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大大小小的产业园区在国内越来越热,要想使园区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催生园区内生动力。在近日举办的2014年中国产业新区高峰论坛上,与会人士围绕“内生·均衡”的主题,对产业园区经济的内生增长路径进行了探讨。
市场需求拉动是内生动力的根本
北京市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特聘顾问赵慕兰认为,市场需求的拉动是内生动力的根本。从内生增长的角度来讲,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当之无愧的内生型园区。早年,中关村周边聚集了不少高校和科研院所,因此拥有得天独厚的科研优势。一些科研人员下海后,逐渐“生成”了中关村电子一条街,有人做电子产品的商贸交易,有人围绕电子产品创办公司做研发与创新。久而久之,一个依靠市场需求拉动的中关村科技园区诞生了。
就全国而言,赵慕兰认为,国家高新区的扩容,随之而来的一个问题是高新区必须立足自身的区域个性避免同质化发展,必须挖掘自身的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再结合国内国际的产业发展趋势进行科学规划,找到差异化发展路径,这样才能够形成长远发展的优势。此外,高新区还要仔细分析区域内的创业基础和氛围,努力完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形成一个创新创业的生态环境。只有能够并善于为创业者服务,园区才具备扶植内生性力量的能力。当前不少园区从孵化器到加速器都在缜密布局,这就是考虑了企业的不同成长阶段在做服务。当然,在服务的过程中,政府要以开放的姿态引进更多的专业机构来完善服务网络和能力,围绕企业成长路线图提供所需要的环境,辅助企业成长,而不是由政府直接去投资,直接去做企业。
建立良好的产业投资项目挖掘机制
中关村发展集团成立至今近5年,产业投资、科技金融和园区发展这三大业务都取得了长足发展,在业务体系、规模、影响力、整体能力的培养上都取得了良好进展。中关村发展集团副总经理张兴胜介绍,该集团已建立了一个良好的产业投资项目“挖掘机制”。
中关村发展集团与市场重要的投资机构、中介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尤其是具有科技创新能力的大学、科研院所、高科技企业建立良好的良性互动关系,这包括业务宣传、信息沟通、人员往来以及有效的合作机制,比如组建大学和科研院所成果转化基金。目前,中关村发展集团已与清华大学合作设立水木启程基金,与中国科学院北京分院组建成果转化基金,正在与北京林业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洽谈成立成果转化基金。
从现有数据看,截至2014年第一季度,中关村发展集团本部产业化项目储备数量累计1464个,服务落地项目累计55个,股权投资项目252个,累计出资项目221个,金额21.6亿元。5年来平均每年投资项目约四五十个。从项目情况看,行业分布比较广泛,包括IT、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从成长阶段看,包括初创型企业、成长型企业,而不是只专注于准IPO项目。
中关村发展集团的产业投资确实推动培育了一批项目的成长,尤其培育了一批重点项目的落地,支持了一批有创新能力的项目,包括处于阶段性困难期的企业。同时,中关村发展集团还按照北京市委、市政府的部署,支持了一批重大项目落地,包括中俄直升机、中芯北方、纳米能源所等项目。这些项目具有金额大、周期长,投资、服务、落地、工程建设同时进行的特点,从市场投资的角度看,这些项目的盈利回报需要的时间较长,只有战略性投资者才能坚持。投资这些项目,显现了中关村发展集团投资多样性、融资条件较为优越的一面,也展示了作为国有投资机构所独有的坚持社会战略需求、公益目标至上的市场定位。
拼服务的意识已在园区整体觉醒
在“京津冀一体化”的效应下,天津无疑是产业地产的一片热土。行业内知名产业园区开发商悉数在天津布局建园。有业内人士认为,目前产业园区投资有些“过热”,同质化竞争激烈。
“内生增长力是产业园区最该关注的,但是现在很多园区并没有把注意力放在这上面,只关注短期利益。比如,拿着产业园的政策去做住宅产品,就把产业园做得变了味。”天骥智谷(天津)公司总经理李广勤认为,现在有些园区实际上不能称之为真正的产业园区,部分园区拿着工业属性的土地悄悄地开发住宅产品,形成了“伪产业园”,从而造成了表面过热的假象。
“真正的产业园区必须依靠园区企业的技术进步和创新保持园区经济的内生性增长。”李广勤认为,拼服务的意识已经在园区整体觉醒。在他看来,产业园区应为企业打造各项服务平台,为企业的发展营造创新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