制。通俗来讲就是:利用价格机能达到供需平衡的一种市场状态叫市场化。因此,既然铁路走向市场化,就不能不谈价格机制。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铁路为中国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更担负着人民出行需求的重要使命,因其安全、舒适、经济等优势,成为人们出行的首先交通工具。在铁路部门地努力下,铁路客货运输服务的确得到不断改善。随着市场化进程,铁路的竞争优势也必将更加充分显现。因此,处理好市场效益与社会公益的关系,是铁路改革的重中之重。
铁路客运必须兼顾效率与公平。中国13亿多人口和中国人乘坐火车集中出行的习惯,决定了铁路客运的巨大“体量”。仅刚刚结束的2013年春运,40天的时间里,铁路运送旅客2.4亿人次,较去年同比增长12.1%,创历年春运之最。面对人民出行需要,铁路部门还要继续在提高运输效率上下功夫,进一步发挥已经成网的高铁优势,科学安排运输能力,全面提升运输效率和服务水平。既要大力发展基础客运市场,保留面向广大中低收入者(特别是农民工)的普通快速列车(绿皮车),在春节、中秋、国庆等重点节日开行“低价”专列,保证最广大民众的出行需要,实现铁路运输的社会公益性;同时,又要不断开发高端客运市场,打造“高速、安逸、优质”服务型客运品牌,探索铁路旅游专列、“商务陆地航班”等高端经营模式,通过价格调节机制,实现铁路客运多样化经营,兼顾铁路客运的市场效益。
货运必须兼顾市场与大局。铁路运输作为国民经济的大动脉,低廉的运输价格,为上游企业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市场化,不仅仅要求铁路部门主动适应市场需求,优化货运组织,改善货运服务方式,实现“门到门”物流运输;也要进一步发挥自身优势,建立科学合理的铁路货运定价机制,保证企业在提供运输服务中创效创收。比如,针对一些运价偏低的能源外向型地区运力输出,可以根据当地运输能力动态调整运价,通过以货补客,实现铁路企业的正常运行。当然,铁路货运必须兼顾民生大局和国家发展大局,要优先、保价安排涉及民生领域的绿色物资、救灾物资以及国家重点项目建设物资的运输任务,充分发挥铁路经济建设和民生保障“大动脉”作用。
在3月21召开的交通运输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何建中说:“我觉得铁路的票价应该由有关部门加强监督。但是作为铁路总公司,企业应该有相对的经营自主权。”
总而言之,铁路实现市场化,就必须建立一整套科学、合理、公平、高效的价格机制,既能实现铁路运输的社会公益性,又能保障自身的市场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