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劳动报》报道,一个多月前发生的韩亚航空空难事件,使“海外游学热”及其伴生的种种乱象,引发社会高度关注。游学热到底有多热多乱?游学应该怎样监管?
修学旅游兴起是最近十来年的事
10年前海外游学刚兴起时,参加者寥寥。新东方国际游学推广管理中心主任刘婷介绍,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留学市场繁荣,近5年游学开始快速发展,尤其这两年更为迅猛。
“修学旅游的兴起就是最近十来年的事情。”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认为,3个因素导致游学热出现,一是1998年出境旅游放开,去年出国旅游人数达到8000多万人,其中因私出境占90%;二是家庭对教育投资的重视;三是假期孩子没人照顾,特别是城市里面。
记者调查发现,和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将游学或修学写入法律、纳入政府或行业协会的监管不同,作为一种新兴的社会现象,游学在我国尚未纳入行政部门或者行业领域的监管范围。
一是政府监管缺位,举办机构良莠不齐。“这是一个三不管的灰色地带。”专家说,由于政府的缺位,游学市场没有明确从业机构的准入标准和产品细节。
二是准入门槛不高,游学质量无法保障。一些机构、单位资质根本不够,游学难免就成了“到此一游”。
三是缺少标准和规范,存在安全隐患。由于缺少行业标准和规范,从很多机构发布的游学产品中,很难看到细节如何做,因此,风险不小。
四是游学向大城市扎堆,向海外扎堆。
对未成年人监管体现国家的文明素质
“对未成年人的监管和保护体现一个国家的文明素质。”业内人士说,发达国家都是从严规范游学活动,通过标准、规范甚至法律进行规整。“未成年人不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加上识别能力有限,思想行为易受外界影响,如果对游学活动不加以规范,对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可能都会产生负面影响。”
记者了解到,在一些国家和地区,作为青少年教育的重要环节,游学被纳入了规范化轨道:有的有相应部门或者协会负责行业管理,有的出台相应守则和指引加以引导,对从业企业进行查核和公示,并制定统一的规范化合同文本加以规范。
据悉,游学活动已引起教育部门高度重视。从去年起,教育部已在上海、江苏、安徽、陕西4省市开展“研学旅行”试点。目前,教育部有关司局正进一步就游学问题开展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