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中心新闻实务海运空运陆运综合物流进出口专题工具会议人才数据法规期刊排行
首页 >> 学院 >> 专家在线 >> 专家专栏 >> 正文

中美集装箱运输发展的比较制度分析


www.jctrans.com 2006-6-1 17:29:00  

  摘要:本文分析认为,美国自由市场制度以及大陆桥的运输组织方式、放松管制、运输代理以及政府干预等一系列重要的制度安排及变迁促成了美国集装箱运输及多式联运的迅速发展。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由于运输计划体制使得集装箱运输优势无法被充分认识,造成随后数十年处于停滞状态。伴随着改革开放,中国政府加强了政策和制度安排来推动集装箱运输发展,使中国集装箱运输摆脱了停滞状态,随着运输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和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中国水运国际集装箱运输得到了快速发展,铁路则由于转型的滞后性使得在集装箱运输发展方面处于相对滞后的地位。

  关键词:集装箱运输 制度

  20世纪50年代中期,集装箱运输的兴起以及许多相当重要的能够减少转运成本的制度创新大大缩减了货物转运成本和时间上的无效性,运输业进入一个完全不同于铁路、水运等单一方式运输的崭新阶段。到了20世纪60年代,美国进入集装箱运输时代,迎来了运输业的一次革命,到20世纪70年代迎来了集装箱运输的第二次革命,进入集装箱多式联运时代,随后迅速进入全球综合物流时代。相反地,中国到了20世纪60年代,集装箱运输不但没有得到发展,反而衰落了,直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中国实施改革开放后,才开始重新起步,随后的20年里,水运集装箱呈现出了高速发展的势头,铁路集装箱运输发展却依然相对缓慢和滞后。本文比较了上述中美两国在集装箱运输发展方面的差异,并进行了相应的制度经济分析。

  1中美集装箱运输发展沿革

  1.1 美国集装箱运输发展历程

  美国在20世纪40年代已实际投入使用了集装箱,但一般认为美国的现代集装箱运输发生于二战之后。20世纪50年代,美国铁路针对公路运输的迅速发展相继采用了称之为“TOFC”(Trailer-on-flatcar)和“COFC”(Container-on-flatcar)的驮背运输(Piggyback Style)和箱驮运输(Boxback Style):即把集装箱半挂车或集装箱装到铁路平车上进行运输。这种运输方法的采用对于开展铁路与公路之间的联合运输,实现以集装箱为媒介的“门到门”运输奠定了基础。20世纪50年代后期,受铁路与公路集装箱联运的启示,1955年,美国首先开始了海运集装箱的试验,美国泛大西洋轮船公司于1956年将一艘T-2型货船改装,在甲板上设置有装载16个集装箱的平台,并取名为“马科斯顿”号开始集装箱运输,航行于纽约——休斯顿航线上,其结果是每吨货物的装卸费由原来的5.83美元降低到0.15美元,仅是原来装卸费用的1/37。到1990年,集装箱运输至少占据了所有班轮贸易的75%,几乎占远东和欧洲贸易的全部。 [1]

  美国集装箱运输从兴起到之后的成长历程,大致分为以下五个阶段:[2,3]

  港间试验期(20世纪50、60年代)

  主要特征表现为集装箱被大规模推向海洋运输,海上集装箱运输日趋活跃,但这时期还主要是国内沿海运输,集装箱箱型为比较杂乱的非标准型,船舶的装卸以船用装卸桥为主,这些特征说明了集装箱运输还处在初始发展阶段。一般港口拆箱率比较高,由于装卸设备、堆场和集装箱本身的原因,货损情况严重。这一时期亦有个别公司开始尝试海陆集装箱联运,但由于港口设施与港口集疏运体系的不完善,其效果并不显著。在此期间,集装箱陆上运输有了很大发展,铁路开始采用集装箱装载于铁路平车上,即将公路拖车装运的集装箱直接换装于铁路平车上。这就使运费低、速度快的铁路运输与易实现“门到门”的公路运输由激烈竞争变得相互能够协作,为开展集装箱的铁―公联运奠定了基础。

  港间成熟期(20世纪70年代)

  这是美国国际集装箱运输迅猛发展的时期。在这一阶段,美国集装箱运输由国内沿海运输迅速扩展到国际海运,各个港口开始注重进行港口的专项建设,修建专用的集装箱泊位,港口集疏运体系逐步形成,铁路出现了与海运的联运,出现了集装箱多式联运经营人和国际货运代理人的联运服务。

  内陆发展期(20世纪80年代)

  美国件杂货运输很大程度上实现了集装箱化,国际集装箱运输在船舶与港口环节的发展已近完善。美国将重点放在了港口集装箱集疏运体系和配套软件的建设方面。为了使集装箱从港口向内陆延伸,美国对内陆集疏运的公路、铁路和中转场站及车辆等进行了大规模的投资建设,基本上形成了适应需要并且现代化水平很高的配套体系。现代化的集装箱运输技术基础加上成熟的多式联运经营人和代理人的优质服务使这个时期集装箱运输突破了传统运输方式的“港到港”概念,“门到门”的国际集装箱多式联运进入了普及和发展阶段。

  内陆成熟期(20世纪90年代)

  集装箱多式联运在美国趋于完善,港口内陆集疏运网络相当发达。在联运的经营管理方面,利用专用设施和设备,建立专门组织机构,实现专业化管理;统一管理规章、运输单证、运费率和规模标准,实现正规化管理;广泛采用电子计算机及联机网络,建立管理信息系统,实现现代化管理;在国内外广泛建立业务分支机构和业务代理机构,实现联运的国际化。总的特征是,美国的多式联运适应了后工业社会服务经济的要求,正向综合物流方向转化,国内物流和国外物流开始融为一体。

  综合物流时期(目前)

  目前美国的国际多式联运已进入了综合物流时期。美国多式联运经营人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努力提供一个体系完整的运输网络,利用门到门的运输方式将原材料和产成品运往世界各地。多式联运经营者已将服务范围拓展到各种领域,集装箱运输班轮公司除了经营传统的海运业务以外,还介入了陆上运输、代理、仓储和流通领域。此外,多式联运经营人以顾客的需要为中心,具备了高效率的国际管理经验,与货主的良好合作关系和高科技的通讯联系,能够收集、管理、传递国际多式联运所需的一切信息,拥有综合物流系统的功能去统辖从发货人到收货人为止的整个物流。

  1.2 中国集装箱运输发展历程

  与美国差不多在同一时期,中国集装箱运输也开始了开创性的运营。但中美两国集装箱运输随后的发展路径却产生了很大差别,中国并没有如美国那样迅速进入发展期,而是呈现出一种曲折发展的态势,大体上可分为试运、创业和发展等三个时期。

  试运期(20世纪50、60、70年代)

  1955年,铁道部成立了集装箱运输营业所,各铁路局成立了集装箱运输营业分所,有关单位也成立了专门机构负责管理集装箱业务。铁路先投入的是铁木合制的2.5吨(后增载为3吨)集装箱。这种箱外型尺寸长、宽、高分别为2000、1250、2450mm,自重625kg,是根据当时30吨砂石车的尺寸设计制造的,1车装12箱,能充分利用车辆容积和载重量。最初只有400多个箱在6个办理站间运输,到1958年先后制造了5971个箱,在18个主要零担站办理运输。集装箱运量由1956年的13.4万吨增加到1958年的55万吨。当时,还曾试办了上海-大连、沈阳的水陆联运,开辟了天津、广安门站集装箱国际联运,并掌握有700多辆汽车开展门到门运输服务。[4,5,6,7]

  由于当时对集装箱运输认识不足,特别是集装箱运输所需要的场地、装卸机械等配套设施没跟上去,1958年精简机构时撤消了集装箱运输管理机构。在以后近20年间,铁路集装箱运输实际处于无人管理、徘徊停滞的状态。到1977年,集装箱运输量下降至21.3万吨,这期间虽然铁道部科学研究院不断研究,并曾于1973-1976年试制了1吨箱和5吨箱,但终因设备条件和组织管理没跟上及其它客观原因,始终没打开铁路集装箱运输局面。

  尽管铁路集装箱运输发展陷入了停滞局面,但到了20世纪70年代, 面对着世界上蓬勃发展的国际集装箱运输形势, 中国开始了在水运企业组织集装箱运输的试验。 1973年开辟海上国际集装箱运输。该阶段从组织上、港航基础设施和技术设备等方面,为以后水运集装箱运输的正式运营做了初步的准备工作。

  创业期(20世纪80年代)

  20世纪80年代初,伴随着国际集装箱船舶大型化,中国航运业开始启用大型集装箱船,与此同时,中国各主要港口步入大力推进集装箱码头建设时期。建立起了专门的组织机构,制定规章制度,培养专业人才,建设集装箱船队和专用码头,配置大型专用机械设备等方面均初具规模,并开辟了一批集装箱班轮航线。

  发展期(20世纪90年代至今)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国水路、公路等集装箱运输有了快速发展,特别是水路国际集装箱运量和港口吞吐量大幅度增长,港口集装箱化比重有了很大提高。中国大陆的上海、青岛、深圳、天津、广州港已跻身于世界50大集装箱港口之列。2001年,水路运输集装箱达到1057.2万标准箱,重量10910.1万吨,其中远洋运输集装箱842.6万标准箱,重量8123.3万吨。集疏运的管理工作同时也上了一个新台阶, 初步建立了较为通畅的集疏运系统,建立了全球集装箱运输的干支线网络,开始完善口岸集装箱管理系统,逐步健全了港、场、站和一关三检的协作关系以及集装箱运输单证的统一制定和运作等等。在这一阶段内,伴随着集装箱运输迅速发展,管理也逐步走上了规范化和法制化的道路。该阶段公路集装箱运输增长显著,2001年公路运输集装箱1115.6万标准箱,重量12356.4万吨。

  在水路、公路集装箱运输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中国铁路集装箱运输发展缓慢这一缺陷,铁路集装箱运量与同行业(譬如海运业)有较大差距,特别是在以国际集装箱为主导的集装箱多式联运业务中,其所占比重更是偏低。近年来,虽然在绝对运量上有所增加,但增长速度仍极为缓慢。

  2 促进美国集装箱运输迅速发展的制度安排与变迁

  2.1 完善的运输市场体制

  美国的集装箱运输发展是在这样一种经济体制背景下发生的:一方面是强调私有企业重要性的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另一方面是政府在地区、州和国家层次的干预。[1]由于运输企业采用集装箱技术能够大量节约成本、节省中转时间,减少货损货差,因此,美国企业在进行集装箱运输的试运行之后,迅速采用了这一先进运输方式,并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集装箱运输方式扩散得相当迅速。因此,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迎来了“集装箱时代”的到来。尽管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兴起了集装箱运输,但是促进现代联运的许多相当重要的制度变迁并没有开始,卡车的角色大部分是局限于围绕着港口进行集装箱的接送,铁路更是没有涉及国际集装箱的转运。到了20世纪70年代,由于集装箱技术在运输业中的广泛采用,诱致了美国第二阶段的集装箱运输革命:现代联运的发展。这次革命在集装箱技术上并没发生什么变化,更多的是由于运输系统组织制度和运输配送体系各方面的实时性的制度变迁。

  2.2 大陆桥的兴起

  大陆桥运输的兴起是促进集装箱多式联运传播的一个重要空间组织制度创新。***美国大陆桥业务增长非常迅速的部分原因是由于这一组织方式给货主和航运公司带来经济上的好处以及成本上的节约。1971年底,美国大陆桥由经营远东/欧洲航线的船公司和铁路承运人联合开办“海陆海”多式联运线,这是世界上第一条也是影响最大、服务范围最广的大陆桥运输线。据统计,从远东到北美东海岸的货物有大约50%以上是采用双层列车进行运输的,因为采用这种大陆桥运输方式比采用全程水运方式通常要快1-2周。例如,集装箱货从日本东京到欧洲鹿特丹港,采用全程水运(经巴拿马运河或苏伊士运河)通常约需5-6周时间,而采用北美大陆桥运输仅需3周左右的时间。北美地区的大陆桥运输不仅包括上述大陆桥运输,而且还包括小陆桥运输和微陆桥运输等运输组织方式。***目前,北美小陆桥运送的主要是日本经北美太平洋沿岸到大西洋沿岸和墨西哥湾地区港口的集装箱货物。当然也承运从欧洲到美国西海岸及海湾地区各港的大西洋航线的转运货物。北美小陆桥在缩短运输距离,节省运输时间上效果是显著的。以日本/美东航线为例,从大阪至纽约全程水运(经巴拿马运河)航线距离9700海里,运输时间21-24天。而采用小陆桥运输,运输距离仅7400海里,运输时间16天。可节省1周左右时间。微桥运输与小陆桥运输基本相似,只是其交货地点在内陆地区。北美微桥运输是指经北美东、西海岸及墨西哥湾沿岸港口到美国、加拿大内陆地区的联运服务。进出美、加内陆城市的货物采用微桥运输既可节省运输时间,也可避免双重港口收费,从而节省费用。

  2.3 放松运输管制

  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集装箱多式联运迅速发展的另一重要原因是由于政府放松了对运输业的管制。在1979年,洲际商业委员会(ICC)放松了对所有TOFC和COFC运输方式的管制,这使得铁路能够对TOFC以及COFC制定更有竞争力的价格,从而使联运量增长。[8]从20世纪80年代起,美国国会陆续通过并出台了《汽车承运人规章制度改革和现代化法案》、《斯泰格斯铁路法》,1984年的航运法案免除了航运公会的单一会员在通过费率手段进行联运的反托拉斯行动。放松管制的结果使得集装箱班轮公司扩张性地建立起各自的联运路线,提供单一提单以及遍及联运运量的单一费率,承运人和货主双方都得益于联运协作和经营效率的改善。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又相继通过了《协议费率法》、《机场航空改善法》和《卡车运输行业规章制度改革法案》。为了适应当前世界航运发展趋势,美国国会又修改了《1984年航运法》,推出了《1998年航运改革法》。这一系列的法律改革,在某种程度上减少了国家对运输业的控制和约束,推动运输业更接近于自由市场的体系,从而为充分发挥集装箱多式联运和综合物流的整体效应和实现供应链的一体化,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2.4运输代理制的发展

  运输代理制度是美国集装箱多式联运发展迅速的又一重要制度安排。***最先出现的运输代理企业是各种运输方式独立的货物代理行业,如海运货物运输代理、铁路货物运输代理或公路货物运输代理等等。各种运输方式由于各自的技术经济特点,都能在运输市场上占有一定的份额,不同的运输方式具有各自的区位垄断性。随着距离的增加,公路、铁路和海运分别在短、中和长途具有竞争优势,由于运输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的连续性网络特点,因此货物运输经常要考虑多种运输方式的组合问题。在多种运输的协作交接的节点上,代理的职能就显得特别重要。专业化的代理组织具有如下优点:(1)优化运输方式和线路的组合,降低总体线路的运输成本,保证运输产品的服务质量。***(2)熟悉各种运输方式的操作规程和手续要求,减少契约谈判和执行成本。***(3)分布于各地的代理网点的多层次服务使货主节约了大量的差旅、通讯费用,降低了交易成本,专业代理具有网络规模优势。在联运出现以前,单一运输方式的发展就是促使交通工具不断进行技术革新,以实现运输工具在空间和时间上的高效,从而降低运输成本。专业运输代理的产生,摆脱了单纯对技术革新的经济优化,进而从企业组织创新上优化资源配置。

  2.5 政府推动和支持

  美国政府在集装箱运输和多式联运系统建设中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美国运输部一直强调把建立职能化的国家多式联运运输系统作为其所面临的主要任务。在1991年美国的《多式联运法》(ISTEA-1991:Intermodel Surfaces Transportation Efficiency Act)中就明确指出:“发展国家多式联运系统是美国的政策。这个运输系统应能够提供可增强美国经济竞争力的基础,并且又能够高效利用能源、运输旅客和货物。这个系统是由各种具体交通运输方式统一、交叉之后组成,也包括未来的交通运输方式。”在《美国运输部1997-2002年战略计划》(The 1997-2002 Strategic Plan of U.S.A DOT)中又提出:“运输部所面对的最大挑战是建立这样一个运输系统,这个运输系统应能够做到:(1)在地域上能够国际到达;(2)在形式上能够多式联运;(3)在特色上应该是智能化的;(4)在服务范围上应该是广大的。”美国运输部进一步把这四个特征具体化为:国际到达指连接到达全球的每一个新的市场和新的目的地;多式联运指使人们能够从各种运输方式的集成运作中受益;智能化指运用技术的力量,提高运输系统的能力和效益;服务范围广泛指服务地每一个人,不让每一个顾客落下。 [9]

  3中国不同时期的制度安排对集装箱运输发展的影响

  3.1 早期的计划运输体制制约了集装箱运输发展

  与美国不同,中国的运输发展是中国政府有秩序有步骤地进行的。首先,运输企业是在一种具有高度计划经济的体制下进行生产,国家拥有运输企业的全部产权,运输企业的主要目标按照国家的要求进行生产,运输企业没有自己独立的产权,不具备追求外部利润的前提基础。计划体制下的运输企业本身并不是真正的企业,只是提供运输产品的微观生产单位。其次,由于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运输市场,运输价格不能正确反映产品和要素的供给变化,要素价格也不能正确反映出要素的稀缺性,所以集装箱运输表现出来的成本优势和时间节约优势无法得到正确估计。为了支持中国当时的工业化,各类运输价格还被人为压得很低,造成了价格信息的极大失真,从而不能使价格成为合理配置资源和组织社会生产的指示器,诱致性技术创新的价格传导机制完全丧失。集装箱运输价格优势无法得到真实反映,势必造成了上级主管部门对集装箱运输发展认识的不清,影响了集装箱技术进步的速度。再次,在计划体制下,一种新的运输技术的引进、创新和扩散需要由一个权力中心(铁道部、交通部等中央级运输管理部门)最后定夺的,基层运输企业由于不用考虑相对要素价格的变化,也无须考虑运输产品需求的变化,唯一只需考虑的是如何确保完成运输生产计划,运输企业经济利益与企业经营成果无关,因此,企业在“行政晋升”的驱动下,仅仅满足于完成上级下达的总产值指标,这就决定了企业只求粗放经营不求创新进取,企业不创新照样能够得到完成计划所必须的投资和和其他投入品,而由上级任命的企业领导人追求的是职位的升迁,而非企业的创新和成长,即他们不具备熊彼特意义上的企业家精神,企业倾向于守旧而尽量避免创新,创新动力不足。 “大跃进”开始后,集装箱运输管理部门在1958年被撤消,箱子归各站使用,汽车划归地方企业,接取送达集装箱服务被取消。全路不再有统一的发展规划,空箱调配各站各自为政,集装箱运输的正常秩序被打乱。至此,中国集装箱运输进入了一种“闭锁”状态,集装箱处于无人管理的状况,集装箱运输一直没能发展起来。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20世纪70年代,面对着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集装箱运输的快速增长,集装箱运输的高效率引起了中央高层领导人的重视并做出重要指示,要求大力发展集装箱运输,中国集装箱运输才开始重新起步,但此时已经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集装箱运输发展进程近20年。

  3.2 政府推动使集装箱运输发展摆脱了停滞的局面

  1977年,铁道部召开“全路货运工作会议”,会上决定恢复原来的集装箱运输管理机构,大力发展集装箱运输,并制定了集装箱运输的发展规划。改革开放以后,针对集装箱运输发展的滞后性,中国政府力图通过行政手段加快推动集装箱运输及其多式联运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国家计委、经委、外贸、交通、铁道、商业等部门着手协作,探索发展中国集装箱运输的途径,在软、硬环境等方面为集装箱运输打下基础,并推动进行了“集装箱多式联运的工业性试验”项目的实施。20世纪90年代,政府对集装箱多式联运进行了长远的政策规划,包括制定各种法律、法规、条例、决定等。1997年颁布的《国际集装箱多式联运管理规则》就是为加强国际集装箱多式联运的管理,促进通畅、经济、高效的国际集装箱多式联运的发展,满足对外贸易发展的需要而制定的。2002年4月,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铁道部、交通部、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海关总署、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联合颁布了关于加快发展集装箱运输的若干意见,重点强调了要建立高效、统一的管理和协调工作机制,进一步规范集装箱运输市场秩序,提高口岸查验效率,改善口岸服务环境,大力推动集装箱多式联运发展,合理规划建设集装箱运输基础设施,加强集装箱运输支持保障系统建设。这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为中国集装箱运输和多式联运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

  3.3 运输市场化促进了水路、公路集装箱的迅速发展[10]

  随着中国经济体制逐步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力求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运输市场体系,国内运输市场与国际运输市场相互衔接,体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促进运输资源的优化配置。在运输改革的市场化进程中,交通部与所属企业政企分开,大大推进了公路运输业、水运业的市场化进程,通过对运输价格和市场准入的放松管制,建立了一个竞争性的市场结构,提高了运输市场供给能力和生产经营效率,初步完成了市场化改革。各种运输方式的市场化程度中当数公路和水运最高,企业的产权制度安排也是水路和公路运输企业产权最为明晰以及产权结构多元化,这使得水路、公路集装箱运输企业能够灵敏地对运输市场做出反应,并具有内在提高企业自身竞争力的激励。经验证据表明,由于水路、公路运输等部门的中观经济制度与企业的微观经济制度随着宏观经济制度的变革已开始相应地转型为市场经济体制和市场主体,其自身所拥有的运输潜能得到了较大释放,因而自身运输资源适应了市场化配置。水路、公路运输方式投融资体制改革为“国家投资、地方筹资,利用外资”和“贷款修路、收费还贷、滚动发展”,而且已基本由地方政府投资为主,形成了投资主体多元化,私人、企业、地方和中央一起上的制度安排,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及整个90年代,沿海地区进一步对外开放,经济发展加快,中国政府在一方面加大对港口建设的投入同时,对引进外资实行鼓励政策,专业集装箱码头数量大幅度增加,先后出现一批中外合作、合资建设和经营集装箱码头的企业,因而这些年是水路、公路集装箱运输事业发展最迅速的时期。

  3.4 铁路市场化的滞后导致其集装箱运输发展相对缓慢

  在运输市场化过程中,中国铁路市场化取向的改革大大落后,使得运营效率低下在大规模的国有铁路企业中呈蔓延之势,企业变得机构臃肿、反应迟钝、官僚主义严重、竞争力日趋下降,铁路现有制度安排难以有效激励铁路的生产活动和提高生产率,这大大阻碍了铁路集装箱运输发展。

  据统计资料分析,中国1/3的件、杂货运量可以采用集装箱运输方式。但1997年铁路集装箱运量为13.7万TEU,仅占全国36个口岸进出口箱的1%,仅在亚欧大陆桥和东部地区几条线路上发展,这种状况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很大。这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

  (1)计划经济体制模式影响根深蒂固

  铁路几十年来沿袭计划经济体制,多年来形成的一整套管理模式根深蒂固。在对待集装箱运输的看法上,认识滞后,转变观念难。长期的计划经济形成了重运量、重计划的观念,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市场观念、竞争观念、效益观念尚未真正确立,制约了自身的发展。铁路某些单位仍以“铁老大”自居,经营不灵活,仍采取坐等客户的被动式经营,未能主动出击、争夺市场占有份额,缺乏市场营销观念与措施。

  (2)行政型组织结构缺乏市场灵敏反应能力

  中国铁路系统内部的组织结构是一种典型的垂直职能结构,这种基于严格职能分工和等级制的组织结构,造成了过时的管理特权和职责界限,很难实现紧密整合的以顾客为中心的运输服务。目前铁路运输企业所面临的挑战与过去有很多的不同,运输市场对于更高水平的服务和质量需求不断增加,这些压力构成了对运输组织的强制性要求:变得更加灵敏。组织对运输需求的快速传递和灵活反应能力成为创造竞争优势的源泉。灵敏性要求组织不仅试图把顾客置于组织的中心,而且依据提高反应速度和可靠性的基本目标来设计所有的系统和流程。传统的铁路组织管理层不断增加,而且更加官僚主义。铁路集装箱运输仍需办理每月定期提报计划、以及请车、配车等一系列手续,承运集装箱前要经过集散站装箱、车站装车;承运后还要经过拼箱、拼车、集结、编组、挂运和中转等过程,一般承运后需在站停留5~10天。中间环节多,周转时间长,这使得铁路集装箱运输与公路集装箱运输相比失去了时间上的竞争力。

  (3)运价机制不能起到有效资源配置作用

  铁路集装箱运价政策不适应现行办法规定,铁路开行集装箱专列、集装箱直达列车要交占运费30%的快运费,而国际运输市场上,由于大批量的货物运输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提供的运费非常优惠,这样有利于大宗货物运输的发展,符合市场规律的基本要求。集装箱运输价格由于中途运输换装的次数减少,机械化程度和装卸效率的提高,理应比人工装卸的件杂货费用较低,但中国长时期铁路集装箱货运价格是件杂货的1.5倍。尽管铁道部对铁路运价作了调整,集装箱每箱公里运价低于零星整车运价,但各种运杂费和附加费仍很多,如铁路集装箱使用费、服务费、多次的装卸费、铁路建设基金、滞留费和铁路“三产”收取的手续费,再加上车站两头的短途搬运费,这样铁路集装箱运输费用与公路集装箱运输费用相差无几,体现不出竞争优势。铁道部制定的集装箱运输的价格政策,要求北方路局实行一种价格,其它路局实行另一种价格。在实际执行中由于设备陈旧、劳动生产力及地区经济环境等诸多方面存在的差异性,所以各地同时存在地方价,只需由省以上物价部门批准即可。这样导致各铁路局集装箱办理站收费不一,收费出现了80%的高低差距,使货主不得不怀疑铁路集装箱运输收费的合理性,对铁路部门存在戒备心理。

  (4)标准化程度不高,与国际接轨滞后

  铁路集装箱运输标准化程度不高,与国际标准集装箱使用存在相当差距。中国铁路很长时期主要发展中小型集装箱运输,1t、5t、10t箱使用频率高,数量也多。据统计,1996年全路集装箱保有量为:1t箱34万个,5t箱2.78万个,而10t箱9.6万个,6.096m(20英尺)箱和12.192m(40英尺)箱总共不到6000个。而国际集装箱多式联发展的趋势是集装箱大型化、标准化,主要使用6.096m(20英尺)箱,并开始大量使用12.192m(40英尺)箱。此外,铁路专用国际集装箱车辆不足,迄1997年底,全路仅有集装箱专用车辆7600辆,敞车装运集装箱不仅效益不高,车皮也很紧张,影响铁路集装箱运输发展。

  4 结语

  中美在集装箱运输发展路径的差异主要原因是由于两国运输体制的差异性。由于美国的完善运输市场体制、大陆桥运输组织、放松运输管制、运输代理制、联运制度以及政府支持等制度方面的创新,使美国集装箱运输企业在发现集装箱运输具有的优势后迅速得到扩散,进入集装箱运输时代。而中国由于计划经济体制和在运输管理体制方面的落后,使得集装箱运输优势无法得到正确估计,对集装箱运输认识模糊,因而其一直不能得到发展,后来由于体制改革以及政府的大力推动,才开始重新起步。在随后走向市场化过程中,水路和公路集装箱运输发展得很迅速,而铁路由于计划机制的传统经营方式未能从根本上得到改变,造成铁路集装箱运输发展相对缓慢。

  参考文献

  1. Edward J. Taaffe, Geography of Transportation (Second Edition) ,Prentice Hall,Upper Saddle River,New Jersey 07458,1996

  2. 王稼琼.联运发展论.中国民航出版社.1995

  3. 荣朝和 魏际刚 胡斌.集装箱多式联运与综合物流:形成机理与组织协调.中国铁道出版社.2001

  4. 索占鸿.铁路集装箱运输.中国铁道出版社.1995

  5. 陈开权.铁路货运集装化运输.中国铁道出版社.1985

  6. 徐淑芬.铁路集装箱运输.中国铁道出版社.1994

  7. 郭文超.中国铁路集装箱运输.中国铁道出版社.1994

  8. 同1

  9. 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编.我国物流发展现状.交通调研.2001/07

  10. 魏际刚 荣朝和.中国集装箱多式联运形成与发展的宏观经济分析.中国软科学.2000/08,P40-44

我要说两句    
物流问答】【物流信誉】【下载物流通】【评论】【推荐】【打印】【收藏】【关闭
  相关连接
 ·现代物流业中的产业融合问题研究 (2006-6-1 17:28:00)
 ·2002年港台物流发展概况 (2006-6-1 17:26:00)
 ·魏际刚 (2006-6-1 17:25:00)
  一周报道 ·船公司近期航线动态一览  ·2006年中国物流业十大事件  ·北方龙吐明珠——记大窑湾保税港区  ·将洋垃圾堵在国门外  ·让更多的客户找到你  
·阿联酋航空网络货物销售..·FOB/CIF/CFR..
·货运代理揽货技巧·让过去过去 让未来到来
·货运险在互联网时代的革新·对海外代理协会组织的研究
·二OO七,中国物流“大..·国际顶尖物流盛会设宴申..
·国际顶尖物流盛会——慕..·明年4月休闲之都迎休闲..
·首届股市民间高手大赛颁..·刘枫同志出任中国中小企..
行业搜索热词排行: 物流访谈 揽货 走货 广交会 物流年会 海运费 商业网站100强
处理 SSI 文件时出错
   实用工具
 07年海关税率:
 海运大辞典:
    船东名录 NVOCC
    报关代码 里程查询
    危险品名 更多>>
   资讯排行榜
     最新热讯
处理 SSI 文件时出错
处理 SSI 文件时出错
   企业专区
货物跟踪 船期发布
拼箱公司 成本核算
如何租船 港杂核算
提单指南 更多>>
   最热帖子
处理 SSI 文件时出错
   PK物流任你问
处理 SSI 文件时出错


关于我们服务条款法律声明支付方式网站地图联系我们友情链接
JCtrans:中国站English
JCtrans版权所有2000-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