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伟华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接力推进改革开放伟大事业,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新的伟大成就: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历史转折,成功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迅速发展起了开放型经济,综合国力迈上新台阶,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社会和谐稳定得到巩固和发展,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祖国和平统一大业迈出重大步伐,全方位外交取得重大成就,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也得到明显提高。
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面临以下问题:
——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
我们的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依然薄弱,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十分艰巨。投入大、消耗多、效益差仍是当今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特征。传统产业的生产能力已大量过剩,风电设备、锂电池、太阳能光伏发电等部分新兴行业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也比较严重。目前,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占当年GDP的8%-13%,环境可持续指数在144个国家中排在第123位。正如胡鞍钢所说:中国正以历史上最脆弱的生态环境承载着历史上最多的人口,担负着历史上最空前的资源消耗和经济活动,面临着历史上最为突出的生态环境挑战。
——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巨大
我们是拥有巨大集中能力和调控能力的社会主义国家,但现在的城乡差距、行业收入差距、贫富差距几乎都是世界之最。据估算,中国的电力、电信、石油、金融、烟草等垄断行业共有职工不到全国职工人数的8%?熏但工资和工资外收入总额估算却占全国职工工资总额的55%。即使按照明显低于发展中国家水平的扶贫标准,全国还有上亿的农民处于贫困之中。
——社会矛盾明显增多并不断趋向激化
我们的教育、医疗资源严重失衡;养老金五轨运行,制度性差距十分明显;房价畸高;食品药品和安全生产监管不到位;恶性事件、群体事件频发。
——价值理念倾覆
许多人骂垄断又削尖脑袋往里头钻、讥讽不正之风自己办事却忙找关系、恨贪官却又拚命报考公务员。总之,人们愤怒不仅是因为觉得不公平,而且是觉得自己处在不公平中的不利位置,我们不是想消灭这种不公平,而是想让自己处在不公平中的有利位置。
——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奢侈浪费现象严重
一些领导干部“不信马列信鬼神、不问苍生问鬼神”;有的政府楼前大建风水球、转运石,相互攀比争建豪华楼堂馆所。虽然我们的教育经费经过近20年的努力才刚刚达到上世纪80年代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但我们的“三公消费”却始终在高位运行。
——腐败蔓延难以遏制
据“透明国际”组织公布的2012年度清廉指数排行榜,全球176个国家和地区,中国与塞尔维亚、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并列80位,较过去明显下降。十八大后几乎平均每周一个省部级高官被调查的频率,河南四任交通厅长前赴后继的现象,一方面说明反腐力度空前,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我们反腐形势的严峻程度。
这些突出问题,有的是属于发展阶段的,更多的是因为体制机制改革不到位、改革走偏了,或者是还没有改革而导致的。属于发展性问题会随着发展而逐步减轻或化解。而属于体制机制性的问题,则需要通过进一步深化、调整和拓展改革来解决。
改革开放遇到的突出问题
问题的复杂性还在于,社会各个阶层对改革开放本身的一些问题也还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分歧,甚至存在着严重的对立。
——对改革开放作用的分歧
有人否认所取得的成就,把现实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归结为改革开放,认为“名为改革,实为掠夺”。有些人对今天的成就主要得益于改革开放这点虽没有多少异议,但认为有些问题是改革所致,必须认真反思改革,适时纠正改革偏差。有人认为,在改革开放中逐渐形成的具有实践理性、强势政府等特征的“中国模式”虽仍在完善中,但成就突出,已经可以和西方模式进行竞争。更多的人认为,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当前的问题是改革不到位、不彻底、不全面所致。
——推进改革的理论先天不足
要实现稳定的前行和发展,就必须维护社会基本元素的存量状态。同时,确保稳定发展也需要预设一些基本的前提和原则,但也必然会给进一步创新发展形成制约。由于旧的意识形态的长期影响和束缚,使我们对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的借鉴吸收存在诸多顾忌,也自然导致改革理论的严重不足,只能强调“摸着石头过河”。正如吴稼祥所说:中国的改革,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以渐近的方式,在试点与试错中,审慎推进。
——特殊利益集团的形成、阻碍和操控
公平公正的改革之所以现在难以有效推进,是因为有特殊利益集团的形成、阻挠、参与和扭曲。在去年11月21日的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座谈会上,李克强提醒大家,我们下一步的改革,不仅是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更多方面的改革是要打破固有利益格局,调整利益预期。习近平作为总书记首次考察去广东时也指出:我们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既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又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
应当承认,中国现有“既得利益者”、“ 难得利益者”,基本上没有“无得利益者”,而既得利益者中存在特殊利益者。从社会稳定发展的原则下,调整和改革现在的利益格局自然主要应针对特殊利益集团、难得利益集团。特殊利益集团即主要是通过自己所掌控的权力和资源,采取隐蔽、转换、揽权、操控等方式影响组织、法规、政策、措施等而实现“先占”、“多占”,甚至“独占”利益的特殊利益的群体。可以说,难得利益集团和既得利益集团中除了特殊利益集团外,都应该是推进改革开放、进一步调整利益格局的拥护者和支持者。
——围绕改革方向和目标的持续争论
纵观30多年的改革史,学术界普遍认为改革论战的波峰出现过三次:1981年—1984年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前为第一波,争论焦点是计划经济与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89年—1992年十四大前为第二波,争论焦点是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自邓小平“南方谈话”终结第二波大争论以后,争论仍然时有发生,甚至曾一度十分激烈,但真正的第三波争论应是从2004年“郎顾之争”开始,争论的焦点先后是国企改革、食品安全、教育、医疗、住房、就业等。这一次论战持续时间长、社会影响大,对社会各个阶层的触动很深。
——今后改革的重点与突破的选择
过去的重大突破主要是在经济领域。今后的改革重点是什么,社会各界认识分歧比较大。
1.经济先行,政治跟进。吴敬琏先生认为:在经济改革方面,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关键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更大程度、更大范围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改革方案的核心目标应该是建立竞争性的市场体系。围绕改革的核心目标,应该辅之以四个方面的配套改革:财税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推进国有经济改革等。为了约束政府干预市场的权力,避免走向国家资本主义,进而滑向权贵资本主义,必须相应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他认为,总体而言,就是要继续推进市场化、法治化、民主化改革。
2.突出政治改革。国防大学教授公方彬先生提出:对于当下的中国来说,政治体制改革就是一块“硬骨头”,就是一片“险滩”。他认为,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命题写进十八大报告,并且放到极为重要的位置,已经清楚表明中国的改革重心开始由经济体制转向政治体制,又由于政治体制改革带有根本性,所以这是划时代的。中央党校政法教研部原主任、教授、博导李良栋认为,无论是实现经济转型还是深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无论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还是推进构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都对政治体制改革发出了强烈的呼唤。
3.以社会改革为核心。清华大学的孙立平教授认为,中国过去30多年改革的最大成就是建立起市场经济的基本制度框架,尽管这个任务还没有真正完成。30多年后,中国要解决的问题应当是,从社会进步的理念出发,通过一场新的改革,促成一个公平正义社会的建立。他强调,之所以要将公平正义作为我们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是因为这符合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目标,能够切中体制弊端,可以有利于凝聚民众变革要求,并有利于超越左右分歧。
(作者单位:山东省泰安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