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出炉的《2005年广东区域综合竞争力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中,对全省21个地市自身发展后劲进行了分析比较。
据分析,作为一类地市的珠三角地区7个地市中,东莞近十年来保持着最快的经济增速,但是一些民营经济较发达的城市如佛山、中山等,发展后劲却是最大的。值得注意的是,珠三角周边的二类地市,长期发展后劲普遍不足;三类城市中河源发展最令人看好,清远、云浮在去年也表现出明显的增长后劲。
珠三角虽仍然集聚着竞争力最强的地市,但与周边地市竞争力的差距却有缩减趋势。按2004年度统计数据进行纵向比较,珠三角与周边竞争力强弱平均相差已由2002年的近10倍,减少到2004年的近6倍。
区域协调发展现状仍不容乐观
“从各地市的后劲分析看,发展基础好的不一定后劲变化大,一些原来基础较差的地区,只要发展思路对头,同样可以有较好的表现。”广东省社科院区域竞争力研究中心副主任丁力表示。
与之前三年的《广东区域综合竞争力报告》有所不同,本年度课题专家组首次对县域经济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全省97个县市,人口占全省的60%,去年的地方生产总值只占全省的25%,居民储蓄存款占全省比例更仅有15%。另外,在其中17个人口超百万的大县中,没有一个进入全省经济发展水平、百姓富裕程度与人均财政收入前10位。
从这一角度,我省区域协调发展现状仍不容乐观。
《报告》还从内外源经济的角度,对不同水平地区发展后劲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珠三角地区的内源型经济长期发展后劲与外源型经济有着良好的相关性,说明该地区众多内源型经济是在外源型经济的支撑、影响下壮大起来的。但是相对而言,周边地区的内、外源经济相关性却较差,内源型经济发展后劲提升乏力。
电子通讯及石化产业长期后劲最强
《报告》指出,按照去年不同产业的增加值进行排序,前5名占了全省工业的一半,其中电子与通讯设备制造业就占了全省的1/5强。
对各行业的长期发展后劲进行分析,电子通讯和石油化工行业最强,其次为家具制造、机械制造与交通运输设备制造行业。《报告》建议,要增强我省工业的发展后劲,重点在于做大做强电子通讯、石油化工等支柱产业,大力发展交通运输、电气机械等主导产业,改造提升纺织服装、建筑材料等传统产业,积极培育新材料、新能源、医药制造与生物工程等新兴产业。
《报告》还分析认为,重化工业作为当前我省重点发展的产业,是实现经济转型的条件而非主要奋斗目标。按照要素密集种类分析,该工业更多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最大不同是对资本需求较高,企业规模一般较大,两者共同之处是都属于资源密集型而不是严格意义的技术密集型产业。
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必须在产业政策上注意三大问题:一是在工业化初期不能过度依赖外源型经济,要注意在本地市场对内源型经济发展的挤压,要积极培育本地居民的自主创业能力;二是在自主创业能力没有真正形成之前,不能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过度推进城镇化建设,要让广大农民成为工业化与城镇业化进程的收益者;三是在自主创新体系没有最终建立起来以前,不能过度开放国内金融市场,以免因大量的外资流出对国内金融造成冲击与动荡。
广东要向追兵们学些什么?
近年来,广东感受到了来自于浙江、江苏、山东等省市强劲发展势头的压力。虽然在全国首次经济普查通过对GDP的调整,广东与“追兵”们的距离有所拉开,但“山还是那座山,广东还是那个广东”,与“追兵”们在深层次发展方面存在的差距仍然存在。
《报告》分析指出,江苏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广东一样主要来自外源型经济。但值得注意的是,两省外源型经济的构成却大不相同:主要着眼于市场的外商投资企业占江苏外源型经济70%,而在广东,70%为主要着眼于成本的港澳台企业,表明江苏的外源型经济质量有可能优于我省。
与广东最大的不同,浙江经济发展是以内源型经济为主导,去年其内源型经济占规模以上企业产值达到75%。得益于当地的民营经济,浙江工业发展速度很快且自主性强,企业经济效益普遍较高,并有力推动了当地的第三产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的有力增长。
山东的内外源经济的平衡度则较好,其外源型经济占全省工业增加值16%左右,内源型经济相对占主导。《报告》指出,山东工业不仅自主性强,而且重工业与大型企业比重也高于我省,企业规模大于我省,劳动生产率与增加值率也高于我省。
专家建言
广东如何继续当好“排头兵”?
观点一:未来广东是否“排头兵”,衡量标准不在于GDP,而是能否在全球、全国产业链中掌握主动权。
省社科院院长梁桂全表示,虽然此次GDP调整之后,在这一标准衡量下广东在全国的“排头兵”作用更为稳固,但从长远看,“广东在未来20、30年以什么本钱在全国继续当好排头兵,不是用GDP来衡量,而是要更广阔的视野即在全球和全国产业中,广东是否能掌握主动权来衡量。”
梁桂全指出,只有从这个角度,才能说明广东长久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简单概括,就是当前作为全球产业链中的接单者,未来能否成长为下单者,跻身到产业链的中端或高端。”
几十年来,广东的“排头兵”作用,最根本的表现和贡献是在开放的制度示范方面;如果未来广东跻身全球产业链中高端,那么对全国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贡献就会更大。
观点二:经济全球化不是利益全球化,自主创新不能指望他人。
“十一五”正向广东走来,可以说这是经济社会发展重大的历史转折时期。今年下半年以来的一系列政策,已说明我省已着手从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角度,实现这一重大转折。
但对于以外源型经济为主导的广东来说,必须意识到“经济全球化只是市场全球化、竞争全球化而不是利益全球化,我省的自主创新无法指望他人的力量,对他人不能抱不切实际的幻想,唯有依靠自身的努力,依靠本地的企业。”
省社科院区域竞争力研究中心副主任丁力指出,参与国际分工并不仅仅取决于我们的对外开放程度,更重要的是取决于我们的参与能力,取决于本地企业的发展水平。自主创新体系不仅包括人与自然关系的改变,还包括与提高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只强调科技创新,忽视社会转型是片面的。我们与发达国家的真正差距不在于人均GDP的落后,而在于自主创新能力的缺失。
从这一角度分析,全省外源型经济不能为自身的发展而发展,而是要以促进内源型经济发展,以有利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有利于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有利于全省发展后劲的增强为根本目标。自主创新贵在自主,自主创新决不排斥对外开放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