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负面新闻井喷身陷丑闻焦虑 花高价维护形象
www.jctrans.com 2011-6-15 13:09:00 新京报
有关央企的“丑闻”层出不穷。尽管央企为全民共有,但它赚得再多似乎也与老百姓无关,而且近年来与公众的积怨越来越深。央企怎么了?为什么会陷入赚钱越多挨骂越多的怪圈?央企或者国企的未来之路在何方?在找寻这些问题答案的同时,“丑闻”缠身的央企也陷入焦虑和困惑中。
央企身陷“丑闻”焦虑
近期“负面新闻”层出不穷,17家央企审计公告披露诸多问题,央企身陷焦虑和困惑
上个月,审计署发布17家央企审计公告,从违规薪酬到纳税问题,从乱发福利到经营不善,均被查出数十项问题。在此之前,中石化广东公司曝出“天价酒”事件,中石化云南公司曝出乱发奖金事件,国家电网安徽公司曝出违规配公车及集资建房事件,中移动高管涉嫌违纪正被调查,中海油被曝人均38万元年薪……有关央企的“丑闻”层出不穷。尽管央企为全民共有,但它赚得再多似乎也与老百姓无关,而且近年来与公众的积怨越来越深。央企怎么了?为什么会陷入赚钱越多挨骂越多的怪圈?央企或者国企的未来之路在何方?在找寻这些问题答案的同时,“丑闻”缠身的央企也陷入焦虑和困惑之中。
舆论矛头直指央企群体
“天价酒”事件让中石化外联人员焦虑不安,事情的发展也超越了中石化本身,舆论抨击对象扩散到整个央企群体。
每晚加班到10点多,甚至更晚,手机几乎一刻也没停过,全是各地各种各样的媒体记者打来的电话。这是“天价酒”事件期间,中石化集团外联部一位“对外联络员”的工作状态。
因为目前央企都专设了对媒体联络的部门,其他部门一律不得对外,所以该部门也成了外界了解“天价酒”事件的唯一窗口。
不能对记者随意发言,但记者的“发难”电话一个紧接着一个,有熟悉的记者,也有陌生的来电,话投机时多说两句又怕记者乱写,什么都不说也怕记者乱写,这名“对外联络员”感受到的是煎熬和焦虑,“每天这样下来,精神十分衰弱。”
从4月初到4月25日中石化召开“天价酒”事件说明会,这样的日子持续了近半个月。
“你们觉得今天的发布会如何?有解决你们想了解的问题吗?”在“天价酒”事件说明会后,中石化新闻发言人黄文生向涌向主席台的记者们焦急地询问。在说明会结束时,他也强调希望记者能客观报道此事件。
“天价酒”事件肇始于中石化广东分公司总经理鲁广余未经集体同意,私自决策花费数百万元购买茅台酒和其他高档红酒。事件从网络爆料发端再到大众传媒传播,经过近1个多月的发酵后,演变为全民关注的话题。
“天价酒”事件余波未了,中石化云南分公司又曝出领导班子两年挪用640万元党员经费等发年终奖的“丑闻”,虽然事情发生在2008年至2010年间,且违规发放的奖金已如数追回,但这并未能降低舆论抨击的热度。
上述事件的发展也很快超越中石化本身,舆论抨击的矛头对准了整个央企群体,让不少央企对外新闻负责人变得焦虑与不安。
17家央企问题见诸审计公告
国家电网、中海油、中移动相继曝出负面新闻,审计公告公布17家央企2007—2009年诸多职务消费、违规薪酬等问题。
就在中石化“天价酒”事件说明会后两天,又一家央企——国家电网被曝出“丑闻”。4月27日,新华社报道称,安徽省电力公司(国家电网安徽分公司)近年来以“车改”之名,为全系统约300名副处级以上干部配备公务自驾车。
一周后,安徽省电力公司又被曝出为职工集资建房,在合肥建造豪华小区。
与此同时,中海油被曝出人均38万元年薪事件。随后,被称为最赚钱央企的中移动证实,公司数据部副总经理马力涉嫌重大违纪正在接受调查。据统计,2009年以来,中移动已有7名高管相继落马,包括原党组书记、副总裁张春江。
5月20日,国家审计署公布的17家央企的审计公告,又将央企的诸多问题再度聚集并暴露在镁光灯下。
审计署审计了中国联通、中国长江三峡集团等17家央企2007—2009年财务收支审计结果,部分企业出现领导职务消费不清、假发票、薪酬出现问题等。审计署表示,目前处理的65名责任人中,局级干部10人,已将发现的一些重大违法违纪问题和涉嫌犯罪案件线索移交有关部门查处。
记者了解到,在审计公告发布当天,不少央企都已通过有关渠道提前得知审计报告将于当天对外公布。有的央企新闻发言人对于记者来电也有所准备,有的央企当天对此做出了回应,均表示对审计出的问题已进行整改,将以此为契机加强企业内部管理。
央企“挨骂”后称想不通
国资委前任主任李荣融曾言,想不明白,为什么国企搞好搞不好都要挨骂。有央企高管对此同样表示困惑。
央企“丑闻”井喷一样爆发,忙于应付的不仅是相关央企,还有它们的主管部门——国资委。
审计公告发布次日,国资委紧急回应:“公布审计结果,对于推动企业及时堵塞管理漏洞、依法合规经营、维护国有资产权益具有重要作用。国资委将进一步规范企业职务消费行为,加强薪酬福利管理,不断增强透明度,接受职工群众和社会公众的监督。”
中石化“天价酒”事件落幕不久后,另一家央企的外联部门向国资委提交了一份中石化天价酒事件的舆情研究报告,系统分析了事件的演变过程,并提出了对策,认为在事件关注度高的非常时期,公众和媒体都不理性,因此在回应上应更加谨慎。
记者了解到,在“天价酒”事件后,国资委召集央企专门召开了一个央企舆论环境的会议,对于目前央企面临的舆论环境予以分析并研讨解决办法。
多年前,国资委前任主任李荣融曾感慨,“我想不明白,为什么国企搞不好的时候你们骂,现在我们国企搞好了你们还是骂呢?”
如今这个疑问仍未解开,在中石化“天价酒”事件说明会上,中石化党组成员、副总经理李春光也称,在石油系统干了几十年,企业每年为国家上缴了千亿元的利润,但还是总被老百姓骂,实在是想不通。
有央企高价维护企业形象
据透露,在舆情监测和应对媒体方面,央企的投入并不少,少则一年投入数百万元,多则投入上千万元。
为了增进与公众的沟通,化解这种“误会”,央企和国资委均在试图改变。
为了塑造央企的良好形象,满足公众的知情权,自2008年开始,国资委推动建立央企新闻发言人制度,在今年2月向社会公布了120家央企新闻发言人的联系方式,并要求他们24小时保持工作手机处于开机状态。
近年来,为了维护良好形象,央企也开始聘请一些舆情机构甚至公关公司为其服务。据知情人士透露,在舆情监测和应对媒体方面,央企的投入并不少,少则一年投入数百万元,多则投入上千万元。
因为不少事件起初均发端自网络,后经大众媒体报道,再经网络大范围传播,继而形成全民关注的焦点和热潮,不少央企也已熟谙此道,专门成立了舆情监测部门,并委托一些高校与媒体的舆情监测中心予以合作。
但无论怎么应对,央企身背的骂名似乎越来越重。 “天价酒”事件中,将责任人撤职被指处罚太轻。中石化内部食堂员工以萝卜举例谈节约,也被外界传为笑柄。
对于央企目前的舆论困境,国资委一位高官今年初在一次内部座谈上表示,目前社会中的不满情绪很多,需要一个发泄对象,央企的特殊地位很容易让它成为发泄对象。央企应该完全向媒体打开门,多让记者走进企业,让社会认识企业。在此背景下,一些媒体多次受邀到央企实地采访。
国企异化变成公众“眼中钉”?
研究人员认为,公众对国企不满,体现的是对收入分配不满,国企之所以变成公众“眼中钉”,本质上是国企的异化。
理顺央企和公众的关系并不容易,双方可以说是“隔阂”和“积怨”已久。
一方面是央企还不善于面对公众。就像一位中石油的局级干部在其年初的畅销书《央企真相》中所说,因脱胎于计划经济体制下,行政色彩浓厚,央企从来都是“只做不说”,在事情没有弄清楚之前,企业认为最重要的是如何去做,并将损失减少到最小,至于解释应该是政府要做的事。他在书中也提出,面对如今的媒体传播环境,央企要学会利用新媒体的能力,把握事件发生后第一时间的话语权。
另一方面,对于目前高薪、职务消费以及公众难以分享到央企利润增长的现状短期内也难以解决。经济学家华生(博客)(微博)认为,现在是老百姓心里有气,目前公众对国企的不满实际上体现的是对收入分配、财政收入方面的不满,例如对“三公”消费的不满等,这是一个大背景。
北京科技大学教授、国资研究专家刘澄认为,包括央企在内的国企,目前之所以变成公众的“眼中钉”,本质上是国企的异化,国企本该为全民利益所服务,但现在却变成借助垄断地位为一些部门和个人谋利的工具,没有尽到它应尽的社会责任,与公众的期待还差很多。
央企“丑闻”曝光日历
4月初,中石化广东分公司数百万元购买茅台等高档酒供私人支配被曝光,引发关注。
4月27日,国家电网安徽分公司被曝以“车改”之名,为全系统约300名副处级以上干部配备公务自驾车。
4月28日,中石化云南分公司领导班子被曝两年挪用640万元党员经费等发年终奖。
5月3日,国家电网安徽分公司被曝光在合肥为职工建豪华小区。
5月9日,中海油被曝出人均年薪38万元。
5月中旬,中移动证实,公司数据部副总经理马力涉嫌重大违纪正在接受调查。
5月20日,国家审计署公布17家央企审计公告,披露央企诸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