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江虹
铁路系统的独特性,使其成为最晚实行市场化改革的行业之一,参与铁路的民营企业大多成立于上世纪90年代末2000年初,有意思的是这些民企创办者不少原本就是铁路体制内的人,而且是铁路领域的知识分子或科技人员。北京世纪东方国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一家。
作为铁路通信细分领域的民营企业,顺应铁路改革而诞生,又依托铁路发展,世纪东方过去十年从一家注册资本仅300万元的公司发展成为如今年收入超2亿、净利润近4000万、在铁路专用通信市场具有较大竞争优势的公司。
世纪东方董事长田秀华认为,与国有企业做不同的事情,在细分领域里发展是民营企业成长的主要原因。在其看来,如今铁路市场仍然对民企开放不足。
记者:当前铁路体制对于民营企业的发展空间是否足够?作为民营企业,您对于改革的期待是什么?
田秀华:一直以来,铁路行业体制处于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中,虽然在某些方面的改革稍显滞后,但其主旋律是市场化。在这个过程中,同时伴随着中国铁路的大发展和市场体量的扩大,给民营企业带来了很大的发展空间和机遇,世纪瑞尔(14.120,0.02,0.14%)、佳讯飞鸿(9.000,0.00,0.00%)、鼎汉技术(11.120,-0.16,-1.42%)、永贵电器(27.500,-0.01,-0.04%)等一批民营企业凭借着领先的核心技术和过硬的产品质量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了一席之地,甚至在各个细分市场成为了领头羊。
但是客观来看,民营企业的空间并不完全充分,具体体现在某些领域对民营企业的开放程度不足。
在铁路装备制造一些领域,比如列车控制信号领域,民营企业进来的并不多,大铁路目前还没有民营企业进来。轨道交通方面的,在地方地铁层面有一家民营企业进场了。
因此,我们希望首先建立一个更透明、更市场化的铁路行业体制,使各种类型的企业在一个公平的市场环境中各自发挥优势、展开竞争,同时政府、监管部门能够在某些方面有针对性的向民营企业倾斜,不仅“扶上马”,而且“送一程”,加大资金、政策、技术扶持力度,培育出更多的市场主体,促进行业良性发展。
记者:国家屡屡发文,鼓励民营资本进入铁路市场,但是积极性不够,是什么原因阻碍了民营资本的进入?
田秀华:一个改革的过程必定是一个摸索、试探的过程,从政府的层面上来说是在摸索一种全新的监管理念、一系列的配套政策和一整套的落地措施,从企业的层面上来说是对新的监管体制、新的市场环境的适应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双方互动、磨合,最终谋求新的平衡状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也难免会出现暂时性的不适和阶段性的波动。
我认为民资迟疑主要原因是改革中的行业体制尚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政府需要通过不断出台相关政策和配套措施坚定民营资本的信心,缺少必要措施,再好的战略也是空谈,落不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