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能够在我们的增长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对于增长的贡献,那么,长期依赖出口、投资驱动增长的困境是难以走出。”吴敬琏说,“特别是全球金融危机,使得在发达国家提高了储蓄率、降低了印钞的水平的时候,高速度增长就不能维持了。”
这是经济学家吴敬琏近日在国际金融论坛(IFF)2012年全球年会上,对中国下一阶段经济增长提出的警示。
吴敬琏指出,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前,东亚国家和地区利用发达国家储蓄投资缺口,执行出口导向型政策,促进自身经济发展,是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经济体长期以来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然而,他认为,这种增长模式产生的问题在于国内投资率不断地提高,而消费率不断地降低,在消费率不断降低的情况下形成国内消费最终需求不足,因此这种格局是不能持续的;此外,外汇结余大量增加还引起了资产泡沫的形成和通货膨胀压力的增加,资产泡沫破灭以后,就出现了危机。
“在日本、韩国等相继出现资产泡沫与通胀压力后,我国逐渐认识到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模式的不可持续性,要从投资和出口驱动的增长模式,转变到技术进步和效率提高驱动的增长模式,可是进展缓慢。而近年来,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外部需求萎缩,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变得越发迫在眉睫。”吴敬琏表示,加快经济结构转型,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各项制度,以便在更大程度、更大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
“只要能够认真地、坚决地克服各种障碍,执行下去,我们经济的面貌很快会改观。中国会从一个提供制成品的所谓世界工厂、出口大国变成一个世界上数一数二的消费市场,为世界经济的稳定和持续发展提供一个重要力量。”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