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地沟油,估计任何一个国人都不会陌生,从我国越来越高的食物中毒和癌症发病率中,从公众的恐惧和憎恨中,从食品安全部门和工商部门的厌恶和无奈中,我们一次又一次地感叹着这禁之不止铲之不绝的“社会痼疾”对我们生活的危害。
然而,来自上海的一则消息却让我们几乎跌破了眼镜。
“7月中旬,2000吨产自上海的地沟油将被荷兰航空加工成航空生物煤油,供飞机使用。2011年11月,荷兰航空到中国采购地沟油样品回去试飞,测试结果非常满意。据悉,荷兰人吃油不多,地沟油原料不足。2012年6月,荷兰航空的“废弃油”航班开始执飞洲际航线。”
尽管后来又有消息质疑这条新闻的真实性,但是仔细调查一下过去的记录就会发现,纵然这一条新闻真的是穿凿附会的产物,但是去年荷兰和英国都有航空公司用这种燃油实现首飞、而目前荷航甚至已经在固定航班上使用这种燃油却是千真万确的。
国人避之唯恐不及的垃圾毒药到了这些欧洲人手里,居然变成了影响航空业发展和盈利的第一要素——航空燃油!
其实抛开有色眼镜来想一想,却又觉得并没有什么可值得惊讶的了——罂粟若没有被包藏祸心之人制成毒品,也不过就是惹人怜爱的一种花卉而已,地沟油也是如此,物品本身并没有什么立场可言,关键还是在于利用它的人。
于是很多人笑了——荷兰人将地沟油提炼成为航空生物煤油并成功试飞之后,每年至少需要12万吨的地沟油,对于地沟油严重过剩甚至达到了只能重回餐桌才“消化”得掉的我国来说,那将是多么大的商机!
既解决了“社会痼疾”,又赚了钱,荷兰人也得到了充足的原料,要领我们一个大大的人情,简直是一箭双雕两全其美的妙计!只是,在高兴的同时我们却忘记了,忘记了国际碳排放交易体系正在逐渐形成,忘记了欧盟已经开始征收航空碳税!
在这里我们不讨论所谓的主权和国家尊严问题,想必中印两国坚决抵制碳税在很大程度上必然也有环保成本超出了承受能力的相关考虑。而恰恰在这个时候,我们却要高高兴兴地把地沟油卖给欧洲人,让他们去研制低碳航油,让他们的飞机再也不必受到环保成本的困扰!
这种为他人作嫁衣裳的傻事,我们究竟要做多少才能吸取教训?
曾经有人说,中国人发明了火药,洋人用火药制成枪炮轰掉了大清朝的半壁江山。而如今,中国人引以为痼疾的地沟油,荷兰人却将之变成了分外抢手的低碳航空燃油,可以想见,在不久的将来,在碳排放交易已经形成体系的航空市场,产自中国的地沟油将再次摇身一变,成为洋公司制约甚至将中国公司赶出主流市场的利器!
当然,看到这里你会说,那么把地沟油留下来,我们自己造航空燃油不就好了?外国人能造出来的,中国人也做得到。
没错,既然地沟油市场有如此长远的前景,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率先利用优势资源,为自己的航空事业添柴加火呢?
然而事实是,中国的飞机吃不起地沟油。
地沟油上天,其实并非一桩赚钱生意——经过预处理的1公升地沟油,用荷兰目前的技术可以生产0.6公升生物航空燃料和0.25公升生物柴油。其生物航油的成本大概是现有传统航油的三倍。
既然成本如此高昂,荷兰为什么不惜大费周章地采用传统航油和生物航油各50%的方式也要使用地沟油呢?当然有利可图:一来,荷兰政府对地沟油处理进行了财政补贴;二来,这种方式能够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而我国的现状是,每吨5500元左右的地沟油,加上17%的增值税和中间环节的制造费用,制成生物柴油的成本就接近7000元。以7500元的价格卖给荷兰人算是勉强保本。但是要进一步精炼成航空燃油,还要出技术费,做完了又没人买,哪个公司肯干?
那么,荷兰的做法,中国就完全无法效仿了么?
当然不是。
这其中有两个先决条件:第一,政府必须出面对地沟油的召回、提炼和处理等各个环节加大财政补贴,地球的确是只有一个,但是没理由让企业为降低环保成本埋单。
第二,从地沟油中提炼生物柴油,要有技术保障和运用空间,想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有航空、化工等多领域的共同努力。我国的确还存在地沟油循环利用的技术难题,但技术并不是困难,资金也不是困难,最糟糕的,是我们睁只眼闭只眼得过且过的态度。说到底,企业不会主动去冒赔本的风险,如果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支持和整合,生物燃油无论有多么美好的前景最终都只能是胎死腹中。
荷兰人已经为我们敲响了警钟,至于这一记敲得够不够响,有没有敲到相关部门的心坎上,那自然是见仁见智。然而我们还是可以期待着,期待着地沟油不会再堂而皇之地出现在我们的餐桌上,期待着我们的能源不必再依靠大量进口化石燃料,期待着我们的航空业,不必再惧怕碳排放税。(蒹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