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中国进行的区域经济合作中,与东盟的经济合作是其中最有现实意义的,也是目前进展最快的和最有成效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不仅是中国与其他国家建立的第一个自由贸易区,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发展中国家之间建立的自由贸易区,目前双方已经正式签署了货物贸易协议及争端解决机制协议,并将于明年正式启动自贸区建设,这将对中国产生巨大的影响。
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中国与东盟国家在历史上关系非常密切,但由于冷战的原因,双方在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处于敌对关系,1991年才开始正式往来。1996年中国成为东盟全面对话伙伴国,次年与东盟确立了建立睦邻互信伙伴关系。此后,朱熔基总理于2001年第五次东盟-中国领导人会议上,提出10年内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以下简称中-东自贸区)的目标,并于次年第六次东盟-中国领导人会议上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决定到2010年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2003年第7次东盟与中国领导人会议上中国政府宣布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并与东盟签署了《中国-东盟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联合宣言》,为落实这一宣言,今年6月中国与东盟10国外长在青岛举行的非正式会议上同意制订《推进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行动计划》,并为五大重点合作领域的合作制订全面框架。
目前,中国与东盟在自贸区框架下进行的区域经济合作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已经进入了全面深入发展的新阶段。
1、货物贸易协议正式签署,自贸区建设进入实质性阶段
今年11月底双方在老挝万象举行的东盟第10次首脑会议上正式签署了自贸区框架下的货物贸易协议及争端解决机制协议。根据该协议,双方决定自2005年开始全面启动中-东自贸区降税进程,双方大部分产品的关税将于2010年降到零。这表明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已经进入了实质性的操作阶段。
2、首届中国-东盟博览会成功举办,为自贸区启动奠定良好基础
为促进双方商界洽谈贸易与投资、开展互利经济合作,温家宝总理在第七次中国与东盟领导人会议上提议从2004年起每年在中国广西南宁举办中国—东盟博览会。这是自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达成协议以来第一个以中国、东盟冠名的、为商界构建的交易平台。今年11月份首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取得了巨大成功,双方商品贸易累计成交10.3亿美元,共签定投资项目129个,总投资额达49.68亿美元,为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全面启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双方合作领域不断拓宽,进入全面发展的新阶段
目前,双方在金融、旅游、投资、农业、人力资源开发、中小企业、产业合作、知识产权、环境保护、林业及其产品、能源以及次区域开发等等各个领域的合作全面展开,除了在各个领域保持合作关系之外,还确立了近期重点合作的领域,如农业、信息通信技术、人力资源开发、湄公河开发和相互投资,以及中小企业、公共卫生和科技等领域,表明双方的合作领域不断拓宽,已经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新阶段。
4、东盟与中国部分省市合作渐入佳境,形成新的合作“增长区”
东盟作为中国西南地区如广西、云南等省市的主要贸易伙伴,同这些省市的合作正在逐渐加深,不仅在贸易和投资上有了较大的发展,而且还在物流、运输、商务交流等各个领域开展了合作。此外,其他省市也纷纷根据各地的优势拓展同东盟的合作,不断形成新的合作增长区,如四川专门启动了走进东南亚战略,召开了中国与东南亚经济合作恳谈会。
二、中-东自贸区对中国的影响
目前自贸区即将正式启动,这将给中国的方方面面带来巨大的影响。以下,本文将主要从宏观的层面来具体分析中-东自贸区对中国产生的正面与负面影响。
(一)中-东自贸区对中国的正面影响
1、从贸易方面来看,将促进中国扩大出口规模,提升出口竞争力,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实现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
目前,中国与东盟在贸易方面发展很快,据中国海关统计,自1993年以来,东盟已经连续11年成为中国第五大贸易伙伴,中东贸易额从1990年的66.91亿美元增至2003年的782.52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20.82%。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启动后,将会进一步促进中国扩大出口规模,提升出口竞争力,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实现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的效果。
(1)通过关税与非关税壁垒的降低扩大出口规模
首先,通过关税降低导致的贸易创造效应将大于贸易转移效应,东盟会将从其他国家的进口转向自中国进口,从而扩大中国的出口规模。中国—东盟经济合作专家组通过静态模型分析研究表明,自贸区建成后中国对东盟的出口将增加106亿美元,增幅为55.1%,如果考虑到其他动态因素,可能还会不止于此。
其次,非关税壁垒的降低也将带来中国出口的扩大。UNCTAD(1994)研究报告指出,仅与通关相联系的各种程序所付出的成本相当于贸易总值的7%—10%,如果在这些领域协调一致,那么这些成本将减少25%,也即将增加相当于贸易总值1.75%-2.50%的收益,以2003年的数据计算,中东自贸区建立后通关程序的协调简化将使中国至少增加13.7亿美元的经济收益。标准和认证的差别也阻碍了中国与东盟的贸易。美国商务部和欧盟委员会1998年的研究指出,与标准和认证相关的技术条例造成的出口损失占总出口值的3.75%—6.25%。因此,如果中东自贸区的建立能够使标准和认证统一,以2003年数据计算,则中国对东盟的出口将因此增加11.60亿美元。因此,降低非关税壁垒也将使中国对东盟的出口规模扩大。
(2)通过规模效应提高出口竞争力
据相关资料,到2010年中东自贸区GDP将达到3万亿美元左右,区内人口约20亿,这将为中国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因此通过市场扩大引致的规模效应,能够促使中国出口企业降低成本,从而提高出口竞争力。
(3)通过互补性贸易优化贸易结构
通过与东盟互补商品贸易的发展,将促进贸易结构的进一步优化。中国与东盟在资源构成、产业结构和工农业产品等方面各具特色,互补性很强。具体分析,我国纺织品、服装、鞋、食品、谷物、建筑材料等产品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机械电子设备、精密仪器、钟表手表、车辆、金属产品和化工产品具有潜在优势,因此伴随着双边贸易的增长,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出口将会增多,机电产品特别是高新技术产品的比重将会有明显增大,从而贸易结构也将进一步优化。
(4)降低出口市场波动,实现多元化战略
东盟已连续11年成为中国第五大贸易伙伴,是中国在发展中国家中最大的贸易伙伴,而且双边贸易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其他主要贸易伙伴。自贸区的启动将进一步加强中国与东盟国家在贸易上的联系,从而降低我国对欧美市场的依赖性,减少其市场波动和贸易保护主义带来的出口风险,促进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的实现。
2、中-东自贸区将促进中国吸引外资的增加和“走出去”战略的实施
近年来,中国与东盟积极开展经济合作,双边投资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截至今年6月底,东盟国家来华实际投资累计340亿美元;据不完全统计,截至今年6月底,不包括香港和澳门,中国企业在东盟10国协议投资额近10亿美元。
(1)促进对中国吸引外资的增加
中国目前已经是世界上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但中-东自贸区所带来的投资刺激效应将进一步促进中国吸引外资的增加。自贸区建成后,将形成一个统一的大市场,到中国投资生产就可以方便地进入东盟市场,而且中国投资的软硬环境要比大部分东盟国家好,投资中国要比投资东盟更容易取得成效,因此中国在吸引外资的竞争中处于更加有利的位置。
(2)促进中国企业“走出去”到东盟投资,规避贸易壁垒
近年来,中国对东盟的投资虽然以60%以上的年均速度增长,但仍然落后于东盟对中国的投资,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中-东自贸区的启动将给中国企业带来一个更加便利广阔的区域性市场,而且中国企业赴东盟投资达到一定比例,还可以享受到区内的关税优惠政策,并规避发达国家专门针对我国设置的部分贸易壁垒如“非市场经济地位”等所带来的出口风险,这些都将促进中国对东盟的投资。
3、中-东自贸区将促进中国区域经济结构调整
我国西南省区同东盟国家地理位置相邻,东盟国家是这些省区的主要出口市场,其与东盟国家的贸易互补性更强,通过与东盟在自由贸易区的框架下加强经济合作,将大大促进这些省区的出口,为其在更大范围参与国际分工和分享分工效益创造条件,从而有力地配合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促进我国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以及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尤其是广西和云南与东盟国家毗邻,历史上与东盟国家有着密切的经济和文化交往,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拥有明显的区位优势,今后它们将从国内的地理边缘变成自贸区在物流、商务、投资等方面的中心,从而发挥独特作用,带动经济的发展。
4、中-东自贸区将提升中国整体经济实力
中-东自贸区将从以下方面提升中国整体的经济实力。
首先,中-东自贸区启动后,将通过外贸和投资的增长以及内需的扩大所导致的乘数效应,拉动中国的经济增长,根据东盟专家“全球贸易分析项目”模型的测算,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后,中国GDP将增加0.3%,达35亿美元。
其次,中-东自贸区启动后,通过关税的降低,可以增进国内竞争,推动中国产业结构升级,并且通过东盟市场化所产生的示范效应,从而促进中国市场化进程的加快。
最后,通过启动中-东自贸区,可以在东亚地区可以构建新的有利于我国的国际分工,从而形成并加强中国与东亚地区经济的互动增长关系,进—步促进中国经济的开放和发展。
5、中-东自贸区将扩大中国的政治影响力
中国与东盟将政治安全也作为自贸区协议的重要内容纳入,通过启动自贸区,与东盟国家建立战略伙伴关系,能为中国营造良好的区域政治环境,提高中国的国际政治地位,使我国在世界经贸、政治和安全事务中具有更大的发言权,从而扩大中国的政治影响力。
(二)中-东自贸区对中国的负面影响
1、关税降低冲击国内产业,扩大中东贸易逆差
首先,中国与东盟中的绝大多数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中劳动密集型产业都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出口商品具有较高的重合度。因此,自贸区启动后关税的降低,不仅会加剧中国与东盟同类产业与商品的竞争,还将导致东盟具有优势的产品大量进入中国市场,从而冲击中国国内缺乏竞争力的产业。如“早期收获”安排中,有些是双边互免关税,但更多的是单方面的关税减让,这就给我国的农产品造成了冲击,尤其是对南方水果蔬菜的冲击更大,如中泰关于荔枝、龙眼、芒果等热带水果的零关税贸易,就使中国南方的水果种植户承受了很大的压力。
其次,据中国海关统计,自1993年以来中国对东盟已连续11年维持贸易逆差,如果长期这样下去,将对双边的贸易平衡及中国经济带来不利影响。自贸区启动后关税与非关税保护措施的降低,会导致中国从东盟的进口的增加,从而逆差进一步扩大,给中国带来较大的压力。
2、服务业受到较大冲击
由于我国在金融、通讯和专业服务等方面不具备比较优势,而东盟部分国家如新加坡就在这些方面具有相对较强的比较优势,因此,中国和东盟启动自贸区后,对这些行业将会放开,东盟将会进入中国同国内相关行业产生竞争,从而对国内服务业造成较大的冲击。
3、投资替代作用可能造成东盟对中国投资的缩减,竞争力加剧可能导致中国企业难以在东盟投资
自由贸易区的贸易创造效应将产生贸易对投资的替代作用。例如,原来一些东盟企业之所以到中国来投资,是因为存在关税、非关税壁垒,现在随着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关税和非关税壁垒降低了,就无需再将工厂搬到中国,只需增加对中国的出口即可。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中-东自贸区可能会造成东盟对中国投资的缩减。
同时,欧、美、日等国一直是东盟的主要出口和投资国,其跨国公司基本上垄断了东南亚的经济。如印尼、马来西亚、文莱等国家的石油和天然气开发加工,基本上为英国、荷兰、美国的石油公司所垄断,日本的企业基本上控制了东盟各国的家用电子电器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目前在中-东自贸区的压力下,欧、美、日等国的跨国公司正进一步加紧调整生产布局,以图享受到自贸区内的互惠。面对区外众多强势竞争对手,我国企业竞争力本身就较弱,因此,竞争的加剧可能会导致中国企业更加难以进入东盟市场。
4、东盟经济波动可能会对中国经济产生不利影响
中-东自贸区启动后,中国与东盟将在经济关系上更加紧密,双方的依赖程度将进一步加深,而目前东盟的经济形势虽然有所好转,但是还存在相当多的变数,因此,一旦东盟经济出现波动,也会对中国相关部门产生冲击,从而对中国经济带来较大的不利影响。
5、第三方在舆论上的造势可能会影响中国面临的国际政治环境
由于美国在亚太地区有着巨大的经济利益和安全战略利益,中-东自贸区的启动对美国而言将是一种威胁。此外,也将给日本和韩国带来压力。因此,从其各自利益出发,这三方有可能会进一步从舆论上渲染“中国威胁论”,从而给中国面临的国际政治环境带来不利的影响。并且还将有可能介入中-东自贸区,从而导致中国面临的政治磨擦加剧。
三、进一步推动中-东自贸区的政策措施建议
在推进中-东自贸区的进程中,如何扩大自贸区对中国的正面影响,同时尽量消除其负面影响,是目前中国政府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如果能够解决这一问题,不仅有利于我们推进中-东自贸区的建设进程,进一步加深同东盟的全面经济合作,而且还将为我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区域经济合作提供有益的经验借鉴。为此,我们提出如下的政策措施建议。
1、增强产业竞争力,与东盟构建产业协作体系
针对相关行业在自贸区启动后面临的竞争问题,我们一方面应该通过各种方式大力培育其产业竞争力,另一方面,则应该在同东盟协商的基础上,建立产业协作体系,根据区域内的产业发展现状和区域产业合理布局原则,加强中国与东盟在第一、二产业的协作,在更大范围优化双方之间的生产要素及资源配置效率,推动产业与经济融合,提高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和区域性国际竞争能力。
2、调动中小企业的积极性,鼓励其赴东盟投资
政府应重点扶持中小企业向东盟拓展,如安排部分资金来协助有拓展愿望的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开拓东盟市场甚至投资建厂,并为其提供融资上的支持;定期公布其市场供求信息,发布商情分析报告,向企业介绍投资环境和合作项目;尽快制定促进中小企业出口和国际化战略的法律法规,有针对性地实施产业和贸易政策;建立为中小企业出口经营服务的组织机构,加强中国商会的作用,与东盟各国商会建立广泛、密切、长期的合作关系,共同举办促进经贸合作的研讨会、展销会、洽谈会、招商会、论坛,为企业提供商务信息和中介服务。
3、加强西南省区与东盟各国的经济合作
首先要发挥广西、云南等西南省区毗邻东盟国家的地理优势,进一步加强其与东盟的经济合作,通过各种形式促进双方的经贸关系,如通过举办中国-东盟博览会与商品交易会,建立中国-东盟工业园区等形式,发展双方的货物贸易、投资合作、服务贸易和文化交流。并以广西与云南为中国与东盟合作的中心,发挥其示范效应,促使东盟与其他西部省市开展合作,为我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提供助力。
4、建立风险防范机制,提高抵御外部冲击能力
成立自贸区后中国对东盟国家的依赖程度将会加深,因此,应该建立风险防范机制,提高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建议加强与东盟国家在经济安全与风险防范方面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建立风险防范机制,同时加强对自身产业、贸易与金融结构的监控、调整与优化,提高抗外部冲击能力。
5、加强与东盟在各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争取较多的主动权
进一步深化金融、服务、投资、文化、信息产业等领域的合作,积极开展双方在高科技如电子信息、生物技术、遥感技术运用、地震学、海洋科学和热带生物资源研究领域的合作,促进共同发展。并且应着力推动与东盟各国之间的文化教育等意识形态方面的交流,如建立区域性文化交流基金会,鼓励双方国内年轻人到对方高等学校就读等,通过思想文化上的沟通来消除彼此的猜疑和误解,并且采取合适的方式同对方交流,宣传“中国机遇论”,减轻“中国威胁论”的影响,从而取得国际舆论的支持,增强中国的政治影响力。此外,还应在自贸区建设中发挥大国的优势,积极就双方关心的政治、经济安全等重大问题展开对话与交流,尽量消除外界因素的不良影响,争取较多的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