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曲若柳
频频被李克强总理“点赞”的快递业最近又迎来最“强”支持。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促进快递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将从五个方面促进快递业的发展。其中,“互联网+”快递将成为未来快递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频频被李克强总理“点赞”的快递业最近又迎来最“强”支持。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促进快递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将从五个方面促进快递业的发展。其中,“互联网+”快递将成为未来快递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眼看着“双十一”电商购物节马上就要到了,中国的各大快递公司又将迎来一年中最为忙碌的时刻。据国家邮政局预测,今年“双十一”快递业务量或将突破5亿件,比去年同期增长近5成。今年,全国快递业务量有望达到200亿件。
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流通领域
上世纪90年代,申通、顺丰、宅急送等快递企业相继诞生,中国民营快递如雨后春笋般兴起。曾经顶着“黑速递”的帽子、在夹缝中求生存的小小快递,借助国家利好政策频出,搭上了邮政体制改革的快车。
据国家邮政局统计,2014年,中国快递业务量完成139.6亿件,是“十一五”末2010年的6倍。截至2014年年底,全国快递服务网点达到13.2万个,较上一年增长12.1%,网点人口密度达到每10万人9.7个快递网点,网点面积密度达到每千平方公里13.8个快递网点。
2014年,中国快递业直接吸纳就业超过120万人,支撑网购就业超过千万,带动工业品销售下乡1600亿元,推动出口近千亿元,支撑国内网购交易额突破2亿元,快递发展的社会经济效益日益显现。
登顶之路固然艰辛,但是要维持第一的身份恐怕得付出更多。
在过去十多年来,快递行业公认的民营老大便是申通快递。申通在快递行业内率先引入加盟模式,此后这一模式已经成了快递行业发展最为普遍的组织架构。加盟模式让快递行业得以低成本迅速扩张规模,网点也在加速扩张。
尽管各家快递公司都在快速增长,但行业增速已经开始放缓,相比较前四十多个月快递行业均维持超过50%的增速不同,从今年起,行业增速开始低于50%。据国家邮政局最新公布的数据,今年1-9月,全国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累计完成137亿件,同比增长46%,业务收入累计完成了1878.5亿元,同比增长33.2%。这一数据也显示着快递行业增量不增收,企业经营压力加大。“行业里只有50%能够维持不亏损的状态。”一家快递公司加盟商表示。
对此,中国产业集聚研究专家杨建国认为应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通过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流通领域,全面提高流通业市场化水平,通过以“互联网+流通”为代表的技术创新,来推动流通组织、流通模式、流通业态的变革创新,通过诚信体系建设,来规范市场秩序等等。
“互联网+”的机遇和挑战
当前,中国已经全面开放国内外快递市场,中国本土快递企业在“5毛微利时代”和“狼来了”的双重挑战下,如何实现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业内专家分析,中国快递业企业市场同质化竞争严重,以价格为主要手段的竞争十分激烈,供需矛盾、服务与价格背离等矛盾难以解决。能够提供整体性、系统性和专业性物流解决方案的企业严重缺乏。
与国际快递巨头相比,拥有全球递达、标准服务、实时跟踪、强大品牌、国际市场份额稳定等核心优势相比,快递企业国际竞争力不强问题还比较突出,走出去面临严峻挑战。
快递咨询网首席顾问徐勇建议,在“最后一公里”方面,建立和开通相关绿色通道,比如航空、铁路方面建立快速提货、快速发货机制。在行车难、停车难,快递车辆技术标准的制定,智能快件箱进小区方式等问题上,亟待取得突破。
菜鸟网络总裁童文红认为,快递企业从一开始“资本是众筹的,劳动力是众筹的”,因此快递公司具备天然的互联网DNA。因此,快递业不仅要完善产品结构,满足客户多元化需求,还要加快信息技术的革新,以信息技术引领未来,积极推动“互联网+快递+产业链”的协同发展。
打造行业新的增长极
十二五时期,中国快递业迎来第一个百亿时代,下一个百亿靠什么?国家邮政局局长马军胜提出,“引导快递业务由"1+1"向"1+3"转变”,从服务电商件扩容,把服务制造业、农村地区和国际市场等新业务打造成行业新的增长极。
徐勇认为,快递业的内涵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在十二五以前,快递的主要消费者在城市,满足商贸流通、商务交流和商业消费的需求。如今,随着快递下乡的脚步日益加快,快递服务的均衡性正在提升。
在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快递企业也在转型升级中寻找着新的发展空间。跨境转运、仓配一体化、融入社区商业、渗入生活服务,代收货款、冷链、数据收集等,快递产业链条的附加值越来越大。“快递企业在向上下游产业延伸业务触角的同时,创造了新的消费观念、新的流通渠道和新的商业模式。”国邮智库专家杨世忠说。
圆通速递董事长喻渭蛟认为,快递与电子商务的协同发展,必将孵化出更多的产业。随着快递企业服务能力的提升,快递业服务于金融、制造业、冷链、医药等方面必将发挥更大的产业链集成效应。
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表示,物流快递企业与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与互联网经济和大数据完美结合,将成为中国未来的商业基础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