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本调元
记者 谢鹏
“中国经济还没有从钢丝绳上掉下来。”——美国《财富》杂志中文网日前发表的针对中国增速放缓的一篇文章如此开头。该文在分析中国经济挑战时,将政府作用的局限性作为一个突出风险。
然而,更多海外观察家恰恰认为,在新的内外环境和发展阶段下,中国的宏观调控正在稳中求进的“主航道”上创新思维与实践,应对波动和风险。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的调控思路和措施长短结合,辩证统一,成为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关键保证。
改革助于中国经济守住稳增长底线
著名国际投行瑞银集团日前发布《改革驶入既定轨道》的研报说:“(中国)多项改革措施已经推出,未来将有更多的改革措施陆续出台。我们认为近期的改革并不会拖累,而是会有助于中国经济守住稳增长的底线。”
当前的中国经济正处在国际国内“双调整”的环境中,传统货币和财政政策难以适应新形势和新要求。中国的宏观调控需要在一个与国内消费和服务业联系更大、对出口和投资依赖程度较小的增长模式中运作。
一般而言,货币政策作为总量管理,在解决经济结构性问题上存在短板,还会导致资产价格普遍虚高。财政政策则常常“拔起了萝卜带起了泥”,易顾此失彼。因此,中国决策者一直在吸收过去政策优势和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实践新的政策组合,以在保证短期目标的同时,为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进一步打实基础。“我觉得刚召开的能源会议和向民营资本开放垄断项目的最新做法,就是抓住了中国经济的一个根本。”长期关注中国经济政策的加拿大投资人士弗兰克·武对记者说。
中国的经济政策,是有所为有所不为
“现在关于中国‘微刺激’的讨论挺多,让我看,中国的经济政策,包括货币和财政政策,确实有所变化,是有所为有所不为。这次能源会上强调了不少重大项目,像石化能源勘探,保证安全的核电重启,新能源、节能减排项目。政策资金现在考虑的不是投与不投,而是投在哪里更好的问题。”弗兰克·武这样解释。
有海外观察人士认为,在中国宏观调控政策中有总需求和总供给管理互相补充,长期更注重后者的倾向。而这有助于中国夯实长期发展基础。
北大光华管理学院院长蔡洪斌告诉记者,从世界各经济体发展情况看,一般有要素驱动型、效率驱动型和创新驱动型三个阶段。中国经济目前正处在从要素驱动向效率驱动转变,并进一步迈上创新驱动台阶的关键时期。而在这一时期,有利长远的投资依然需要,关键是解决好投资质量问题。
从“发展才是硬道理”上升到“科学发展观”
受访学者认为,中国宏观政策取向已经从“发展才是硬道理”上升到“科学发展观”的层面。在这样的方向选择下,宏观调控的特点表现为:以稳定的货币政策控制通胀和资产价格,以财政资金结合私营资本推动长期项目和新兴产业,以结构性减税及简政放权进一步激活市场。还有视角更加宽广的观察者,将当前中国和上世纪80年代经历经济复兴的美国进行比较,认为中国的宏观调控有所谓“里根经济学”的影子,在学术上借鉴了“供给经济学派”的政策建议。
定向发力
据新华社北京4月24日电(记者刘颖 傅云威)一季度经济数据出炉一周后,市场仍在热议中国的政策动向。海外观察人士注意到,在经济增速虽有所放缓但经济金融风险可控的情况下,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统筹兼顾下的定向发力成为中国经济调控的新特点。
精确对准,中国的政策不同以往
英国《金融时报》近日刊发专栏文章说,中国更加持续的政策调整正在开始,意味着应对经济放缓的对策将会陆续出台,但不太可能出现大手笔的刺激或骤然放松。《华尔街日报》也刊文指出,中国的政策不同以往,决策者在避免过去的大规模刺激。
距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定向降准支持“三农”还不到一周时间,中国人民银行果断出手,决定自4月25日起下调县域农村商业银行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2个百分点,下调县域农村合作银行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该政策精确对准“三农”等薄弱环节发力,是为了引导加大涉农资金投放的结构性调整举措,是实实在在的支农惠农措施,有助于释放农村发展潜力。分析人士同时认为,此次准备金率的下调属于央行货币政策的定向宽松,货币政策稳健的总基调并未改变。
一系列举措都体现出定向发力的特征
最近连续出台的一系列举措,都体现出定向发力的共同特征。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日前主持召开新一届国家能源委员会首次会议,提出鼓励核电、风能、太阳能、新能源汽车等一批重大项目开工建设。这被一些媒体视为政府定向发力的又一支箭,是稳增长背景下的精准“微刺激”。再往前看,4月初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推出了让更多小微企业享受所得税优惠政策,支持棚户区改造以及加快铁路建设等政策措施。这些措施也都符合中国政府推进改革和城镇化的总体工作重点。
会发生重要转变,即经济增长模式转变
为什么会是这样的政策选择?一方面,中国经济进入提质增效的“第二季”,这一季的任务重点在于推动经济转型,实现结构调整与升级。耶鲁大学全球事务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史蒂芬·罗奇表示,中国经济放缓是好事,这时会发生一个重要的转变,即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另一方面,贸然使用大规模刺激政策,只会继续掩盖经济结构失衡问题。精准的定向发力则可以有效避免新的产能过剩,改善中国发展中的短板,可谓一举多得。
中国美国商会副主席、政策委员会主席莱斯·罗斯告诉新华社记者,中国政府的一系列所谓“微刺激”措施都具有较强针对性,直击中国经济领域的不平衡、不平等问题,目的在于造福那些从以往增长中获益较少的社会群体和经济部门,这有利于提升增长质量。
放管有度
据新华社北京4月24日电(记者刘海燕)2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进一步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措施,决定在基础设施等领域推出一批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的项目。此前发改委取消已实行8年的《食盐专营许可证管理办法》。伴随着中央政府简政放权举措的步步践行,市场活力再启,中国整体营商环境进一步改善。在《彭博市场杂志》今年初最新评比排名的全球22个新兴市场国家中,中国以营商自由度等指标连续第三年登上榜首。
用权力“减法”换经济活力的“加法”“乘法”效应
过去一年,新一届政府把简政放权、转变职能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当头炮”,一系列相关改革措施相继推出。截至今年一季度一年时间,仅中央政府下放取消的审批事项就超过400项。美中企业家商会会长孙文铁告诉记者:“简政放权后,很多审批取消了,成本节省了,办事容易了,加上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我们很多会员企业都愿意赴华投资。”
简政放权,就是用权力“减法”换取经济活力的“加法”甚至“乘法”效应。数据显示,去年新注册企业增加了27.6%,其中私营企业新增30%,这是十多年来最高的。今年一季度企业家信心指数环比上升1.1个百分点。
中国美国商会法律委员会联合主席夏尊恩认为,中国的简政放权措施实际上也是一种“刺激”措施,这有利于外国投资增长。日本《每日新闻》报道说,简化审批手续有效促进了中国竞争力开始下降的低端制造业向高附加值制造业的转型。
政府加强问责和执法,让投资者更加有信心
面对实实在在的改革红利,尽管目前中国经济处于减速换挡期,作为市场主体的跨国公司仍给中国改革投了信任票。
SAP大中华区总裁纪秉盟对新华社记者说:“包括设立中国(上海)自贸试验区等一系列措施,代表着在企业生态环境中,我们被赋予更多的可能性和灵活性,这将会大大增强我们与中国企业的合作热情。”
美国杜邦公司把今年其在中国市场的收入增长指导目标定为8%至15%。杜邦公司董事长柯爱伦说,“稳定的中国”是公司这一指导目标的主要原因之一,尽管“外界有许多有关中国的杂音”,但杜邦从其在中国的大部分部门“看到了积极迹象”。“中国政府在改革中加强问责和执法,将让投资者更加坚定信念来华投资,”爱立信公司董事长雷夫·约翰森对中国当下改革从“政府的自我革命”开始抱以期待。
挑战是设计出适合其发展阶段的有效管理制度
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奖得主约瑟夫·施蒂格利茨最近发表的一篇文章指出,中国应从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中汲取的一个教训是,市场不是自动调节的。它们容易产生资产和信贷泡沫。他认为,中国领导人面临的挑战是设计出适合其发展阶段的有效管理制度。
中国政府在简政放权改革启动之初就一再强调“放”的同时加强有效管理。下一步,建立政府权力清单制度,探索实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完善事中事后监管模式,政府在完善和创新宏观调控上将更有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