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下半年,中国的经济增长态势开始小幅调整,投资为主的内需出现回落。前七个月,在房地产和制造业投资的下拉作用下,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意外下滑,而出口增速却超预期回升。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牛犁认为,7月经济数据整体表现是外需好一些、内需差一些。外需回归常态,而内需则受到基建投资、房地产投资和制造业投资增速放缓的影响而出现下滑。
他预计,三季度经济增速预计将会出现回调,全年经济增速为7.4%。
民生证券研究院执行院长管清友认为,至少从中期来看,投资对于中国经济增长而言,仍然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实际上,实体经济的盈利能力已连续“脱靶”,高位投资率主要依赖于国有部门加杠杆支撑,私营部门的内生投资动力不足。
内需弱到底
7月主要内需增长数据大多出现超预期下滑,出口增速却大幅走强。数据显示,7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9%,较6月回落0.2个百分点;前七个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名义增长17%,增速比1月至6月回落0.3个百分点。
管清友认为,7月工业增加值和固定资产投资双双回落,主因是稳增长边际力度减弱,导致基建投资不足以对冲房地产和制造业投资的颓势。
基建投资增速从6月的22.4%小幅降至21.6%,但仍保持在较高水平。电力热力、交通运输受高基数影响增速回落,水利环境公共设施受低基数影响大幅回升,基建投资整体平稳运行。铁路运输业投资继续保持较快速度,前七个月增长19.6%,增速提高5.4个百分点。
房地产业投资则仍处于下滑通道。今年前七个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名义增长13.7%,增速比1月至6月回落0.4个百分点,连续第6个月下降。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也未见好转,持续负增长。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计算,因1月至7月房地产投资增速回落,而影响全部投资增速回落0.1个百分点左右。
管清友表示,从历史经验看,房地产销售领先房地产投资见底,时滞大约是半年左右。但目前看,房地产销售尚未见底,全年房地产投资底部难寻。房地产销售疲弱、库存高企、开发商融资条件偏紧,使上半年房地产投资趋势性走弱。受到产能过剩的影响,制造业投资也可能将面临长趋势下降。
企业的盈利能力是决定制造业部门投资的核心因素,但考虑到房地产下行未见底、经济总需求羸弱、新经济并未大规模形成、产能过剩局面未得到根本缓解的情况下,企业盈利能力难有根本改善,制造业的内生投资动力不足。
前七个月,制造业投资8.86万亿元,增长14.6%,增速回落0.2个百分点。
国家统计局分析称,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略有回落,一是因为今年以来房地产市场降温明显,房地产开发企业存在较强的观望心态,投资活动更趋谨慎;二是传统产业产能过剩问题突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制造业投资积极性;三是地方财政收入增速放缓、融资平台监管趋严等因素制约投资资金来源增长。
从到位资金情况看,1月至7月,固定资产投资到位资金同比增长12.9%,增速比1月至6月回落0.3个百分点。其中,国家预算资金增长11.2%,增速比1月至6月回落4.3个百分点;国内贷款增长12.7%,增速回落0.2个百分点。
“不过,随着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增速回升,后几个月固定资产投资将会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管清友认为。
与投资增速不同的是,7月中国出口增速大幅度回升,高于市场预期,由此引发机构不同解读。
7月中国出口同比增速从6月的7.2%大幅上升至14.5%,高于市场预期。
瑞银集团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汪涛认为,相较前几个月,7月数据受去年出口高报的影响已基本消退,因此可以反映真实的基本面情况。考虑到出口去年同期明显跳升、基数偏高,7月出口在不利的基数效应下仍能加速增长,表明季调之后的环比增长势头相当强劲。
她表示,考虑到美国经济复苏步伐有望更加稳固,再加上欧洲和日本经济经历了二季度的低迷之后预计也将走出低谷,中国出口温和复苏的基本态势不会改变。
高盛私人财富管理中国区副主席暨首席投资策略师哈继铭认为,7月出口增速大幅上升很难用基本面解释。因为这不仅与港口货物吞吐量情况不一致,也与中国的贸易伙伴公布的进口数据不符。他分析称,这些数据的不一致性显示出高报出口的可能性。高报出口通常发生在人民币升值和境内利率水平较高时,套利者希望将资本转入中国以获利。受经济活动回暖影响,人民币自6月起已升值1.5%。
但牛犁认为,7月进出口数据基本反映了中国外需情况,由于存在时滞和统计方式不一的原因,各个地区的进出口数据不会一一对应是可能的。随着美欧经济复苏,中国的出口也将步入常态。
待解融资贵
7月经济数据的回调,以及当月金融数据的超预期滑落,市场正在猜测,这是否会引发中央释放新一轮的宽松政策。
央行数据显示,7月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等指标较6月有一定回落,其中人民币贷款仅增加3852亿元,同比少增3145亿元;存款减少1.98万亿元,同比多减1.73万亿元;社会融资规模为2731亿元,同比减少5460亿元。
汪涛认为,虽然7月信贷异常疲弱,实体经济反弹势头暂缓,但预计外需持续改善、政策继续适度宽松会帮助经济增长势头在未来两个月保持稳健。
随着中央对保障房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地方更大范围地松绑对房地产的限制,政策方面的积极效果应该会在未来逐步体现出来。
她预计,三季度GDP环比折年继续复苏,但在去年高基数的影响下同比增速略微放缓至7.3%。展望四季度和2015年,随着房地产部门的结构性调整给其他行业带来越来越大的负面拖累,微刺激效果逐步消退,经济增长势头会再次放缓,“这有可能触发政策进一步放松,包括房地产相关政策”。
海通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姜超表示,融资需求低迷,贷款利率高企是祸首。二季度企业贷款、居民房贷平均利率依然高达7%,严重制约了实体经济的信贷需求。
他认为,降低融资成本是下半年央行的主要任务,未来有三种方式降低利率:一是继续下调正回购招标利率;二是下调贷款基准利率;三是通过行政方式引导商业银行降低首套房等优质信贷资产的利率。
“货币供应量回落、低通胀环境支持宽松加码。”姜超称,前期市场担心货币超增,加之母猪存栏处于历史低位,引发15年通胀大幅上行的担忧。但从7月CPI低预期来看,近期猪价持续上涨,但非食品价格持续下降,意味着经济低迷会制约CPI的上行,因而整体通胀风险有限。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7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2.3%,与6月一致;前7个月累计涨幅为2.3%,较3.5%的全年通胀目标低1.2个百分点。
低通胀为政策的进一步放松提供了空间。“央行一直在通过价格信号引导利率下降之后,下一个自然的联想就是降息了。”姜超称,降息的时点取决于经济数据的变化。目前货币、融资增速大降,但是,7月经济数据本身依然相对稳定,因而短期内降息概率不大,更有可能是继续降低回购利率。如果8月以后经济数据出现明显下滑,就不排除9月以后降息的可能性。
他说:“我们判断除了降息,抵押补充贷款(PSL)之类中国式量宽仍会持续。但由于其是一场史无前例的尝试,所以对于其效果目前并没有答案。”
但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存贷款基准利率仍将保持基本稳定。贷款市场利率上升,企业融资成本高企,客观上有降低基准利率的需要。但目前贷款利率下限已经放开,银行越来越倾向于使用更为市场化的贷款基础利率(LPR)来进行贷款定价,贷款利率基本已经实现市场化,贷款基准利率对贷款市场利率的影响已经大为减弱。“在新的货币政策市场化传导机制尚未形成的情况下,央行对存贷款基准利率的调整会较为谨慎,年内降息的可能性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