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以来举国响应的“港建潮”至今仍旧高歌猛进,带来了港口业繁荣盛世的同时,也引出了业界不得不面对的远虑与近忧……
郑 浩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业内人士常用这句话来形容2003年以来我国如火如荼的港口建设热潮。今年,各地纷纷制定并宣布了雄心勃勃的“十一五”港口建设投资规划,我国沿海临江港口正掀起新一轮建设高潮。这场席卷全国的港口“大跃进”,引起了业界人士及部分专家的担忧:中国港口建设是否存在过热现象?
港口热是经济热的反映
针对业界的担忧,交通部规划研究院副院长、总工程师蒋千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现在的港口热是正常的,她认为,港口历来服务于经济,港口热一定是地方经济热的反映。
近年来,我国经济呈高速发展态势,而建港热潮不能不说是我国宏观经济高速发展的一个侧面反映。
交通部综合规划司副司长任建华日前在解读沿海港口规划时认为,“十五”期间,是我国港口建设速度最快的5年,如果没有这5年港口建设的加快,可能会出现更为严重的压船压港现象。他同时也认为近几年来港口发展快“根本的原因源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动力”。
加强规划合理使用
岸 线 资 源
“港口服务经济,港口又拉动经济发展,具有双重作用”,蒋千认为也正是这个原因,目前许多地方政府把港口整个作为参与地区经济的基础,“的确存在对港口认识过热的问题。”
目前,港兴城兴,加快临港工业,发展港口经济,推动港口物流,逐渐成为地方政府部门的共识。在这样一种背景下,港口承载了振兴地方经济的厚望,港口对地方经济的拉动作用与效应被无限地放大,一些地方不顾自己的区位优势、经济载体和腹地货源,大干快上码头项目,以为码头上去了,经济也就会跟着上去。
“港口热本身不是什么问题,但问题是其中的盲目扩张,盲目地以港口促经济,结果造成港口岸线资源的不合理使用”,蒋千认为。“现在我们并不觉得港口建设过热,要停下来,而是想尽办法加快港口建设,以满足和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但前提是合理规划、有序建设,避免重复建设、深水浅用等不合理建设现象,节约港口岸线资源。”
随着沿海港口的过度开发利用,我国港口岸线资源日渐稀缺。据了解,有关部门正酝酿制定岸线管理办法,以加强对我国港口岸线的宏观管理。目前,我国海洋是归《海洋法》管,陆上则是由城市规划和《土地法》管,而界于海洋和陆地间的海岸线管理则缺乏相关法律。
港口建设应该适度超前
“就目前为止,港口建设还不是太超前”,蒋千对记者说。
据交通部门权威预测,到2010年,我国港口年吞吐量将达到61亿吨,集装箱吞吐量将达到1.2亿至1.4亿TEU。到2020年,全国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将为目前的1倍左右,其中进出口货物的吞吐量将达到目前的1倍以上。与2010年需要相比,我国的港口总能力缺口在20亿吨以上,其中集装箱、煤炭、原油、矿石的接卸能力缺口分别为8 200万标准箱、3.3亿吨、0.8亿吨、3.5亿吨。基于现实的判断和未来的预测,交通部部长李盛霖在今年的全国交通会议上表示,港口建设落后再次成为国家参与全球经济活动、经济快速发展的瓶颈。加快港口建设,提高港口的吞吐能力,拓宽港口服务功能,对适应“十一五”经济快速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交通部综合规划司副司长任建华说:“要支撑经济的长期发展,满足运量的增长,特别是我国今后10-20年期间是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重要时期,必须建立具有足够服务能力的沿海港口体系。港口属于基础设施,如果能够做到适当超前发展,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
在加快港口建设上,我国政府主管部门态度非常明确。
专家分析认为,“十一五”期间,我国港口建设继续会保持一定的规模和速度,即便有些超前,但适度的超前是必要的,比如说超前三年。另一方面,为合理、有序开发和利用港口资源,我国现有港口区域整合、资源整合的步伐也将加快。从去年宁波舟山一体化以来,我国港口资源整合的大幕已经拉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