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反倾销、特保等政策性壁垒,以价格低廉取胜的中国商品正面临新的成本考验,其中之一是“路费”。
岁末年初,国际航运业再掀涨价潮,全球排名第一的马士基和排名第九的韩进海运先后宣布提价,运费上涨幅度均超过了15%。
韩进是“跨太平洋运价稳定协议组织(TSA)”的11个成员之一,该组织还包括中远集运、阳明海运、总统轮船、川崎汽船、长荣海运和东方海外等。韩进海运销售部的一位人士称:“这是我们船东联盟的一次统一调整,所有的船东都会有一个涨价,但具体的数字不完全一样。”
提价15%!
2007年1月1日起,韩进宣布正式调整“亚洲—欧洲”航线运费,每标准箱运价上调200美元至1400美元,相比以前提高16.7%。TSA的其他成员对该航线也有提价,从100美元至150美元不等,唯独韩进是涨足了200美元。
除了欧洲航线,更早时TSA已经宣布,在2007年5月1日之前,将对北美航线实施与马士基同等幅度的提价。
2006年11月26日,马士基宣布“恢复费率”,在亚洲至北美航线,其基本运费将上调15%左右,“美国西海岸各港口最低300美元/标准箱,美国东海岸各港口最低500美元/标准箱”。
马士基是“远东班轮公会(FEFC)”的成员,这一组织囊括了15家国际航运公司,据称其成员“承接了欧亚海运贸易约百分之七十”。目前还未见FEFC的其他成员宣布提价,但是瑞信分析师陈翠珊指出,“一家提价,其它肯定都会跟进”。
“油价和多式联运成本的居高不下,正在对航运业造成负面影响。2007年,费率必须上调,以反映成本的激增。”马士基航运公司高级副总裁RobertKledal宣称。
TSA和FEFC都位列全球六大主要航运协会,在运价摆摇不定、燃油等成本波动剧烈的背景下,“一致行动”显然更符合航运公司的利益。而定期调整“基本运费”,以及根据市场变化征收各种“附加费”(如燃油附加费、旺季附加费等),则是联盟帮助其成员转嫁风险的主要手段。
除了油价成本因素,中国进出口贸易下半年的强势反弹是这次运费提价的一个重要背景。第四季度是传统意义上的“航运淡季”,但在宏观政策的影响之下,2006年最后一季却成了不折不扣的“旺季”。
2006年9月,国家五部委宣布取消或降低退税率,但那些9月14日之前已经签订合同,并能够在12月14日之前报关出口的商品,可以继续享有原来的退税政策。“去年年底,很多出口企业都有一点赶货,因为这些税收的优惠马上就要改了,很多货都赶在年底之前出去。”陈翠珊说。
来自海关总署的数据,2006年前三季度,中国出口值分别为1973亿美元、2312.9亿美元和2626.4亿美元。而9月更是刷新了“8月份刚刚创下的历史最高值”。国泰君安分析师林志远表示:“中远集运第三季度已经开始明显好转,欧洲航线运费比上季度反弹了16%,虽然第四季度的数据还没出来,但也会是很好的。”
成本毒药?
提价,对于“托运人”来说,显然不是个好消息,北美和欧洲两条核心航线,是中国商品走向世界不可或缺的主力黄金水道,但是外籍航运公司占据了中国国际航运市场85%份额。
中国商品的出口主要以两种价格方式交易:一种是离岸价,指的是国内企业只负责把产品运送到国内码头,其余的由对方公司负责运输;一种是到岸价,包括了产品价格加上运输费用。
对于那些以“离岸价”出口的公司来说,影响不是那么直接。厦门星星工艺品有限公司的一位高管介绍:“我们只负责把产品运送到国内码头,运费由客户支付”。“因为运费不会分摊到我们头上,所以我们对运费的波动不是特别敏感。”
但是从一条完整的贸易链的角度,运费上涨提高了中国商品的整体成本,欧美贸易商不会同意只由他们来承担这些新增的成本。“如果是买主付运费的话,他觉得高了,就会压低你的货价。”中国货代协会会长蔡家祥说,“最终,羊毛出在羊身上。”
对于以“到岸价”结算的公司而言,影响就更加直接了。亚伦集团福建有限公司也是一家工艺礼品企业,其产品主要出口欧洲,对方以到岸价支付货款,在以前,海运费用占其交易价格的3%~4%。“由于到岸价是固定的,所以运费上调,客人自然会压低我们的货价,对我们有一些影响。”该公司销售部一位经理介绍,由于船公司是由客人指定的,一般是APL、马士基等公司,因此这些船公司要涨价,货主们是毫无办法。
提高“基本运费”并不是航运公司提价的唯一方式。“现在的船公司刁得狠,一票货,'基本运费'只管货装到船上在海上漂的那一段,你可能还要额外付码头作业费、签单费、换单费、旺季附加费、保安费等十来种附加费。”“这些附加费加起来有时可能比基本运费还要贵。”蔡家祥说,“我们货主组织对船公司的提价没意见,但对各种附加的费用有意见。”
从目前看来,“运费还没有高到货主接受不了。”但货主的真实心态是——“到餐馆吃饭,你去要发票时,居然还要收2%的附加费,谁心里都不舒服。”
而更深的忧虑是,运费频频上涨的趋势和花样翻新的各种附加费用,将成为继劳动力成本上升、国家退税减少、国际壁垒增多等后,又一个蚕食中国商品成本优势的因素,对于那些已经受到高关税壁垒困扰的纺织品企业,高企的运费则很可能成为他们击溃其盈亏平衡线的“最后一根稻草”。
不确定性
在林志远看来,“船东宣布提价是一回事,但最终的用家是不是愿意付,则是另外一回事”。
翻看航运业历史,在旺季时宣布提价已经是“例行”之事。“基于旺季的乐观情绪——市场需求强烈、成本因为各种附加费增加,航运公司和公会一贯会选择这一时机宣布提高运费。”瑞信分析师陈翠珊表示,“第一季度,很多航运公司都要跟美国的客户签订合约,所以他们会营造一个比较积极的氛围,希望市场真的会接受提价。”
但是运费的未来走势取决于“运力与需求的博弈”。
分析人士的一个共同判断是:2007年,运力的增长仍将比需求增长更快,而这将给航运公司带来相当的压力。“2007年,根据新船下水推算,集装箱运输能力的增长可能在14%至15%,但问题在于国际航运的需求,2006年11%的增长已经是很好了,2007年我们希望可以维持住10%。”国泰君安分析师林志远说,“但这中间仍有一定的差距。”
“的确有许多不明朗因素。贸易壁垒的风险无法排除;人民币升值,虽然几个百分点看起来很少,但可能让你的产品失去竞争力;当然,还要看美国的经济增长数据,那边的地产正在放缓,可能会影响到整个消费需求。”林志远说。
更多新船出来,则将推高运力过剩。截至2006年6月底,中远集运“持有27艘船舶订单,运力合计175,769标准箱,预计在未来几年陆续投入运营。”而在2006年第三季度至2007年第二季度期间,中海集运将投入7艘运力为9,580标准箱的新船。这些本土航运公司把很大的运力用于“从中国出发,运货出去”。
另外的信息来自宣布提价的船东自身。虽然马士基方面声称:“根据我们的经验,增加的运力已经被货物量的增长消耗掉了。”但在提价的同时,马士基停止了中国至美国西海岸的一条航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