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多国外媒体大力宣扬人民币应升值之际,福建省的一份调研报告却反映了另一种问题的趋势:随着开放领域的扩大,关税的降低,福建省2003年上半年的顺收与顺差的差额已进一步缩小,因此下降39.4%。而这主要源于进口售汇量的大幅增加,其无形中印证了周小川行长在接受《金融时报》采访时说的一句话:对经常项目平衡进行预测存在不准的问题,随着进口量大幅增长,现在评定人民币高估或低估为时过早。但是,福建省的趋势变化是“一叶知秋”还是寻常的“潮起潮落”,还应继续关注和研究。顺收大于顺差差额回落,高兴?!2003年上半年福建省贸易顺收与顺差差额4.83亿美元,同比下降39.4%,减少3.14亿美元。
分析其原因,虽然福建省贸易结汇基本与外贸出口保持同步增长,但贸易售汇同比增长72.8%,比同期进口增幅高46.1个百分点,这是促使福建省贸易顺收大于顺差差额回落的主要原因。点评:当我国正在探讨顺收大于顺差会给我国带来哪些不利影响的时候,福建省的数据似乎使我们松了一口气。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量变可能会导致相反方向的质变。贸易售汇攀高是外贸进口持续增长及其结构变化的必然结果。入世后,随着我国进口关税的进一步降低和非关税调控措施的逐步取消,加上近年来积极的财政政策对国内需求的驱动,贸易进口特别是一般贸易进口得以保持较快增长。
据海关统计,2003年1-5月全省一般贸易进口同比增长50.4%。特别是以内销为主的电子、汽车等行业的关键部件进口大幅增长且需足额付汇。1-5月福建省三大手机生产商进口手机配件同比增长2.85倍;某汽车进口配件同比增长3.27倍。
传统出口型外贸企业进口异军突起。在出口退税滞后未得到根本解决的情况下,传统出口型外贸企业适时调整了“只出不进”或“出多进少”的外贸经营战略,谋求通过增加进口业务,以退税欠款冲抵进口环节增值税盘活资金。如许多公司从去年同期的净出口变为今年净进口。另外,我们应注意到2000-2002年间,福建省贸易进口增长率分别为14.40%、4.70%和26.70%,而贸易售汇增幅分别为2.30%、-2.60%和7.90%,大大低于同期进口增幅,不难判断今年以来贸易售汇的异常快速增长是建立在前期较低基数水平上的增长。
此外,上半年福建省贸易项下售汇率(贸易售汇/同期外贸进口)为37.0%,虽比2002年的29.5%有一定增长,但与2001年的34.7%和2000年的37.2%相比大致相当,总体情况基本正常。
点评:我们应提高警惕,在进口大量增加的同时,而售汇率却与上年持平,如果进口一直高速增长,售汇量将会非常巨大。贸易顺收缘何仍大于顺差?出口逾期未收汇大量回流。我分局进一步加大对出口逾期未收汇的清理力度,2003年上半年共收回金额1.23亿美元,截至6月末全省累计逾期未核销额同比下降41.41%,比年初下降32.36%。
历年逾期未收汇资金的加速回流增加了本年度的结汇量,但其对应的出口并不体现在本年度,必然造成当期顺收大于顺差。企业结售汇意愿变化。
一是企业持汇意愿减弱;
二是由于出口退税滞后长达一年半之久,企业资金占压严重,大多数企业没有能力大量持有外汇而只能见汇即结或对外支付而极少沉淀;
三是企业以外汇贷款支付进口现象有所增多。如漳州市前六名进口付汇大户上半年1.66亿美元的进口付款中有近三分之二是由外汇贷款直接对外支付。
黑市因素。部分企业在外汇黑市价格低于银行牌价的情况下,有可能通过黑市渠道在境外直接结算进口货款。据海关反映,目前约有40%的进口报关单没有核注结案,也就是说约有40%的进口未通过银行对外支付,这一情况值得关注。我分局的黑市定点监测也发现沿海一些地区存在黑市汇价,显现地下汇兑仍有一定市场,不能排除一些企业通过黑市支付进口货款。
此外也不排除地下钱庄多余外汇头寸以出口货款名义在银行结汇赚取价差。统计口径差异。一是海关进口报关指导价高于企业实际成交价造成付汇小于进口。如某饲料企业进口的鱼粉关单金额11.45万美元,海关按11.48万美元报关指导价核定征税,而企业实际付汇仅10.34万美元,比关单金额低9.7%。二是海关按到岸价格(CIF)统计进口,按离岸价格(FOB)统计出口的,企业实际付汇金额只能小于或等于进口报关额,实际收汇金额只能多于或等于出口报关额,也势必造成贸易顺收大于顺差。
初步判断:2003年贸易顺收大于顺差幅度将大幅减小从2002年以来我分局对福建省贸易顺收大于顺差问题的多次调查情况看,未发现银行办理无真实贸易背景收结汇的现象,也未发现企业存在重大违规问题。
由于基本可以排除管理上的漏洞,预计福建省贸易顺收大于顺差进一步加剧的可能性并不大。除非今年后几个月进出口顺差出现大的滑坡,福建省今年贸易顺收大于顺差现象将大大缓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