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版用工荒不止洗碗工
5万/月包场:洗碗工的“逆袭”折射的是香港整个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用工荒”
罗琦
“现在我已经把洗碗的任务交给外包商了。”在这个洗碗工“红遍”香港的岁末,香港翠湖海鲜饭店董事总经理佘锦辉感叹“轻松了很多”。
这样的外包代价不菲——每月超过5万港元。可见,近日广为外界关注的“香港洗碗包场:48000港元/月”并非个案。
洗碗工的“逆袭”折射的是香港整个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用工荒”,本土供给不够以及年轻人的眼高手低导致餐饮业等服务行业面临熟练工的求大于供。事实上,目前一些建筑行业的高薪技术工人的日薪已经接近2000港元,比起洗碗工毫不逊色。
根据香港特区劳工及福利局的预计,2018年,香港劳动力市场的老龄化程度将继续增加,55岁下劳动力的比例将出现下降。
求助洗碗机
在熙熙攘攘的香港铜锣湾旺区,挤满了拎着大包小包的游客,不少各国风情的餐厅也自然选址于此,在游客挑选着贴在门口琳琅满目的食物图片时,另一些字眼吸引了游客们的眼球,“洗碗包场:48000港元/月”。这些海报也在网上迅速走红,不少香港普通打工仔,甚至包括金融界精英,都纷纷萌发“跳槽”的想法。
“去年一年洗碗部的工资升了一倍,时薪50港元都未必能请到人,有听说洗碗工的薪水涨到每月2万多港元。”佘锦辉昨天向《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抱怨,两年前他已经开始发现人工成本不断升高,目前人工成本已经占到总成本的近一半,也让他的生意越来越难经营。
佘锦辉说,过去他聘请了5名洗碗工人,但因为流失率较高令管理工作非常复杂,他索性用每月超过5万港元的价格聘请了外包商,现在只有3名工人负责洗碗,但相对也容易管理许多。目前,越来越多的本地餐厅选择了这种方式,比如那则著名广告上所说。
无论4.8万港元还是5万港元,都是一个包场的概念,即这个月内就整个餐厅的洗碗工作量给出的打包价。由于一般会有数名洗碗工参与,因此上述高价并非单人月薪。以佘锦辉所在餐厅的案例看,5万港元/月的包场价格由三人完成,每人月薪实为1.6万港元左右。
但即便如此,这样的薪水也就是香港就业市场的中等水平。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数据显示,2012年香港30~39岁男性和女性就业人士的月薪中位数分别为1.6万和1.5万港元。
香港餐饮联业协会会长黄家和表示,香港目前餐饮从业人员有26万人,但目前业界存在空缺近3万个职位,其中有60%是洗碗、清洁等工作。为了顺利聘请到洗碗工人,不少餐厅选择了增加工资水平,而洗碗工的工资更是水涨船高,由1年前的四位数,瞬间跳到五位数的水平。
机械自动化,是很多餐饮业商家都未必在开店时就愿意做的事情,香港午餐饭盒供应商“新5餐”行政总裁梅子安向本报记者表示,2011年,公司已经预见人工成本或将持续上升,所以决定购买大型自动化洗碗机,“尽管前期投入非常高,但是只需要请两个人可以完全在短时间内处理5000份碗碟,并且可以做到24小时不停歇工作。”梅子安说,但他未透露自动化设备的投入金额。
黄家和建议,要解决目前餐饮业的“用工荒”局面,只能通过两方面,一方面是机械自动化,使用洗碗机等高科技产品,另一方面则是通过高工资吸引人才,或聘请兼职,让更多人进入这个行业,不过市场的承受能力有限,目前市场最多可以承受每月2万港元的水平,但再加上去,也未必能真正吸引到劳动人口从事这项工作,而这种低端劳动市场劳工短缺的趋势,很难在短时间内转变。
变老的劳动力
根据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的数据,香港今年8~10月的失业率为3.3%。与这种低失业率相对应的是,2013年5月1日起,香港最低工资提升至30港元/小时,相比自2011年5月1日起实施《最低工资条例》时的28港元/小时进一步提高。
中原人力资源顾问公司董事总经理周绮萍表示,这项政策的实施,令许多快餐连锁餐厅的基层劳动者工资由过去的时薪十几港元的水平大幅提升,但在工资差不多的情况下,餐厅的基层劳动者宁愿从事一些不需要体力太重的工作,比如保安员、大厦清洁员等。
同时,在香港年轻劳动力源源不断为各大行业输入新鲜血液的时候,洗碗或是其他低端劳动力市场却少人问津。根据周绮萍的介绍,目前香港的年轻人中,有60%拥有中学以上学历,其中四成本科学历以上,有六成是有副学士及专业文凭的。
“洗碗让年轻人看不到职业前途。”周绮萍说。
与香港餐饮业劳工短缺情况类似的,还有香港建筑业,截至12月,香港建筑业共有32万注册建造业工人,但其中实际在工地工作的有15万;建造专业工种工人近10万,有近一半年龄在50岁以上,需求缺口达到上万人。而这些技工的工资已经在过去几年飞涨,有些已经接近2000港元/天的水平。
香港政务司司长林郑月娥早前在出席活动时表示,香港的劳动力市场有错配的情况出现,不少半技术或低技术工种难以聘请员工,年轻人又不愿意加入这部分市场,可以考虑新移民及少数族裔等加入劳动力市场。
“社会最需要的工种,工资就应该是高的,最容易被替代的工作,工资自然也就低一些,这适合各个行业各个社会。”海通国际首席经济学家及研究部主管胡一帆说。
胡一帆表示,香港与内地的情况不太一样,香港经济有80%由服务业贡献,人员出现巨大短缺,唯一的解决办法只有劳动力的输入。
香港本土劳动力的老龄化结构构成了另一大压力。香港特区劳工及福利局的统计数据显示,到2018年,香港本土55岁以上的劳动力供应人数预计由2010年的45.28万人增加到67.28万人,占本土整体劳动力供应比例从13.2%上升到18.8%;比较而言,55岁以下本土劳动力可能由297万人下降到291万人,占比从86.8%下降到81.2%。
目前香港建造商会已经开始研究,争取未来输入8000名海外技术劳工,同时,黄家和所在的香港餐饮联业协会也正在研究引进海外劳动力的可能性,但涉及的审批过程复杂,时间较长。而香港特区政府也正在咨询意见,寻求压缩申请程序的可能性。
胡一帆表示,目前“用工荒”的出现也是教育导向的错配,很多孩子从小被教育就是一定要上大学,应该学习德国在高端制造业提供职业教育。(第一财经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