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意义上的北极航道可分为东北航道、西北航道与北极点航道。东北航道也称为“北方海航道”,大部分航段位于俄罗斯北部沿海的北冰洋离岸海域。从北欧出发,向东穿过北冰洋巴伦支海、喀拉海、拉普捷夫海、新西伯利亚海和楚科奇海五大海域直到白令海峡。通航条件复杂,关键节点都是东北航道最为显著的特点。从地理位置上来看,能够控制东北航道的关键海峡多达58个,且绝大部分位于俄罗斯境内,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俄罗斯成为未来东北航道主宰者的可能性非常大。
西北航道大部分航段位于加拿大北极群岛水域,以白令海峡为起点,向东沿美国阿拉斯加北部离岸海域,穿过加拿大北极群岛,直到戴维斯海峡。这条航线在波弗特海进入加拿大北极群岛时,分成两条主要支线,一条穿过阿蒙森湾、多芬联合海峡、维多利亚海峡到兰开斯特海峡;另一条穿过麦克卢尔海峡、梅尔维尔子爵海峡、巴罗海峡到兰开斯特海峡。与东北航道相比,西北航道没有过多的地理条件约束,通航相对更加自由。然而与紧靠俄罗斯沿岸的东北航道不同,西北航道有近1/3的航程与陆地距离较远,在整体安全性方面不及东北航道。
北极航道中理论上还有一条直接穿越北极点航道。这条航线从白令海峡出发,不走俄罗斯或北美沿岸,直接穿过北冰洋中心区域到达格陵兰海或挪威海。与东北航道和西北航道相比,北极点航道总航程最短,理论上经济效益最为显著。然而由于北冰洋中心区域被多年累积的海冰所覆盖,海冰密集且硬度极高,航道中大部分航程需要远离大陆航行,在现有条件下通航的便利性、安全性与经济性都远不及东北航道和西北航道,短期内进行商业化运营可能性不大。
北极航道三大优势
总航程与航行时间较短是北极航道理论上最大的优势。目前,国际航运市场上连通亚洲与欧洲的航线主要有三条:一条是经马六甲海峡、苏伊士运河、直布罗陀海峡到达欧洲的经典航线,总航程约10761海里,理论上耗时约35天,是三条航道中距离最短的航线;第二条是经巴拿马运河和大西洋到达欧洲的航线,总航程约14139海里,耗时约40天;第三条是绕行非洲好望角的航线,总航程约12071海里,耗时约46天。与这些航线相比,未来船舶如果经北冰洋航行到达欧洲或美洲,总航程最长预计只有6700海里,耗时约22天,平均航程缩短近3000海里,航行时间有望缩短9-10天,理论上而言不仅能够节约不少燃料油开销,还能有效地提高货运效率。
总通航成本低是北极航道的第二大优势。一方面,与目前国际航运市场上的三条航道相比,北极航道将为船东减少近30%的航程与时间,这意味着船舶燃料、人工、物料包括资金价值等与时间相关的成本也将降低30%左右。在未来航运业燃料与人工成本持续上涨的背景预期下,北极航道对于船东的吸引力是不言而喻的。另一方面,埃及军方控制下的苏伊士运河和巴拿马政府控制下的巴拿马运河的通行费用始终居高不下,这给船东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在目前船用燃油价格较低的大背景下,船舶绕行好望角到达欧洲的成本与经行苏伊士运河相比反而更具优势。而经北冰洋航行的船舶由于无需支付昂贵的运河通行费用,即使在冰情严重时雇佣破冰船开道的费用也远低于目前苏伊士运河和巴拿马运河的通行费,在总体航运成本方面拥有非常明显的优势。
与传统欧亚航道相比,地处极地海域的北极航道在总体安全性方面也更具优势。目前从亚洲经过苏伊士运河和好望角到达欧洲的船舶都不可避免地需要经过海盗猖獗的亚丁湾海域,而经巴拿马运河的航线也需要航经时有海盗出没的东南亚地区海域。与这些航道相比,北冰洋海域所特有的严寒与大风天气不便于海盗的活动与藏匿,因此经北极航道航行的船舶能够有效地避开目前东南亚和索马里地区海盗的威胁。与此同时,经苏伊士运河或绕行好望角的航行方案均需要通过目前政治经济形势敏感的波斯湾地区,而20世纪的中东战争与海湾战争的结果都充分证明了途经中东地区航行的船舶的安全存在较高的风险。而北极航道主要由俄罗斯、美国、加拿大等强国控制,与政治与经济形势动荡的中东与东南亚地区相比通航的安全性在总体上显然更高。更为重要的是,与马六甲海峡、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直布罗陀海峡等目前国际航运市场的交通要道相比,未来北极航道的总体通航密度不会太高,因此船舶在航行过程中发生碰撞的可能性更低,总体的航行安全性也会更高。
极地海域特殊气候的挑战
尽管拥有诸多优势,然而北冰洋地区特有的低温、风暴、磁暴与极昼极夜的气象特点为北极航行的安全增加了额外的难度。北极圈内气温常年在零度以下,即使是在7—9月的夏季,北极圈内的气温均在零下3℃~零下5℃左右,北极海域内特有的严寒与风暴天气是未来在北冰洋地区航行船舶需要面对的最为严峻的挑战。极地海域内所特有的气候条件将在船体结构安全、船舶稳定性、机舱设备正常运行、船上人员与货物安全等多个方面,影响未来船舶在极地海域内的航行安全,进而影响未来极地航道的整体经济性。
低温对于船体结构安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环境温度的下降将导致钢材的承载性能迅速降低,因此,相对于常规海域而言,航行在北极海域的船舶船体结构更容易发生损坏,这将大大提升极地航行船舶建造与维护的成本,增加船东的前期融资压力。二是由低温而引起的海面浮冰在船舶航行过程中将给船体结构增加额外的冲击载荷,这对于船舶水线附近的船体结构提出了额外的加强要求。通常航行于极地的船舶在最大与最小吃水线间的船壳板均需要采用厚板与密集骨架的型式进行特别的加强以抵御船舶航行过程中浮动海冰的冲击,这不仅将进一步提升极地航行船舶建造的价格,还将导致此类船舶在排水量相同时的载货能力下降,进一步影响船舶的综合经济性。
低温下极易发生的冰冻对于船舶航行安全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北极地区特有的严寒天气使得航行在北极地区的船舶甲板、海水吸口、甲板管系、通风开口、压载舱透气管开口、液压动力装置等重要部位都非常容易结冰。对于船舶而言,甲板结冰将直接导致船舶重心升高。与其他海域相比,极地海域内风暴持续的时间更长,船舶航行过程中的不确定性也更高,甲板上的冰块如不及时清除会直接影响船舶在风暴中的稳定性,严重时可能引发翻船事故。海水吸口发生冰冻或被碎冰堵塞将导致船舶主辅机由于无法冷却而不能正常工作,而甲板、通风、压载舱透气管部分的结冰将直接影响这些设备的正常使用;船舶空载航行时压载舱内的海水一旦结冰还有可能损坏船体结构。因此,航行于北极地区的船舶在船底海水吸口、甲板管系、通风开口、压载舱透气管开口、液压动力装置以及船员房间甚至部分重要的压载舱与货舱内部都需要配备额外的加热与除冰设施,以便在船舶航行过程中维持正常运转。由这些额外的设备而导致的船舶建造与维护保养成本的增加,也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未来北极航道的经济性。
北极海域内特有的低温对船上人员与货物的安全构成了危险。船舶航行过程中船员需要经常对甲板与货舱区域进行巡视和保养以确保船舶和货物的安全,当船舶发生紧急情况需要进行抛锚或带缆作业时,船员的户外工作将是不可避免的。北极海域内特有的严寒对户外工作船员的人身安全形成了额外威胁,也给极地海域内船舶航行的安全带来了更大的风险。与此同时,严寒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船舶可载运货物的种类,那些在低温状态下容易发生损坏的货物将无法通过北极航道进行运输。从这个角度来看,未来北极航线在货物适应性方面将难以与其他航线竞争,实际运作过程中的经济效益也会受到影响。
除了严寒与暴风天气外,极地海域内特有的大范围浮冰、磁暴及极昼与极夜的天气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未来北极航道的经济性。通常北极圈内的海域浮冰密度都在三成以上,船舶在没有专业破冰船开道的前提下很难在北极海域内长时间保持全速航行,由此而损失的航速将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北极航道总航程短的优势。与此同时,目前国际海事卫星系统尚无法覆盖北极航道中的部分地区,船舶的通讯与导航将主要依靠沿岸的无线电基站进行,而北极地区所特有的磁暴对于船舶通讯导航设备的影响很大,船舶在北极海域内发生失联与迷航的可能性要高于其他海域。北极海域内特有的极昼与极夜现象对于航行安全的影响也不容忽略。极昼期间长时间的白天容易引发船员视觉疲劳,而极夜期间的长时间黑暗对于船舶航行过程中的瞭望影响将会非常明显。与目前在热带海域航行的船舶相比,未来航行于北极海域的船舶可能需要配备更多的船员以备应急,由此而增加的海员工资支出也将进一步提升未来北极航道通航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