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随着传统文化的回归,作为其中优秀代表的中医药文化因其与普通民众的贴近性与博大精深,亦迎来了发展的春天。一时间,电视上遍布中医药故事、养生理论的讲座;各地争相举办各种大型中医药文化节,把扁鹊故里、药王之乡等当作地区发展的名片;“冬吃萝卜夏吃姜”这样的养生顺口溜在民众中更是十分流行。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医药医疗服务一度萎缩,除去民众需求、服务可及性等原因外,对于中医药文化缺乏认同感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百多年前西学东渐之后,我国的传统文化与科学受到了西方文化与科学的强烈冲击,我国土生土长的中医药学也受到了强烈的质疑,一些民国“公知”都曾极力反对中医药。
不可否认,近年来随着国力的强盛、民族自豪感的提升,中医药文化得到了回归和高度认同,这提高了民众选择中医药进行养生、医疗的意愿,一改前些年中医医疗停滞不前甚至萎缩的局面,有力地推动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特别是中医药养生文化的推广,对提高民众生活质量、保健防病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虽然形势一片大好,也应看到这其中存在着严重的隐忧。
首先,在中医药服务基础还比较薄弱的前提下,出现了中医药文化的过度消费。各地争相举办的中医药文化节其招商引资的效果虽不得而知,但恐怕是社会意义大于经济意义。在百姓不能方便、容易地获得有保障的中药服务的前提下,骗子们便应运而生。近年来被暴光的张悟本、李一、刘逢军等伪大师就是例证。
其次,中医药学作为一门治病救人的实用科学,固然有其独特的文化属性,但更应该重视其科学属性的存续。脱离了科学属性,独有文化属性,中医药学便成了无根之水。一门科学的发展往往会受到当时的科学环境、学术方向以及进展阶段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其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在这样的前提下,中医药文化的过度消费,虽然在短期内可推动中医药学的普及,但很有可能后继乏力。
第三,影响中医药学发展的最重要的文化问题,在于中国传统文化生存土壤的贫瘠。传统中医的阴阳、五行等理论与化学、物理、数学这样的实验科学格格不入。对于从小接受实验科学教育的青少年来说,接受中医这样的宏观科学存在困难。虽然近些年来各地的中医管理部门开始在中小学中进行中医药文化的推广,但肯定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取得突破的。
综上所述,中医药文化的繁荣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中医药事业的繁荣,但中医药事业的长久发展,仅靠文化普及是不够的,目前存在的过度消费中医药文化的现象甚至可能适得其反,如何下好中医药这盘大棋,还要全面布局。(静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