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施工3年的山东海即大桥正式通车。这座耗资5亿元的跨海大桥,通车之前就确定免费通行,通车之日也没有搞任何庆祝仪式。然而,闻讯赶来看热闹的市民有上千人,整个丁字湾桥头就像一个集市,人们兴奋地谈论着大桥通车的种种好处,喜庆之情溢于言表。
海即大桥由当地政府投资兴建。像这样的跨海大桥,收费似乎是正常的,不收费反而显得“另类”,而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政府还贷公路及桥梁的收费期限可达15年,当地政府放弃收费,等于放弃了唾手可得的巨额收入。
要做到这种“另类”实属不易,得有让利于民、还路于民的情怀,得有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责任意识和担当,还得有算大账、长远账、聪明账的眼光。海即大桥虽是连接海阳和即墨,但它一下子拉近了青岛、烟台、威海三个城市的时空距离,将由此形成“一小时经济圈”、“半日旅游圈”。海阳大桥免费通行,节省了三地经济交流和人员交往的成本,所带来的商机和“隐性财富”不可估量,政府在通行费上遭受些许“损失”,换来的将是更多、更重要的回报不仅是经济上回报,更是民众口碑的回报,地方政府形象和公信力提升,这个回报比什么都宝贵。
海即大桥免费通行,让人不禁再次反思公路收费问题。政府“贷款修路、收费还贷”也好,政府通过招商修建经营性公路也罢,两种模式修建的都是收费公路,而收费公路林立,已经成为抬高经济交流成本和人们日常生活成本的“罪魁祸首”。当此之时,人们强烈呼吁公路姓“公”,回归公益属性,但客观而言,这谈何容易!人家的投资还没有收回,奈何?即使早已收回投资,但规定的收费期限未到,奈何?
逐步将既有的收费公路变成免费公路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从现在起,应当摆脱对“贷款修路”和“招商修路”模式的依赖,逐步改由政府直接投资,多修建一些免费的公路和桥梁,就像海即大桥那样从一开始就还路于民。换言之,如果我们把公路姓“公”作为一种未来的愿景,那么从现在起,就不应继续大规模修建收费公路,以免其成为未来的沉重“包袱”。
只有从现在起,依靠政府投资多修建免费公路和桥梁,不再积累问题,通过若干年的努力,才能让收费公路逐步减少乃至退出历史舞台,让公路真正姓“公”。(浦江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