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美国国际集团(AIG)宣布,由新华信托、中国航空产业基金、P3 Investments Ltd.等机构组成的中国金融财团,已同意收购ILFC约80.1%的股权,作价为42.3亿美元。ILFC是一家全球排名第二的飞机租赁公司,目前拥有超过1000架飞机以及购买239架新飞机的新订单。ILFC在中国拥有180架飞机,在中国航空租赁市场上占有35%的市场份额。
当金融危机让国外各大航空租赁公司的母公司陷入巨额亏损,航空租赁市场也在新兴市场爆发式增长中逐渐东移,对于中国市场的本土参与者来说,西进扩张实力的好机遇正在明朗。
波音公司在今年曾发布预测报告称,到2031年中国将需要5260架新飞机,总价值达6700亿美元。目前,全球民航业所使用的飞机2/3以上是通过租赁方式获得的。同样,中国有60%左右的民用飞机是由各航企通过融资租赁或经营租赁的方式租赁而来的。据相关数据预测,中国航空租赁市场容量到2025年将达1300亿元,被国外同行称为“世界上最有潜力的市场”。
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的航空租赁市场主要被国外租赁公司所占领,外资企业的市场份额高达90%。自2007年起,国内开始较大规模地开展飞机租赁业务,目前中资飞机租赁企业有20家左右。但是,无论是金融系还是航空系的租赁企业,其在机队规模、融资能力等方面与国外同行差距较大。
要想获得成长,国内公司大力收购国外优质租赁公司,则是一种较为快速的方式。比如,中国银行于2006年通过一家全资附属子公司,利用9.65亿美元收购了全亚洲最大的飞机租赁公司——新加坡飞机租赁有限责任公司的100%股份。如今,中银租赁已成为全球第五、亚洲最大的航空租赁公司。
此次中国金融财团组团收购ILFC,是中国航空租赁业史上最大规模的跨国并购。上述中资机构入主后,ILFC将继续保持业务运营的独立性,总部也会继续设在洛杉矶。由于只受所在地的监管,被收购的外国公司不仅可以直接从国际金融机构筹资,还可以从空客和波音等制造商那里直接采购,具有较高的综合运作效率。
虽然凭借强大的资本实力收购国外“大牌”是一种西进的方法,要想使本土公司获得真正的发展,中国航空租赁业发展环境所存在的客观障碍仍然亟待解决。
在国内,由于《融资租赁法》迟迟不能成文,立法的缺位使得税收、业务范围、租赁物权属登记等问题无法明晰,从而阻碍了业务的发展。同时,我国对从国外购买引进飞机实行进口许可证制,而目前只有航空公司可获得进口许可证,金融租赁公司没有引进飞机的资格。即使能够获批,国内金融租赁公司在大批量引进飞机时,多半也是一事一批,并没有出台针对金融租赁公司引进飞机业务的审批体系和流程。
设备融资租赁和设备购买的不同税收待遇,也限制了飞机租赁业务的开展。国内航空公司进口空载重量在25吨以上的客货运飞机,享受进口关税1%和增值税4%的税收优惠。而金融租赁公司进口同样规格的飞机,则执行进口关税5%和增值税17%的税收政策。虽然天津东疆保税区等地已开展税收优惠试点工作,但这些试点远不够支持国内航空租赁业的发展。在国内从事航空租赁业务,公司还需缴纳25%的所得税、5%的营业税。此外,目前中国金融租赁公司融资的主要方式就是同业拆借。由于融资方式和币种单一,国内租赁公司始终处于缺钱状态。
随着国内航空市场需求的持续增长,各类资金的投入与产业的兼并重组,中国航空租赁参与者将真正迎来走向成熟的机遇。然而,产业、税收、汇率等各方面的政策支持则是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