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铁路——
青藏铁路彻底改变高原运输
“终于可以坐火车去内地上大学了!”来自西藏阿里的白珍,回忆起青藏铁路通车时的情景,仍记忆犹新。2006年,白珍以优异成绩考上了西南民族大学,她在拉萨站买到了166元拉萨到成都的学生票,火车票比汽车票便宜了2/3,出行时间还缩短了3天。“通了火车,真的好,真好!”
破解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三大世界性工程难题,穿越世界上最大的“生命禁区”,翻越海拔5000多米的唐古拉山口,2006年7月1日,全长1956公里的青藏铁路建成运营。青藏铁路通车不仅打破了西方人“有昆仑山在,铁路就永远到不了拉萨”的预言,更结束了西藏不通铁路的历史,为高原百姓送来幸福安康的“天路”、“金桥”。
火车一响,黄金万两。六年来,青藏铁路公司累计运送旅客5000多万人次,运送货物2亿多吨,促使青藏两省区的旅游经济“井喷”式发展,并带动了餐饮、住宿、休闲、零售等服务业快速发展。
统计数据显示,青藏铁路开通运营6年间,西藏接待国内外游客人数由2005年的180多万人次快速增加到2011年的860多万人次;旅游收入由2005年的19.4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97亿多元;青海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超过6000万人次,累计实现旅游总收入近350亿元。
“青藏铁路通车后,铁路沿线形成新的经济带,还涌现出现代化商贸物流中心,这些都为当地百姓就业或出售牲畜品提供了机遇,越来越多的老百姓从中增加了收入。”那曲地区行署副专员罗布说。
青藏铁路更打通了高原运输瓶颈,从根本上改变了青藏两省区的投资环境,促进了当地现代化产业的建设和发展。
铁路运价低,速度快,一吨货物每公里的运价只有0.12元,比汽车的运价低0.27元。“青藏铁路开通后,我们从西宁到拉萨,每吨成本下降了500多元,年产量增长了426倍。没有青藏铁路就没有我们5100矿泉水厂。”西藏冰川矿泉水公司总裁付琳说。
铁路运能大,有保障,2011年青藏线日均装车提高至1577辆,使运能运力实现大幅度增长,更好地保障了国家战略资源的运输。2006年以来,青海盐湖集团共销售钾肥1500万吨,年增幅达30%,销售公司副总经理段盛青深有感触地说:“我们与青藏铁路唇齿相依,共同发展,是一家子。”
依托青藏铁路廉价、快速、安全的运输条件,青稞啤酒、野生核桃油、牦牛奶制品等特色产品畅销内地,远销海外,极大地促进了西藏“绿色”农牧业、特色藏药业、民族手工业等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有效保障了6年来青海与西藏两省区的GDP年增长均在10%以上。
最快铁路——
京沪高铁助力贴地飞行时代
遥望神州,一条巨龙横卧东方——
她的身躯由6000万立方米高标准混凝土浇筑,是三峡水利工程的两倍以上;她的脊梁由500万吨钢材支撑,相当于再建120个国家体育馆“鸟巢”。
她贯穿四省三市,跨越长江黄河,却以毫米级的精度修建。40万块干净洁白的轨道板,如无字的丰碑,记录着中国铁路从“补课”到“接轨”、从“追赶”到“超越”的辉煌。
她疾如风,稳如山,在环渤海与长三角间搭建起5小时经济走廊,辐射中国1/4的人口。每年1.6亿旅客将如无声的乐符,在中国最活跃的经济带上演绎“同城”乐章。
这条巨龙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创造的人间奇迹——京沪高铁!
300公里,这是空客380飞机的起飞速度,也是京沪高铁的运营时速。
1318公里,这是跨越四五个欧洲国家的距离,也是京沪高铁的运营里程。
2008年4月18日全线开工建设,2011年6月30日建成通车的京沪高速铁路,是我国以“四纵四横”为主骨架的快速铁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上一次建成线路里程最长的高速铁路。线路横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安徽、江苏、上海七省市,连接“环渤海”和“长三角”两大经济区,为沿线旅客开启了“贴地飞行”的新时代。
曾几何时,乡愁是一张薄薄的火车票,游子在这头,母亲在那头,一票难求。如今,坐高铁,行京沪,不足5小时,十几趟车可以选,网上就可订票,刷身份证就能进站上车。“高铁多稳当。班次多、票好买、准点率高,又舒服。周末想回家,随时都能走,让游子常回家看看不再是梦!”在北京工作的常州人贾栋林开心不已。
京沪高铁的开通,使沿线旅游更热,服务业更火,刺激消费大幅增长。“京沪高铁开通后,仅2011年7月至12月,曲阜三孔景区接待游客253万人次,同比增长15%。在各类酒店急剧扩张的情况下,全市酒店入住率仍提高了5%,节假日城区酒店客房几乎爆满。高铁挖掘出了曲阜旅游的巨大潜力!” 山东曲阜市文物旅游局副局长周鹏说。
高铁更撬动了沿线产业结构调整的新活力,加快了区域融合的新步伐。“京沪高铁为徐州经济转型升级送来了更多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今年上半年,徐州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960.7亿元,同比增长13.2%,增幅位居全省第一。其中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同比增长了65.3%!”徐州市发改委副主任钱钢说。
京沪高铁只是中国高铁版图的一个缩影。短短4年时间,中国高铁从无到有,运营总里程已跃居世界第一。如今,动车组旅客发送量已占全国铁路旅客发送总量的25.7%,每天1579列高铁穿行于大江南北,运送133万旅客往来东西,高铁正成为最具人气的时代列车!
最重铁路——
大秦铁路重载铁路世界纪录
2010年12月26日17时28分,77037次2万吨重载列车缓缓驶入秦皇岛柳村南站,我国煤炭运量最大的能源大动脉——大秦铁路年运输量突破4亿吨。
4亿吨煤炭,装满我国铁路载重最大的货车,可绕赤道1.5圈。
4亿吨煤炭,可为国家生产2亿吨钢铁或2.6亿吨化肥,可满足全国4亿城镇居民1年的生活用电。
4亿吨年运量,是世界单条铁路年运量的理论极限的两倍,是国外同行尚无法逾越的一座技术巅峰。
大秦铁路西起大同韩家岭站,东至秦皇岛柳村南站,全长仅653公里,但意义非凡。它以我国铁路1%的营业里程,完成了全铁路20%、全社会13%的煤炭运量。我国五大发电集团、349家主要电厂、10大钢铁公司、26个省市自治区的6000多家大中型企业和上亿居民的生产生活,都依赖大秦铁路。
然而,1992年建成通车时,大秦铁路设计的年运输能力为1亿吨。为了在较短时间内提高煤炭运量,满足社会需求,2003年开始,大秦铁路走上了重载技术之路,先后实施2亿吨、4亿吨扩能改造。2005年起,连续3年每年增运5000万吨。每年增运5000万吨的煤炭,可发电1000多亿千瓦时,满足北京城乡居民生活用电10年所需。用于工业生产,可增加工业产值1000亿元。
重载之路如何走?自主创新造就世界上运量最大的铁路。
国内外重载铁路一般都仅开行5000吨列车,而大秦线开行的2万吨重载组合列车,是全国最长的列车。其车厢绵延长达2700多米。站在车头,望不见车尾,围着列车走一圈都要1个小时。
列车要拉得多,跑得稳,全凭车头带。中国人首次在世界上实现了机车无线同步操纵技术与铁路数字移动通信系统的结合,确保了近3公里长的重载列车,同步接受指令,同步实施控制。
“神龙”有了车头、车尾,还要有健硕的“龙身”。“龙身”就是我国自主研制的25吨轴重C80型货车。这种载重80吨的煤炭专用货车是我国完全掌握世界重载货车先进制造技术的重要标志。而它的升级版、改造版已先后出口澳大利亚、巴西、新西兰等30多个国家,是海外市场的明星产品。
车换了,轨也换。太原铁路局工务处的科研团队在75kg/m高品质PG4钢轨上巧钻研。通过采用非对称性打磨技术,研制摩擦系数调节剂等一系列综合措施,成功将大秦线钢轨的使用寿命提高到了15亿吨,把寿命延长了67%。
正是在自主创新的支撑下,大秦铁路92亿元的扩能改造投资,仅用3年多就收回。相当于用新建一条铁路1/3的投资,新建了三条煤炭大动脉,不仅节约了2.4万亩土地,还满足了全国1/3人口一年的生活用电需求。
如今,俯瞰年运量4亿吨的大秦线,犹如一条“煤河”,以每秒12.68吨流量奔腾向海,为科学发展的中国提供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