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运| 陆运| 空运| 综合物流| 船务新闻| 口岸/园区| 贸易| 宏观经济| 产业经济| 时政新闻| 图文天下| 物流专题| 物流网评| 贸易专题| 财经观点| 深度观察| 贸易网评

聚焦供给侧改革 看中国经济发展战略方针

www.jctrans.com 2017-4-26 10:59:00 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导读:中央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表述为战略方针,显然它就不是一般的方针。战略是与全局最高层面上的统筹规划联系在一起的概念。

  中央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表述为战略方针,显然它就不是一般的方针。战略是与全局最高层面上的统筹规划联系在一起的概念。作为一个战略方针,当然就是指导全局,这里面显然包含着整个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要领,不限于经济,而是要把经济和其他的社会各方面问题合在一个大系统中来把握。按照这样的一个战略方针来领会其丰富内容,首先要把握两大背景线索。

  第一条线索是在党的十八大之后,新的一代领导集体产生并形成新的领导核心过程中,治国理政的大政方针逐步清晰化。按照这条线索,当然要特别强调十八大以后从三中、四中、五中到六中全会所形成的一系列最基本的对于全面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考虑全局,从经济联系到全局的内在关系,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合乎逻辑地引导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方针。后面还有另外一条线索,就是我们整个经济社会生活在2010年以后经历了阶段性的转换。

  把最基本的指标梳理以后,可以直观地看表示经济发展动态和景气水平的GDP、和老百姓生活关系密切的物价、与政府关系密切的财政收入等等,把这些处理为变动的曲线。先看龙头指标GDP的表现,2010年以后告别了两位数高速增长阶段,现在中央的说法是认识、适应和引领新常态。习近平总书记首先是在2014年5月在河南视察时,他接过学者们讨论问题的话语用了“新常态”的概念。这一年秋天,在北京雁栖湖的APEC会议上,习总书记讲话中大半的篇幅就是阐释我们应该怎么认识、适应和引领新常态。新常态的概念,由习总书记一说出来,各个方面高度重视。领会总书记的经济思想,这是一个关键词。

  阶段转换摆在眼前,怎么样概括它,这篇讲话里的基本内容可以提炼出三个关键词:第一个是“中高速”,即原来的高速不可能再维系了。第二个关键词是“结构优化”,就是打造实质性的升级版要处理好结构优化问题。这个结构优化怎么样实现呢?第三个关键词就是“创新驱动”。它是“第一动力”,抓住这第一动力才有望实现后面我们所有的追求。在新常态概念之下的这三个关键词,已经把习总书记、中央领导集体通盘考虑全局的基本逻辑对应到阶段转换,结合“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落到了一个清晰的表述上。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整体思路和一套要领

  以创新驱动作为第一动力,特别重要的就是五中全会以后,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11次会议上习总书记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讲话。在此之前,对于供给侧的注意其实已经屡有说法,再往后我们也看到很多权威的文本以及各种权威媒体上不同部门、不同领导的文章。这里面内容肯定是非常丰富的,把握最基本的东西还是要深入领会总书记的这5句话。因为这5句话已经很清晰地勾画了中央的战略方针,以及在从经济到全局的指导上,习总书记是怎么把握这里面基本的取向和逻辑的链接。

  第1句话是“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这表明现在对于供给侧改革战略方针的强调绝不意味着否定需求侧的意义和作用,而是要继续优化需求管理。在优化需求管理的同时,话锋一转,第2句话、第3句话着力加强的是另外一个侧面,即跟需求侧相对应的供给侧。供给侧的特点,在于它的指标不像需求侧,就是一个反映银根松紧、流动性大小的总量指标。它是一系列结构指标,供给侧各个要素的指标不可通约,很复杂,但是现在我们必须在这方面加以重视,怎么应对现实的挑战,以及伴随着我们学理认识的提升而形成新的思维。

  第2句话“要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落在改革上,意味着现在中央强调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方针不是横空出世的全新的东西,它是在邓小平同志当年改革开放大政方针继续贯彻实施轨道上的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习总书记说了也可以简化,“供给侧改革”已经表明了这个概念,但是不要忘了这里面的“结构性”三个字。实际生活里,我们往往可以简化使用这样一个术语。

  供给侧改革要推进,紧跟着的第3句话讲什么?就是“着力提高整个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供给侧除了制度供给以外,还有其他要素供给和要素供给组合优化的问题。整个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得到提高,这是合乎生产关系的自我革命要解放生产力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在学理上很严谨的一个原理,到第3句话中隐含的是什么?是理论密切联系实际,从而把握系统工程这样一个清晰的思维框架。

  第4句话和第5句话,习总书记强调的是抓矛盾主要方面来解决供给侧的问题以及要达到什么样的结果。首先是第4句话“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这里面有两重意思:第一要解决好经济发展可持续性的问题;第二重点是要聚焦到新旧动力的转换上,要对接到整个动力体系的认知把握上,要上升到一个新的境界,掌握好需求与供给互动的整个动力体系,这就是新意。这个动力体系中,转型升级是实质性的问题:怎么样对冲下行压力,承认整个速度要落到中高速,但是还要有升级版的特征,一定要解决这个新的动力体系怎样如愿形成一个以全要素生产率支撑的新局面的问题。

  第5句话“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这是一个总结:要抓矛盾主要方面,追求可持续增长,打造新的动力体系。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是中国社会生产力继续超常规发展。这个超常规发展也就是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时所说到的“经济是波动的,波动中间每一波都要争取上一个台阶”,这在学术上就是“阶跃曲线”。邓小平同志并不认同发展就是一条直线这种线性的表现,而是认为要一步一个台阶,是阶跃式的,也就是现在“整体跃升”表述的这种发展姿态,这才能够真正实现后来居上的赶超。

  这里还要附带说一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战略思维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哲理隐含其中:实现伟大民族复兴是和平发展、和平崛起。这一战略思维已经清晰体现在习总书记反复宣讲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命题里。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高举包容性发展的旗帜,这是西方主流学术界都接受的一个前沿理念,是中国学术界应该特别深刻领会和把握的一个核心理念,它反映了人类社会规律性的,在生产力发展提升方面、信息革命和新技术革命时代所可能达到的新境界。

  这5句话合在一起,基本上勾画出形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整体思路,以及逻辑环环相扣连接的一套要领。

  从学理层面剖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接下来,简单勾画一下学理层面的基本认识。

  研究中,我们首先从概念上肯定供需互动和经济发展动力的生成,进而讨论这方面我们应该掌握的动力体系问题。

  从基本原理上来说,过去主流经济学长期忽视供给管理的局限性必须突破。在实践中,首先告诉我们的是当今世界头号强国美国在应对危机时的政府作为,主要是他们跳出主流经济学教科书的范围,采取了一系列区别对待、突出重点、可圈可点的供给管理措施。

  在美国的供给管理中,我们已经知道的这些概念都不是需求管理,而是供给侧特定的一些有所作为的概念。比如美国推行油页岩革命,一方面在基础能源层面稳定市场预期,形成短期的景气支撑因素,但另一方面它主要以中长期的结构优化形成基础性战略能源供给方面的战略布局,将会深刻地影响以后很长历史阶段的全球能源战略。还有就是,在信息革命背景下把社会化大生产对接到越来越多定制化要求的3D打印机,他们在全球引领潮流。这都是供给管理,是有明确的产业政策、技术经济政策支持的。

  中国在发展过程中,一方面在学习需求管理的经验,一方面不得不处理一系列供给管理的问题,包括怎么样掌握长期建设国债的重点投入,怎么掌握四万亿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里各个行业的结构问题,这都是不可回避的问题。

  回到学理上来说,我们一贯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承认需求是经济生活中的原生动力,因为人在社会中存在就有需求,但是供给侧通过提供产品和服务对于需求侧的响应机制,及其他的特征,成为划分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不同阶段和不同时代的关键的因素。

  需求方面总有更高的要求,生存了还要发展,发展了还想享受,但是经济学所能讨论的创新,不是需求方面这种要求更好的“用户体验”,它必须是真正让需求能够得到实现的供给侧创新。

  在实际生活里,供给侧的演变过程怎么响应需求呢?如果说最前沿的阶段特征,就是供给创新已经从20世纪中叶大家开始熟悉的半导体概念,一直推进到现在的互联网,后者有可能很快推进到万物互联、智能化。现在,最前沿的概念是人工智能,以大数据、云计算这样的技术手段可以支撑出一个前所未有的共享经济。

  共享经济特征所对应的是一个信息革命时代、后工业时代。这个阶段怎么划分,是研究者表述的问题了,实实在在的创新已经发生,对应到共享经济概念,最具代表性的表述就是治理现代化概念下的包容性增长和命运共同体的共赢发展,这个逻辑很清晰。

  学者们认为,生产力创新的特征在某种意义上讲,可以归结到另外一个概念:这边是共享经济时代,另外一边是人类社会已进入了核威慑时代。总体来说,全球的基本共识就是避免第三次世界大战。我们认为,当然是要把握好这个历史机遇,再也不可错失机遇。要争取从追赶走到赶超,我们现在要高举全球化的旗帜,高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旗帜,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一系列大政方针落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个基础哲理。认同中国和平发展、和平崛起,当然就要调动一切潜力和活力去实现包容性发展,使发展过程中“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一个道义上、实际生活中符合客观规律的引领人类文明发展的核心概念。和平发展、和平崛起要在努力过程中去实现,一个具体的支撑就是供给侧的创新和改革。

  如果回过头来在学理上总结一句话,就是社会发展中生产力是最根本的力量,而生产力的特征及根本上由它决定的生产关系的特征,都是发生在供给侧。需求侧在实际生活里的变化,体现为人们的“用户体验”希望不断提升,但是这个用户体验提升如果按广义的需求来说并不在考虑之内。

  我们特别强调,生产力、生产关系打通以后的创新驱动,就是整个动力体系都要以有效制度供给为龙头的制度创新,打开管理创新和科技创新的空间。当然,科技创新也会反过来倒逼制度创新。供给侧改革的核心内涵,就是在改革深水区攻坚克难来带动整个体系质量效益提高。

  再往下就要简单勾画一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在逻辑,也就是怎样认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问题的理论模型。我们承认数量模型非常复杂,全球的研究者现在谁都拿不出来,但是理论模型可以首先确定的是,供给侧各种复杂的要素可以抽象、浓缩为五大要素:劳动力、土地和土地代表的自然资源、资本、科技创新成果的应用和制度与管理。这五大要素各自的指标不可通约,各自要专门讨论,但是合在一起有一个基本认识,就是在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中都起作用,在各领风骚的同时,在阶段转换以后要特别注重要素组合上的推陈出新,对于中国这样的经济社会转型国家,更是如此。在这些要素中,特别要看重的是科技创新以及以制度环境提供的科技创新空间。

  如何领会中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真谛,不能光看“三去一降一补”这样的切入点,一定要完善整个供给侧的环境和机制,激发微观主体的潜力和活力,在引领经济新常态的过程中,打造好新的发展动力体系。

物流新闻手机客户端免费下载 安卓用户下载

本文关键词:供给侧改革,中国经济

【发表评论】 共有评论查看所有评论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锦程物流网”的所有文字、图片等作品,版权均属锦程物流网所有,转载必究。若转载使用,须同时注明稿件来源和作者信息,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