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信息景气中心副主任 潘建成
内容提要
●中国经济L型走势得到进一步确认,但分化更加明显,分化体现在行业、区域、规模、所有制以及投资与消费等各个方面。
●中国经济依然有条件顶住下行压力而延续L型的走势,保持就业的平稳和民生的持续改善。
●未来五年,是中国经济的发展模式发生脱胎换骨改变真正实现创新驱动增长的关键时期,能否成功,取决于是否坚决摈弃短期行为,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今年5月9日人民日报采访权威人士的报道中提到,“我国经济运行不可能是U型,更不可能是V型,而是L型的走势。这个L型是一个阶段,不是一两年能过去的”。今年上半年的经济走势进一步验证了这样一个形势判断。上半年GDP增速为6.7%,其中一季度与二季度增速均为6.7%,经济运行的平稳走势更为明显。而在这样一个平稳运行的L型的背后,一系列分化体现着当前经济在平稳的外壳里孕育着深刻的变化。
L型背后的分化在加深
首先我们看到,2015年以来GDP增速罕见地持续高于工业增加值增速,一定程度上表明,中国经济开始逐步摆脱对工业增长的过度依赖。
当然,作为制造业大国,工业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依然是举足轻重的。上半年,工业增长的探底企稳,为L型的延续奠定了基础。二季度企业景气调查结果显示,工业订货景气指数结束持续下滑态势呈现小幅回升,反映了市场需求的温和回暖,中经工业景气指数在连续3年多逐季回落后出现小幅回升,均从景气监测的角度提示工业进入底部稳固阶段。
分化体现在消费与投资不同的运行方向。在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出现持续下滑的同时,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保持了相当平稳的增长,尤其是二季度末的6月增速达到半年来的最高点,这与消费者信心调查结果所显示几乎完全一致:消费者信心指数在经历了3、4、5月份的短暂回落后,6月份有较为明显的回升,二季度与一季度基本持平。上半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73.4%,分别比上年同期和上年全年提高13.2个和13.5个百分点,从需求核算的角度明确了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增强。相应地,资本形成总额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进一步减弱。
从具体行业的分化中,可以看到经济增长动力的变化。企业景气调查结果显示,二季度,高技术产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景气指数明显高于平均水平,其中第三产业中IT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景气度较高,分别为123.8、112.5和109.5,均明显高于全部企业107.8的水平。与基础设施关联的产业景气度依然较高,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景气度达到121.3,表明公共服务投资力度强劲对经济产生一定的支撑作用。而房地产业和建筑业的景气度低于100的景气临界点,一定程度上表明上半年活跃的楼市只能使房地产面临的巨大的去库存压力略有缓解,但不能改变根本趋势。第二产业中与消费关联密切的行业如医药、食品、汽车等景气度较高,与房地产关联密切的家具、家电因为上半年房地产市场活跃的带动,景气度也较高;与产业结构升级相关的IT设备和仪器仪表,景气度也明显高于工业平均水平。反之,尽管有探底回升迹象,钢铁、石油、有色等资源行业景气度仍相对较低。此外,烟草行业景气度高位跌落,这一定程度上与经济增速下行导致烟草消费需求减弱,整顿作风导致礼品烟、公关烟消费下降,以及健康意识提升和控烟力度增强导致吸烟率和吸烟量下降有关。
从销售利润率看,医药、食品、汽车等与消费和消费结构升级相关的行业利润率仍保持在8%以上,医药行业利润率甚至有所上升,达到10%以上。而煤炭、有色等传统行业的利润率则明显低于工业平均水平,尤其是煤炭行业利润率由2012年的10%以上下跌至2016年1-5月的不足1%。
其次,货运的分化也能间接反应经济的变化:受消费需求显著影响的公路货运保持总体平稳的增长态势,间接表明消费需求保持稳定;受网购活跃推动快递业务快速增长而影响到的航空货运呈现趋势性回升态势,表明零售新兴业态的发展对交通结构的影响;与进出口关联密切的外贸港口吞吐量增速结束前些年的下滑,今年以来走势持续小幅回升,这与今年以来进出口增速持续温和回暖相吻合;受煤炭、石油、铁矿石等需求显著影响的铁路货运增速持续较大幅度下滑,表明资源性产业仍在经历深度调整的阵痛期。
上述行业的分化很大程度上与市场需求的变化相关。从企业景气调查所了解的企业订货情况看,医药、食品、文化娱乐、汽车等行业的订货景气指数较高,钢铁、煤炭等传统产业的订货景气指数较低,典型地体现了市场对消费结构升级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需求增长以及产能过剩对资源类行业的抑制。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上半年有色金属订货指数出现较明显回升,且其库存下降至历史低位,是导致有色景气回暖的重要原因。
投资意愿的分化,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对行业发展前景的信心。企业景气调查结果显示,今年二季度服务业及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景气度明显高于其他行业,而房地产与建筑业的投资景气度则显著低于其他行业。投资景气度的分化表明,上述行业分化的特征在未来一定时期内仍将进一步延续。今年上半年,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长16.4%,科、教、文、卫领域投资增长18.1%,增速比全部服务业投资高4.7个和6.4个百分点,比整体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7.4个和9.1个百分点。工业中,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速达到13.1%,比整体投资高4.1个百分点,比工业投资高8.7个百分点。可见,企业对现代服务业和消费相关服务业及高新技术产业前景依然看好。反之,产能过剩行业投资增速依旧低迷,采矿业投资同比下降19.7%,化工、有色等行业投资也延续负增长态势。
即便在常被称为高耗能行业的内部,分化也十分明显。近年来,高耗能行业在工业中占比持续下降,但事实上若剔除价格因素,近5年来高耗能行业占比基本未变,主要原因是六大高耗能行业内部发生着巨大变化:最近10年来,电力行业销售收入占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的比重出现持续明显的下行,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单位工业产出的电力消耗持续且明显下降的特征,这是结构优化、效率提升的典型表现。钢铁行业占比持续下行,体现了钢铁需求趋于峰值而钢铁产能持续扩张的矛盾日益凸显,石油加工行业比重的趋势型下滑一方面与油价下跌有关,另一方面体现了能源结构的变化。与此同时,近10年来,化工行业和有色金属行业整体上均呈现了持续强劲上行态势,表明这两个行业内部其实分化在加大,大量的出自这两个行业下游的新材料快速发展,以及一些传统材料的新应用不断涌现,是这两个行业有别于其他高耗能行业的重要原因。因此,对高耗能行业也不能简单地贴标签,在政策上全部加以抑制。要看到更多的内部分化在发生,要看到创新同样可以在传统产业实现突破。
当前经济的区域分化也十分明显。企业景气调查结果显示,东、中部地区景气指数相对较高,东北和西部地区企业景气指数相对较低。这一区域分化态势进一步确认了近几年逐渐形成的中国经济区域格局:通过技术创新和现代服务业推动的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态势良好,通过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并逐步形成制造业产业集群的中部地区以及以重庆为代表的部分西南地区保持较快增长,而资源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占比较大的东北、山西以及西北部分地区则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压力。
企业的规模差异和所有制差异也十分明显。今年一、二季度的企业景气调查结果显示,大、中、小型企业景气指数的差距有所拉大,规模越大景气度越高。从所有制看,包含上市公司在内的股份有限公司景气度明显高于其他各类企业,体现了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的企业在相对苛刻的经济环境中表现出的较强的抗压能力和发展水平。国有企业景气指数提升幅度最大,表明上半年政府相关稳增长举措对国有企业的积极影响相对较大。私营企业景气指数明显低于其他各类企业,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民营企业缺乏信心,这或许也能部分解释今年上半年民间投资增速持续较大幅度下滑的原因。2016年上半年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仅为2.8%,与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剪刀差态势持续扩大。
下半年走势预期
判断经济下半年走势,首先要看上半年影响经济运行的主要因素。上半年对经济产生比较明显影响的因素主要包括房地产市场的活跃、基础设施投资力度的加大、出口需求的回暖以及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从房地产市场看,2016年上半年房地产市场显著回暖,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增长27.9%,增速比去年提高21.4个百分点;商品房销售额同比增长42.1%,增速比去年提高27.7个百分点。房价方面,与上年同月相比,70个大中城市中,上涨的城市达57个,其中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的房价涨幅大多在20%以上,深圳甚至高达47%。受房地产市场回暖的带动,上半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回升,较去年提高5.1个百分点。工业品中钢铁、水泥等行业在上半年呈现回升态势,消费品中家具、建材等快速增长。
今年上半年基础设施建设也保持快速增长,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20.9%,较去年提高3.7个百分点,并高出全社会投资增速11.9个百分点。同时,基础设施投资占整体社会投资比重持续上升,达到19.0%,已超过房地产投资所占比重。
从出口形势看,2016年6月份工业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速达到了2.3%,延续了今年年初以来所呈现的趋势性回升态势。海关总署统计的货物出口总额在上半年虽然仍下降2.1%,但比一季度收窄了3.6个百分点。出口的回暖一定程度上与近年来快速增长的对外投资有关。今年前5个月对外投资规模超出实际利用外资规模约200亿美元,今年全年对外投资超过实际利用外资应无悬念。
消费结构升级方面,突出表现为汽车类商品产销增速的加快和结构不断改善。上半年限额以上单位汽车类商品销售增长7.7%,增速与一季度持平,比上年同期加快3.1个百分点;限额以上单位文化办公用品类(包含计算机类商品)同比增长9.2%,增速比一季度加快1.8个百分点;限额以上单位体育娱乐用品类商品同比增长16.9%,比一季度加快0.6个百分点。
产业结构升级方面,节能环保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汽车在内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高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5个百分点。
那么,上述因素在下半年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从房地产市场的变化看,虽然上半年房地产市场交易火热,但就中长期走势来看,供给与需求仍是决定房地产市场发展方面的核心要素。当前在供给端,房地产动态库存压力依然巨大。2016年上半年房地产库存超过7亿平方米,比上半年快速增长后的销售面积还多7000万平方米。且上半年施工面积近67亿平方米,是同期竣工面积(3.9亿平方米)的17倍,超过当前库存的9倍!在需求端,随着人口的老年化进程的加快、劳动人口的持续减少以及新增城镇人口速度的放慢,均将显著地制约房地产刚性需求的增长。
事实上,自4月份以来房地产市场已呈现出明显的见顶回落态势,销售与开发增速均有所下滑。尤其要注意的是,今年以来的房地产市场回暖与消费者预期的上升相互影响。预期背后的根本动力是投资甚至投机而非刚性需求。同样自4月份以来,预期房价下跌的人群占比开始增加。因此,意识到当前房地产市场增长不可持续的同时,也要注意避免泡沫破灭带来预期的迅速下滑可能造成的灾难。
从出口走势看,去年中国货物出口规模占全球份额已接近14%,这一比重仅美国在1968年曾经达到过,此后任何国家都未曾达到过这个比重,基本上可以说是国际贸易的一个极限值。因此,即使目前出口需求回暖,但空间已十分有限。短期来看,4月份以来全球PMI与新订单等先行指数出现回落,一定程度上预示着全球经济在下半年出现放缓;8月1日发布的我国PMI指数中,6、7两个月新出口订单连续两个月下滑,7月降至49%的5个月来最低点。IMF也在近日进一步下调2016年和2017年的全球经济增速。因此,上半年中国出口回升态势在上述因素制约下或难以持续。
从汽车消费看,尽管汽车类消费上半年增速加快是支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但从汽车类商品占整体消费规模比重来看,2014年以来呈现持续下降的态势。伴随着全国汽车保有量已达1.72亿辆,汽车年均产销已达2600万辆,再进一步加快增长将十分艰难。
另一方面,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新经济的推动仍然会为经济平稳增长奠定基础。自4月份以来,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与基础设施投资增速呈现分化态势,基础设施投资增速持续加快。这反映出在市场内生动力不足情况下政府“稳增长”力度的加大。2016年上半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共审批核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96个,总投资4616亿元。其中,6月审批核准项目23个,总投资1511亿元。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的落实力度也处于不断加大之中,由此可见,下半年基础设施投资仍然会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而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以及与消费结构升级相关的消费性服务业的快速增长态势依然在延续,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对经济的影响不断加深,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持续增强。
此外,积极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滞后效应将在下半年进一步体现。今年以来,财政政策在“积极”定位下承担了较大的“稳增长”作用。一是财政支出增速不断加快。2016年1-6月全国公共财政累计支出同比增长15.1%,比1-5月上升了1.5个百分点。二是财政赤字规模持续扩大,超过3%的财政赤字目标是大概率事件。今年上半年财政支出规模达8.9万亿元,超出财政收入0.4万亿元,在上半年就出现支出大于收入的情况为近20年来首次出现。若下半年财政支出力度不发生明显变化,根据历史经验推算,财政赤字率将超过3%。三是固定资产投资到位资金中国家预算资金增速持续加快。2016年1-6月,国家预算资金同比增长21.8%,比1-5月上升了0.4个百分点,较到位资金的整体增速高13.8个百分点。
货币政策保证了M2与新增信贷的平稳增长,并将利率水平维持在近年来的低位水平。利率下降减少了企业的资金成本,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企业的融资贵问题。1-5月工业企业财务费用同比下降2.8%,比去年同期低1.2个百分点;利息支出同比下降7.8%,比去年同期下降10.5个百分点。相应地,1-5月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也比去年同期有所下降。利率的降低对房地产需求也产生一定的刺激作用。
此外,2015年下半年及2016年上半年集中审批的投资计划在2016年下半年将更多进入实质性落实阶段,滞后效应会比较明显。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同比增长25.1%,比去年提高19.6个百分点。
如何让中国经济的L型更加稳健
十三五规划提出了25项定量目标,其实只有第一项指标是关于经济增长的数量指标,即在十三五期间保持年均6.5%以上的增速,从而实现2020年经济总量比2010年翻一番。其他24项指标都是与经济增长结构、效益、质量相关,与创新动能提升相关,与民生改善相关,与发展的协调性提升相关,与资源环境保护程度的提高相关。即便第一条经济增长速度指标,也是以实现其他目标为前提的。
当前,尽管经济增长处于L型走势,且下行压力较大,但就业平稳,居民收入增长平稳,且即便增速比去年低,如果实际经济增速达到6.6%,2016年GDP的增量将继续保持上升,比2015年多800亿元,而2015年比2014年多不到700亿元。在此背景下,不应对中国经济增长的短期波动过于关注。事实上,全球相比,我国的经济增速依然名列前茅。
我们要真正切实抓紧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而在未来5年内,使中国经济能够有脱胎换骨的改变。在当前的背景下,要坚决推进去产能的落实,不能因为部分行业市场的短期回暖就动摇去产能的决心;要坚决推进房地产去库存的进程,但绝不能用加杠杆的方式去库存;要进一步加大补短板力度,比如扶贫、绿色、创新方面的短板,除了补基础设施等硬短板之外,更重要的是补智力扶贫、循环经济、理论创新等软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