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该如何进行金融自由化改革?作为一位老外,谈中国的问题,难免一叶遮目。笔者试着从上世纪80年代日本金融自由化的经验教训,就这个问题谈一点浅见。
金融自由化是上世纪80年代日本产生泡沫经济的一个原因,一方面,日本的金融监管失控,另一方面金融自由化的路径方面的问题没有考虑全面,而且金融机构的机制也有问题,所以产生了泡沫。
第一,金融自由化的路径问题。金融自由化,哪些先改革,哪些后改革,其实没有关系,只是要注意,国内金融市场化的时间不要太晚于人民币资本项目下可自由兑换。日本1980年基本上实现了资本项目下可自由兑换,但是利率市场化1994年才完成。由于利率市场化较晚,日本央行只能靠信贷操作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实行信贷配额制,因此日本商业银行在东京离岸市场筹措欧洲资金,从伦敦分行把钱贷给日资企业,有效规避了央行监管,也造成了上世纪80年代后期国内信贷资金量猛增。
第二,金融机构的治理问题。二战后,日本一直采用所谓“护送船队”的管制,没有存款保险(放心保)制度,但不让小型的银行倒闭。金融自由化开始后,大企业可以自主发行债券,或者通过股票市场筹措资金,因此商业银行企业贷款减少。为了开拓业务,商业银行只能找中小企业、房地产业和非银行金融机构,1980年房地产贷款占比仅为5%,但是到了1995年房地产贷款占比增加到15%,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贷款占比从3%增加到10%,这就造成很大的泡沫。
第三,金融自由化过程容易形成金融创新的幻觉。夏斌认为,其中包括一些金融创新的成分,但是往往金融自由化的过程中变得比较乐观,那时候我们的信贷供应量迅猛增长,达到两位数的增长,但是物价很低,所以这是一个金融创新,他们提供了新的金融服务,所以没有关系,这种人很多。回顾起来不过只是杠杆率的上升而已,形成资产泡沫,所以金融自由化的过程中不要太乐观了。
在金融自由化的路径上,日本的教训总结下来是三句话:国内利率市场化时间不能太晚于对外资本管制放开时间;要完善金融机构的治理机制,特别是要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控制全社会融资规模。
再看中国的情况,现在,外界有一种担心,中国最近几年的信贷量过大,是不是中国房地产泡沫要崩盘了?当然是需要警惕,但不可能马上崩盘。目前,中国社会融资金额占GDP的比重是200%左右。日本社会融资金额占GDP的比重迅速上升有两个时期:1970年到1973年,日本央行实行宽松货币政策,社会融资金额占GDP的比重上升比较快,达到210%,又恰逢石油危机,经济泡沫被刺破,土地价格调整,但两年后,经济又企稳;1985年到1991年,杠杆率上升还是速度高,社会融资金额占GDP的比重上升到255%,经济泡沫的影响就比较大。
其实,现在中国的情况不能跟日本上世纪80年代相比。中国第一产业就业人口比例28%左右,与日本1960年一样,第一产业GDP比重跟日本1964年一样,城镇人口比例是跟日本1950年一样,所以还有很多地方可以推进城镇化来提高效率。诚然,中国经济增速会慢慢减下来,世界银行等机构预测,到2030年中国经济增速会降到5%,这还是相当高的,因此中国爆发日本上世纪90年代那样的情况是不现实的,但是适当控制社会融资规模是很重要的。
(作者系日本银行驻华首席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