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运| 陆运| 空运| 综合物流| 船务新闻| 口岸/园区| 贸易| 宏观经济| 产业经济| 时政新闻| 图文天下| 物流专题| 物流网评| 贸易专题| 财经观点| 深度观察| 贸易网评

华航空难大陆主动援助 开两岸救助船合作先例

收藏 www.jctrans.com 2013-8-26 10:34:00 南方都市报

导读:2002年5月25日,台湾“中华航空公司”一架载着207名乘客和19名机组成员的客机坠毁于澎湖靠近台湾海域,由于此次空难损失惨重,大陆方面对此非常关心,主动联系台湾询问是否需要帮助。得到确认后,大陆派出两条救助船前往援助。

  2002年5月25日,台湾“中华航空公司”一架载着207名乘客和19名机组成员的客机坠毁于澎湖靠近台湾海域,由于此次空难损失惨重,大陆方面对此非常关心,主动联系台湾询问是否需要帮助。得到确认后,大陆派出两条救助船前往援助。其间,两岸船只通过无线电联络,对于搜救工作进行协调部署,开创了两岸救助船只现场合作搜救的先例。据介绍,这是两岸在技术层面上的首次联合搜救

  台湾海峡地处台湾与大陆之间,连接南海及东海,平均水深约60米,地势形态南宽北窄,受狭管效应影响,东北季风期风大浪高流急,西南季风期台风暴雨肆虐,海上船只安全成忧。两岸渔民与来往商船海员遂供奉海神妈祖,祈求海上平安。

  2003年6月,隶属交通运输部的东海救助局成立。转眼十年,在这片海域上约有1816人与105艘船舶被东海救助局救起。10年来救助生命的事业得到两岸的一致支持,救助人还得到“当代妈祖”的赞扬。

  大陆救助船拖遇险船入台湾花莲港

  2007年10月6日,太平洋洋面上,中心风力达16级的超强台风“罗莎”正以每小时15公里的速度向台湾宜兰县逼近,整个台湾岛严阵以待。此时在宜兰正东约40海里处,满载3万多吨石板材正要驶向宜兰港口的圣文森特籍货船“TIANJIN”轮突发主机故障,不幸失去动力跌跌撞撞向西南漂移,船舶随时有触礁、碰撞和倾覆的危险,船上33名船员命悬一线。货船向台湾求救后,台湾一艘海巡艇赶到现场,但由于海域风浪太大,“TIANJIN”轮满载排水量达4万多吨,船上对外通信联系中断,船员状况不佳,无法展开有效救助。台湾海巡艇在遇险船旁守护的同时,紧急向大陆求援。

  东海救助局救助船队船长林大钦接到了救援任务后立即驾远洋救助船“东海救131”轮驶向事发地,尽管随后有“东海救111”轮赶来支援,但救助现场巨大的海浪和太平洋西岸流速极快的黑潮让此次救援甚为艰难。

  “你知道船横摇50度是什么概念么?就是你躺在甲板上,一个浪过来,你就立起来了。”黑潮与台风交织,缆绳多次在风浪中崩断,林大钦和救助船员们在救援过程中多次面临险境,最终在超过六天六夜的奋战后完成救援,两艘救助船一头一尾拖拽遇险船向宜兰县驶去。

  在这近一周的救援中,包括船长林大钦在内的救助人员每人平均睡眠时间不到两小时,“声音是哑的,眼睛是黑的。”林大钦回忆,结束救援时,发现自己站在船上腿一直不由自主地抖。

  但此时这次任务还远未结束。当两艘大陆远洋救助船与一艘台湾巡海艇正牵拖着“T IA N JIN”号向西南航行时,当时负责后方指挥的东海救助局救助处处长张建新和救助船队副队长蒋文辉正与“中华搜救协会”协调交接遇险船事宜。

  成立于1993年的中华搜救协会是台湾地区专职搜救协调的民间团体,如今已经成为两岸沟通搜救事宜的主要机构。

  “我们用了整整一天的时间来协调怎么交接这条船。”张建新觉得,这是一次协调工作比救助行动更艰难的任务。

  “再靠近台湾就是一个麻烦的问题。”张建新说。原本的计划是双方在台湾岛外海完成交接。但随后台湾方面的消息传来,由于风浪太大,台湾的救助船舶无法抵达预定海域,双方随后把交接地点更改为台湾岛近海水域。

  但这个计划依然未能成功。两艘台湾方面派出的船未能成功抵达交接点,“那我们就说等吧,等风停了吧,但对方又说不行,我们的巡逻艇和‘T IA N JIN’轮都等不了啊。”作为后方协调者之一,蒋文辉为了交接颇费了一番口舌。台湾方面随后提出,希望大陆的救援船能够将遇险船拖至花莲港港外锚地交接,甚或直接将船拖进花莲港移交……

  这场协调持续了整整一个白天。最终,经过与中华搜救协会等台湾方面的反复沟通,大陆两艘救助船拖拽着‘TIANJIN’轮驶进台湾花莲港。据称,在未靠岸时,花莲港就已有一些民众听说将有两艘大陆来的救助船靠岸,希望一睹大陆专业救助船的风采。东海救助局两艘救助船一靠岸,就吸引了当地众多好奇的民众围观。

  张建新称“TIANJIN”轮的救助是显示大陆救援实力的典型案例,这种情况在多年前是无法想象的。

  “小三通”带来交流协作的畅通

  台湾负责海上救助的“海巡署”较大陆交通运输部救助系统成立稍早,在救助方面,尤其是救援直升机装备上有较长一段时间领先于大陆。

  林大钦上世纪90年代在厦门执行任务时会有专门的“海峡津贴”,这是一种风险津贴,“因为经过台湾海峡随时会有风险”。

  变化的发生源于“小三通”实现。2001年起,金门马祖澎湖与大陆地区实现通航通商,忽然增多的往返于台湾海峡的两岸人流让这个本来平静的海峡热闹起来,随着两岸人员交流与了解的增加,双方紧绷的氛围逐渐缓和。“每天都有船驶来驶去,没那么紧张了。”

  这一来,保障通航安全开始成为两岸救助体系的新任务,另一方面,随着大陆救助系统船只、航空器等技术装备不断进步,两岸营救对方船只任务开始增加,联合搜救的情况开始出现。

  此后,大陆方面救捞体制改革,救助事业快速发展,随着“东海救131”轮、“东海救111”轮等大型先进救助船舶列编,以及目前达到国际最先进水平的“东海救101”轮全天候远洋救助船入编,大陆的救助船舶装备水平和救助能力不断提升,两岸协同搜救的案例也越来越多。

  据了解,自2003年以来,大陆救捞系统在台湾海峡共执行救助任务416起,救助遇险人员1816人,救助遇险船舶105艘,被誉为“当代妈祖”。目前,大陆救捞系统共在台湾海峡西岸部署了10艘专业救助船艇和4架救助航空器,时刻守护海峡平安。

  如今,每天有25000艘次船舶、20万人次穿梭往返于海峡两岸。“我们从事的是海上救助事业,是救人命的事,因此现在两岸在救助船只方面沟通已经非常顺畅。”蒋文辉告诉南都记者,目前两岸只是在接近对方陆地或岛礁时才需要双方的沟通。

  “但这种情况目前只是救助船只,救助航空器的情况不太一样。”张建新说。

  金门消防局长期待大陆直升机能救急

  在海上人命救助中,直升机救援相较船舶救援有着明显的时效优势。事发后,由于漂泊在海上对于生命最大的威胁是冰冷海水带来的低温症,它往往会在坠海后的最初一小时内夺去人的生命,这要求直升机在第一时间赶到事发现场,对遇险落水人员完成及时的救助和转移。

  “航空器在海峡执行救助任务相对比较复杂,需要更多、更及时、更有效的沟通和协调……”张建新说。

  因此救助直升飞机的任务主要集中于靠近大陆的海域。驻守于厦门的东海第二救助飞行队(以下简称“东二飞”)是目前我国救捞系统四个飞行队中唯一直接执行涉台救助任务的飞行队。

  2005年10月6日,一艘名为“金吉”号的台湾渔船因失去动力,在海上漂流了近45个小时,东二飞派出救助直升机“B-7106”在台湾海峡成功将遇险的台湾籍“金吉”号渔船上2名渔民救回厦门机场,移交给等候在机场的当地对台工作部门人员妥善安排。这是大陆救助直升机第一次援救台湾同胞。2011年1月11日东二飞接到海协会的救助信息,一名54岁的台湾同胞在武夷山旅游时突发心肌梗塞,急需到厦门医院救治。东二飞派固定翼飞机B -3850将台胞送往厦门长庚医院进行治疗。

  随着渔业的发展与渔船远洋捕鱼能力的增强,两岸救援队伍需要赶赴更远的地方救助渔民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大,海上救助直升机远距离进行人命救助需求不断增加。

  “但目前来看还需要努力推动。”东二飞机长王斌回忆。台湾金门消防局和金门县县长来东二飞访问时都曾提及,由于离台湾本岛太远,金门又没有救援飞机,希望东二飞能够为金门海域的渔民出海提供应急安全保障。

  据王斌回忆,金门消防局长曾对王斌说,如果我们岛内发生一个大火灾,要将很多受伤人员送到医院怎么办?我们离台湾本岛太远了,只能向大陆求助,如果是你们的救援飞机来的话,只需要几十分钟就能把我们大批的人送到长庚医院了。

  “目前可能还是缺乏足以大力推动两岸救助直升机合作搜救的典型案例。”王斌说,比如现在两岸海上客流的压力巨大,有“海峡号”、“中远之星”等穿梭客轮每天往返于海峡两岸。“一个船有几百号人,万一出了事可怎么办,船开过去要好几个小时,只能通过直升飞机来救助。”

  但由于两岸至今未能建立的军方交往与直升机本身所面临的空域管制等诸多原因,目前大陆救助直升机能够飞及离台湾本岛较近的情况通常只发生在“海峡两岸搜救演习”时。

  加强技术交流 两岸搜救演习两年一次

  2008年起,两岸搜救系统开启每两年举办一次“海峡两岸搜救演习”。由大陆方面的交通运输部东海救助局与台湾中华搜救协会、海巡署、空勤总队等机构参与。

  通常大陆直升飞机在救助时,都要距离台湾本岛十几海里以外,但在演习时,直升机就可以飞抵距离本岛3-5海里处,包括平时没有建立起来的无线电联络机制也在演习期间迅速建立。“两架航空器要互相通讯,否则有交叉的危险。同时地面也要沟通,看看对方有没有发现什么新的情况等等。”王斌介绍。

  比起演习时已经协商确定的实施过程,演习前的协商部署似乎更具意味。2012年,东海救助局蒋文辉代表大陆赴台北就即将举办的演习进行前期商讨协调。蒋文辉觉得这个协调工作很注意细节,“在哪个区域演习,你出什么船我出什么船,你出几架飞机我出几架飞机,人员怎么接送……如此这般一个一个谈下来。”

  两岸的搜救演习,由大陆和台湾轮流主办。若这一次救援航空器大陆派两架台湾派一架,那么明年就要台湾派两架大陆派一架等等。

  “我们是做救助的,主要从技术层面考虑问题,在发生救助情况时沟通起来更加顺畅些,”蒋文辉说。

  尽管在合作中,规章制度、发展现状、思维方式、做事习惯有诸多差别的两岸搜救队伍常有需要反复沟通协调,但也正是在这些日常的交流与探讨中,两岸人员已建立起信任与好感。

  东二飞救生员任杰在参与演习时曾扮演遇险者被救上台湾的救助船,“他们的救生员也跟我们差不多年龄,一些和我一样以前也是当兵的,好多祖籍就是福建的,我们都说普通话,沟通没什么问题。”任杰说。

  如今,东海救助局的任务更加繁重,直航实现后,一句简单的“保障直航安全”往往意味着诸多细节,“通航的是什么船,每天都多少班,这个船的速度是多少,一个船坐多少人,船有什么特性,如果着火、进水了我们要怎么靠上去,怎么救人……”张建新念叨着。

  链接

  大陆救助船两次访台受欢迎

  今年4月30日,大陆最先进的救助船“东海救101”轮抵达台湾高雄港,展开以“传承妈祖文化,护佑海峡民众”为主题的访问交流。这是2011年“东海救113”轮访问台湾后,大陆专业海上救助船第二次访问台湾。

  “东海救101”轮在12天的访问行程中停靠了高雄、台中、基隆,接待6,000余人次参观。在“东海救101”轮的参观留言簿上,“感谢你们救助生命”是其中最多的留言。一位祖籍山东的84岁台湾老人留言:“今天才能见到,实在想家”。一个正在台湾环岛骑行的大陆青年也恰巧遇见了这次活动,留言“没想到在这里遇到家乡人”。更多的人则在留言簿上写下“两岸一家人”的心声。

  “东海救101”船舱中供奉了两座妈祖神像,她们分别来自福州湄洲妈祖祖庙和台中大甲镇澜宫。

  中国航海协会救捞专业委员会两次受台湾中华搜救协会的邀请,派出救助船赴台湾港口交流访问,引发台湾民众登船参观热潮。

  “你们知道曼波鱼的故事吧!”作为两次赴台访问的组织协调人员,东海救助局救助处处长张建新有一肚子的赴台故事。2011年4月,“东海救113”轮从福建湄洲出发,开始对台中、高雄、花莲及基隆四个港口的访问。为了这次出访,“东海救113”轮被特别冠名为“湄洲岛”号。

  “妈祖的祖庙在湄洲岛,台湾民众信妈祖,我们跟妈祖一样,是救命保命的,是‘当代妈祖’。”张建新说。

  “东海救113”轮在四个港口访问中共有5000余台湾民众上船参观,其中年龄最大的80多岁,最小的只有几岁。赴台船员除一部分人赴海事院校交流外,其余船员每天9点起至晚上6点,接待参访者、讲解、保障安全,十几人每天忙得团团转。

  台湾当地民众非常热情,送来水果海鲜、当地特产的高粱酒。看到我们随船工作人员忙不过来,有许多人主动过来帮助我们接待参观做义工。

  当船访问至花莲港时,一天参观交流结束后,张建新和几位船员去岸上吃饭,在一个饭馆里和老板聊天,打听当地有什么台湾的特产。花莲盛产曼波鱼,这是一种太平洋中较多的鱼,个头大,大陆少见。老板知道顾客来自大陆,就特地做了曼波鱼。几个人当时觉得很好吃,决定带几条回去给船员们尝尝,向老板打听当地鱼市是否有卖?老板一听就说,干脆我明天找人给你们送去,接着又问,那你们会不会煮啊?张建新说我得回去问下我们的厨房大师傅,得研究一下。

  没想到第二天一早,饭店老板居然带着自己的老婆孩子和两个厨师开着车带着鱼到了船边,“送来的那个曼波鱼好大个,可能比我就矮一点,有60多公斤,我们吃了好几天啊!”张建新笑起来。台湾的大师傅教大陆的大师傅:不同的部位做法不同,一些地方就要像生鱼片生吃,那个部分可以烧鱼汤。“我们要给钱,人家也不收钱。”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锦程物流网”的所有文字、图片等作品,版权均属锦程物流网所有,转载必究。若转载使用,须同时注明稿件来源和作者信息,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