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消费者信心一直不乐观,中国却连续三个季度消费者信心指数保持在111点的历史高点。这是7月21日尼尔森公司最新发布的中国消费者信心指数报告中透露的信息。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专访了尼尔森中国副总裁范奕瑾。在她看来,中国经济主动放缓并没有过多影响到中国消费者信心指数,因为基于就业预期、个人财务情况及消费意愿的稳定及增长,使得中国消费者信心指数连续三个季度保持在历史高点。未来,如果房价维持相对稳定或下跌,基于收入水平的不断增长,对中国消费者信心而言是会有提升的。
中国经济时报:当前,中国经济主动放缓,但中国消费者信心指数保持历史高点,这两者之间没有什么矛盾吗?
范奕瑾:目前来看,中国的经济放缓并没有过多影响到中国消费者信心指数。虽然中国的GDP增速趋缓,但从二季度来看,7.5%的增长与美、英等相比,可以说是件值得庆祝的事。而且总体来看,中国主动放缓后的经济质量还是不错的。
从就业预期和个人财务状况来看,中国就业形势并没有出现恶化,居民收入水平有较为平衡的增长,而中国消费者的消费意愿不降反升。尼尔森第二季度消费者信心指数报告显示,中国消费者2014年第二季度的消费意愿较前一季度高出两个百分点,达到46%。对个人财务方面的信心环比增长1个百分点,达到70%。
从城市级别来看,三线城市的消费者信心指数领跑全国,从第一季度的111点上升到113点。四线城市的消费者信心指数也上涨两点,达112点,位居第二。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的消费者信心指数较上一季度均有不同程度的下滑,均为110点。农村消费者信心指数与上一季度持平,为110点。
据中国政府发布的数据,2013年中国外出农民工人均月收入比上年增长13.9%,有效提升了这一庞大消费群体的购买力。和其他消费者甚至中产阶级消费者一样,这些消费者对于高品质的生活有着相同的诉求,他们也会通过日益增长的可支配收入来满足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中国经济时报:央行数据显示,6月份中国居民的储蓄大幅增加了2万多亿元,中国居民的储蓄习惯会不会影响到消费信心?
范奕瑾:对于6月份中国居民储蓄单个月的大幅增长,并不具有普遍性。在过去十年里,整体来看,中国的储蓄率依然很高,但整体趋势是下降的。从消费者如何花费余钱的一些调查来看,中国居民的储蓄习惯并没有影响到消费。
数据显示,相比第一季度,有更多的消费者表示会将可支配现金用于更广泛的领域,如购置新衣(上升6个百分点至51%)、外出就餐(上升5个百分点至40%)、休假旅游(上升4个百分点至32%)、孩子的教育花费(上升3个百分点至43%)和外出娱乐(上升3个百分点至34%)。
尼尔森的调查显示,将近三分之一的中国受访者(30%)将个人电子设备列入未来12个月的购物清单,较在调研中所列的其它品类而言,位居第一。同时较上一季度上升4个百分点。尼尔森认为,这一趋势无疑会继续加深电子商务在中国消费市场的进一步渗透与发展。
中国经济时报:国家统计局最新的70个大中城市的房价数据表明,有过半的城市房价开始环比下降。如果房价整体保持相对稳定或下跌,对中国消费者信心是否会有影响?
范奕瑾:如果仅从房价保持相对稳定或下跌而言,若收入水平不断上升,那么对未来的消费者信心指数肯定会有提升,因为一降一升肯定会释放消费者的购房意愿。
此外,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深入也是中国消费者信心指数保持高位的主要驱动力。虽然中国13亿人中有一半以上已迁入城镇,但相比高度城市化的美国和欧洲市场来说,还存在不小差距。也正因如此,可以推断在今后10年里,中国的城市将涌现出数以百万计的具有强大消费潜力的新兴消费者,这些新兴消费者对拉动中国消费水平的整体提升将扮演重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