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部权威杂志刊发研究报告称——
跨国并购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特征。2005年境内的并购总额达466亿美元,较上年大幅增加了34%。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在中国28个行业里,有20个左右是外资占据着支配地位;而80%的中国大型超市处于外资的控制之下。
现在,外资又以偏离资产价值的高溢价收购,掀起了大举并购国内行业龙头企业的浪潮。
在学术界对此进行激烈讨论的微妙时刻,商务部研究院的权威杂志《中国外资》刊发了一份题为《溢价:外资并购中国企业的利器》的研究报告,作者金名建言:对于国家战略性产业和重要企业,应明确界定外资进入的方式和深度。因为越来越多地触及中国经济安全“神经”,外资并购的“底线”问题再度回到人们的视野。
高溢价成外资并购利器
金名认为,值得注意的是,高溢价几乎成为近期外资并购中国A股企业的主要特点。
回顾最新的几起并购:新加坡磐石基金收购华夏银行2.89亿股,较净资产溢价50%;今年1月,啤酒巨头英博以58亿元人民币的价格收购福建雪津,溢价竟超过10倍……
慷慨的“出手”让外资在并购中显得势不可挡。不过,高投入的背后,实际上是极为诱人的利益回报。
以水泥、工程机械等行业为例,水泥目前是产能过剩行业,而工程机械受上游行业成本倒逼,收益都不理想。因而,此时的高溢价与国际同行相比实际上并不高,而对外资来说,其在中国市场的增长机会却是前所未有的。这样,国外资本仍旧可以实现在中国的“低成本”扩张。
明确战略产业是当务之急
事实上,对于外资并购,中国曾在2003年出台《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暂行规定》,首次对并购导致过度集中的审查问题作出了规定。
但金名认为,从已经实施的30多个审查案例来看,尚没有按规定作出禁止合并的决定,审查制实际上成了备案制。在这种背景下,明确战略产业,对于战略性产业和重要企业划定外资进入的方式和深度,将不可避免地成为一个紧迫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