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31年来首现年度贸易逆差

www.jctrans.com 2012-3-6 15:49:00 搜狐

  日本是一个地狭人稠、资源匮乏的国家,二战之后,日本便制定了“贸易立国”的经济发展战略,以全世界为日本的原材料和能源供应地,将日本所生产的各种产品倾销到世界各地。日本的“贸易立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日本的产品,诸如汽车、家电,以及精密仪器等,在全球各个角落广受欢迎。上世纪80年代后,日本的对外贸易始终处于顺差状态,但在过去的2011年,情况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日本在最近31年内首次出现了贸易逆差,而就在此前一年,该国还享受着巨额贸易顺差。

  日本2011年的对外贸易数据与2010年相比可谓“冰火两重天”,2011年,日本遇到了31年来首次年度贸易逆差,日本“贸易立国”战略迎来“拐点”。

  日本是一个地狭人稠、资源匮乏的国家,二战之后,日本便制定了“贸易立国”的经济发展战略,以全世界为日本的原材料和能源供应地,将日本所生产的各种产品倾销到世界各地。日本的“贸易立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日本的产品,诸如汽车、家电,以及精密仪器等,在全球各个角落广受欢迎。

  上世纪80年代后,日本的对外贸易始终处于顺差状态,但在过去的2011年,情况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日本在最近31年内首次出现了贸易逆差,而就在此前一年,该国还享受着巨额贸易顺差。2011年的逆差是否标志着日本“贸易立国”战略迎来“拐点”?日本会不会长期沦为贸易赤字国?

  1980年后首次在外贸方面入不敷出

  据美国《华盛顿邮报》报道,日本财务省1月25日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该国出现了2.49万亿日元(约合320亿美元)的贸易逆差,而在2010年,日本的贸易顺差还曾高达6.6万亿日元(约合848亿美元)。该报称,通过对外贸易来振兴本国经济,这一招对日本来说屡试不爽。2011年出现的赤字别具深意,被地震、海啸及核泄漏等灾难拖慢脚步的日本经济面临更深层次挑战。日本著名品牌丰田、索尼等企业的经营状况严重依赖于海外销售业绩,贸易赤字无疑是重大打击。

  法新社在其报道中表示,按照日本财务省的说法,该国去年的进口额较之2010年上涨了12%,特别是原油和液化天然气的进口量有显著增加,而出口额同比下降了2.7%,其中跌幅较大的是半导体、汽车以及电子器件等。具体来说,与2010年相比,2011年日本原油进口额上涨了21.3%,液化天然气增幅为37.5%,石化类产品更是猛增了39.5%;与此同时,汽车出口额下跌了10.6%,电子类产品的跌幅达到14.2%。

  与2010年相比,日本对其最大贸易伙伴国中国的逆差在2011年扩大了4倍有余;日本对欧盟国家依然处于顺差状态,但具体金额也较2010年下降了31.3%。由于日本所需的石油几乎都要从中东地区进口,日本去年对中东地区的贸易逆差达到10.8万亿日元,而对大洋洲的逆差亦有3.1万亿日元之多,这主要因为日本所需的很多原材料要从澳大利亚及其周边国家进口。日本上次年度贸易逆差出现在1980年,当时,该国刚从第二次石油危机中摆脱出来,那一年的逆差额为2.6万亿日元,至今仍为历史最高点。

  “对于日本贸易来说,这是自1980年以来最糟糕的一年,对替代性能源的需求猛增导致进口上升,同时出口方面又有所下降,最后自然会出现巨额逆差。”大和总研的经济学家小山智表示,“进出口两方面的形势都很不妙,出口方面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就一蹶不振,而日本对于石油及其他化石燃料的需求量也不太可能在未来数年出现下降趋势,同时,各种资源类产品的价格也一直居高不下,这些都会对日本贸易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

  其实,对于2011年日本贸易会出现赤字这一结局,日本人早已察觉,日本共同社2011年6月20日曾表示,日本政府5月份贸易赤字达到了8537亿日元,创下历史次高,这再次印证了日本大地震对日本经济所产生的巨大影响。虽然以汽车为主的出口贸易一度呈现出复苏迹象,但要真正实现贸易盈余仍需时日。

  多重因素导致赤字出现

  对于2011年出现贸易逆差的原因,很多媒体进行了深入分析,日本《读卖新闻》表示,2011年的贸易赤字是以下几个因素叠加在一起所产生的结果:日本大地震以及随后发生的福岛核电站事故导致不少企业一度停产,虽然此后供应链逐渐复原,相关产业的产能有所恢复,甚至有的还超过了震前水平,但紧接着日元急剧升值、泰国洪水以及欧债危机久拖不决等不利因素使得日本2011年下半年的出口形势萎靡不振。而在进口方面,受福岛核电站事故的影响,日本现有54座核电机组中的大部分已经停运,并进入定期检查状态,日本为了弥补电力缺口不得不重启火力发电设施,使得原油和液化天然气的进口大幅度增加。

  英国广播公司(BBC)也在其报道中称,新近公布的逆差再一次向人们展现了日本大地震后,该国主要出口企业所面临的艰难处境。包括丰田、索尼在内的大企业均有工厂在地震中被摧毁,零部件供应链也被暂时切断。2011年夏天泰国的洪水又起到了雪上加霜的作用,不少日资企业在泰国的厂房、零部件仓库受到损坏。

  此外,一直居高不下的日元汇率也令日本企业的海外经营成本难以降低。欧洲和美国经济的不确定性使全球投资者将目光转向了日元,将其做为一个安全的投资对象,从而日元汇率在短期内急剧升值。

  分析家们警告说,上述因素交织在一起会对日本的出口产业造成极大伤害,而韩国及其他主要亚洲竞争对手会借机抢占原本属于日企的地盘。“这反映了日本经济已经发生根本性变化,特别是在制造业领域内。”日本综合研究所的资深分析师松村秀树说,“日本企业在国内生产方面正在失去原有的竞争力。”

  “暂时现象”会不会长期化?

  贸易逆差公布后,日本政府相关负责人立即出面表明了对此事的态度,据美国《华尔街日报》报道,日本财务大臣安住淳1月27日表示,他已令财务省工作人员就2011年日本出现的贸易逆差是否会成为一个长期趋势进行分析。他还表示,将考虑在深度分析完成后采取相应对策。在安住淳看来,需要对此次逆差进行详细分析,以确定逆差究竟是由上述特殊因素引起的暂时性情况,还是因为日本出口业的竞争力确实在下降,日本今后必须着手加以改变。

  安住淳的上述言论表明,日本决策者们对该国传统的依靠出口来推动经济增长的模式缺乏足够信心,非常担心出口会出现衰退迹象,因为在日本面临通货紧缩及人口高度老龄化的情况下,该国内需出现强劲增长的可能性极小。

  新加坡《海峡时报》则认为,日本的出口萎缩现象早在几年前便已出现,地震、洪水以及核泄漏事故只不过是使其衰退速度加快而已,在这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一些深层次的结构性原因,诸如日元升值和日企全球竞争力下降等。

  一些专家警告说,除非上述发展趋势得到遏止,否则日本的贸易赤字势必长期持续下去,而且金额会越来越大。摩根大通日本公司的首席经济学家菅野雅明表示,除非世界经济形势恢复到2008年以前的状态,或日元汇率明显走低,否则日本的贸易赤字肯定会变成一种常态。

  自从上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不断抬升的日元汇率逼迫日本企业将产能转移至成本较低的国家,以保持自己的竞争力,而最近数月内日元对其他主要货币的汇率飙升,更使得日本国内产业空心化的速度进一步加快。日产和三菱等汽车厂商已将主要生产线转移到了泰国和墨西哥,甚至还从那里进口一部分汽车返销日本。

  始终强势的日元使得日本的汽车和电视机生产企业在来自于中国和韩国的竞争对手面前不像以前那样自信了。在前不久于美国拉斯维加斯举行的国际消费类电子产品展览上,日本企业的气势已完全被韩国两大巨头LG和三星压倒。而2012年“北美年度车”的荣誉也被韩国现代汽车所生产的伊兰特夺得。巴黎百富勤证券日本公司的经济学家河野龙太郎表示:“如果这种产业向海外转移的趋势继续下去的话,我认为日本的贸易逆差会变得长期化,到2020年时,甚至整个日本的经常账户也会出现逆差。”此外,日本经济产业大臣枝野幸男最近在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时也表示,假如日本政府不采取任何措施的话,该国的确存在陷入长期贸易逆差的可能性。

  路透社1月27日评论称,虽然海外市场对日本产品的需求有可能上升,但最终能否变为现实还得视全球经济增长势头而定。有些事情是很难在短期内发生逆转的,比如日本需要进口石油、天然气来维持正常生活。此外,人口老龄化也削弱了日本经济成长的力量。

  与此同时,也有一些人对日本的贸易前景依然保持乐观态度,据美国彭博新闻社报道,日本央行行长白川方明在1月下旬举行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从进出口的结构变化看,2011年的贸易逆差是“暂时现象”,日本的贸易赤字不会长期化。

  白川方明的看法得到了部分专家的认同,在他们看来,日本仍是一个富裕的国家,从汽车到医用内窥镜等很多领域,日本企业依然占有大量的市场份额。造成日本出口下滑的一些外部因素是暂时的,一旦外部环境得到改善,日本企业的竞争优势也必将重新显现。

物流生意的法宝   立即加入信誉联盟   阅读 次 本文现有评论 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