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发布4月份数据显示,CPI同比负增长1.5%,PPI同比负增长6.6%;下降幅度分别比3月负增长加大0.9与1.1个百分点。呈现“双下降”的态势。
“双下降”不能说明经济恶化
CPI和PPI的负增长并不出乎意料之外,幅度加大也是意料之中。经济活动都有一个过程。价格水平的同向变化,一定会有一段时间。而价格水平的转变,特别是在经济形势出现下滑期间,更是要随着经济形势的转变才会发生价格水平的“转向”变化。价格水平自去年10月以来,PPI连续数月大幅下降,CPI在去年下半年也出现大幅下降,二季度CPI和PPI仍然会下降或低位运行,这是符合经济规律的。4月份的CPI和PPI数据并不能说明经济形势在恶化。
但是,价格水平的持续下降,无疑增加了通货紧缩的压力。实际上,通货紧缩与价格水平下降并不能等同。单一价格水平下降,并不构成通货紧缩的全部意义。通缩是一个货币现象。通货紧缩应该表现为货币供求均衡水平的大幅下降。通缩与经济不景气联系在一起。如果经济增长预期不景气,企业投资意愿下降,经济增长下降,经济活动对货币的需求下降。从货币的均衡角度,货币供应也会减少。货币的均衡水平整体下降。
经济不景气,失业使购买力下降,工资收入下降,可支配收入水平下降,人们的消费也趋向审慎。消费需求下降,消费对货币的需求也会下降。对应消费需求的货币供应也会减少。
需求不足是通缩的主导因素
在当下的危机时刻,各国政府都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利率都降到零以后,全球都采取数量宽松政策。换句话说,各中央银行可以无限制印发钞票,创造宽松的货币环境,希望改变通货紧缩的局面。但是经济继续恶化,全球出现了“流动性陷阱”。如果没有货币需求的匹配,货币的均衡水平不可能因为宽松的货币供应而提升,通货紧缩的压力仍然存在。在经济大幅下滑的态势下,货币需求不足显然是通货紧缩的主导因素。所以,在全球“流动性陷阱”的困境下,仅仅通过数量型货币政策,不断加大货币供应的力度,是达不到走出通缩的目标的。
我们认为,积极的财政政策针对性地激活有效货币需求,特别是激活民间有效投资、消费以及相应产生的货币需求,与宽松的货币政策制造的宽松的货币供给环境结合,应该是有效改变通货紧缩的态势的完备的危机拯救方案。
只有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上升,相应的货币需求上升,吸收宽松的货币供应,经济增长恢复,价格水平开始上升,经济恢复良性循环,才能够真正解除通缩的威胁。这就需要财政加大投入,创造有效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和货币需求,利用宽松的货币供应,激活经济循环。
积极的财政政策除了加大自身的投入,直接增加货币需求以外,主要是通过创造就业,发放工资,刺激消费,改变市场预期,拉动民间投资,产生消费——生产 ——投资的循环,最终激活经济活动。当经济活动开始恢复,货币需求也会相应增长,宽松的货币供应满足这些经济运行中的货币需求,形成更高水平的货币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