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 12月14日,由上海海事大学主办,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承办的“SISI国际港航发展论坛(2016)——经济新常态下的港口航运创新发展”在上海开幕,与会的国内外专家、企业高管和政府官员围绕经济新常态下港口航运创新发展议题,共同谋划港航业的战略转型、模式创新、供给侧改革和新业态培植等问题,集思广益,深入探讨和交流,共商创新模式新突破,共谋港口航运新发展。
为积极推进“互联网+船舶服务”新业态研究与发展,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与方舟企业合作,成立了“船舶6S服务研究所”。为促进航运企业转型升级,创新产业服务模式,方舟企业将在虹口区成立“航运孵化器研究中心”,论坛为这两个研究所举行了揭牌仪式。
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长期致力于深度挖掘AIS大数据,从而为港航市场分析提供有力支撑,论坛当天还举行了基于AIS大数据的港航市场分析产品的发布,包括2016年中国沿海主要集装箱港口综合服务排名、2016年国内干散货海运船舶运营效率排名和基于AIS系统全球海岬型船舶动态监测分析。
经济新常态下的航运业长期处于低位运行,供求失衡、运价低迷、成本上涨、利润空间紧缩笼罩着航运业,似乎唯有创新才能摆脱目前的困境,然而创新之路在何方?对此,交通运输部前副部长、全国政协委员、国际海事组织海事大使徐祖远先生发表了题为“港口供给侧结构改革”的主旨演讲,指出我国港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经到了势在必行、别无选择之境,提出要加快港口资源整合,促进产业资源统筹协调、均衡发展,加快港口产业转型,步入“综合物流服务供应商”时代。
上海海事大学黄有方校长发表了题为“从供应链角度看航运业共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旨演讲,提出按照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以提高消费者满意度为最终目标,重点聚焦信息流、物流、资金流、人才流四个方面,不断优化供应链航运供给结构,让更多的资源配置能力回归理性,同时,提高投资决策、企业管理的科学性和市场化水平,完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贸易保护主义必然短寿,但它对航运业的影响是实实在在的。”世界海事大学副校长、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主任马硕先生发表了题为“ 来自需求侧的新挑战”的主旨演讲,提出贸易政策的变化对航运的影响是中短期和可逆转的,且主要影响先进工业化国家的班轮运输,而产业结构的变化对航运的影响却是长期和不可逆转的,对班轮运输的影响较大。
宁波舟山港集团有限公司总经济师童孟达先生发表了题为“新常态下港口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主旨演讲,从发展理念、产业链、服务链、经营角色、服务功能、合作对象、港口腹地、运输方式、经营地域等9个方面提出港口企业要改变自己,创新商业模式,换新鞋走新路。
马士基(中国)航运有限公司政策法规事务总经理石应同针对班轮运输业所面临的运力过剩的问题,提出航运企业应该采取行动控制运力、提倡有价值的运价、降低企业成本以及充分利用数字化和电子商务优势为客户开发全新的产品等措施。
针对当前全球化存在的问题,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港口与航运负责人Olaf Merk提出反全球化给航运带来的风险,并结合航运自身存在的诸如碳排放、港口拥堵等问题,提出要通过加强全球化,促使航运业重现魅力。
韩国海洋水产开发院港口物流研究本部本部长李性雨先生发表了题为“地缘背景下东北亚港口和海运物流的未来”的主旨演讲,提出在地缘背景下东北亚港口和海运物流的未来发展趋势,主要从航线布局的变化、北极航线的升级和新运河的开发三个角度综合考虑,呈现出一幅全新的未来航运路线图。
德国不来梅航运经济与物流所(ISL)海运经济和交通部主任 BurkhardLemper发表了题为“船舶大型化的经济性和带来的限制”的主旨演讲,提出通过提高集装箱码头的吞吐能力以及腹地基础设施对货物的处理能力实现大型集装箱船舶规模经济性目标。
“中国航运企业应尽快成为物流价值链的集成商”,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秘书长真虹表示,航运企业应提供与规模化定制式制造相匹配的定制化的物流供应链服务,应该在强化洲际间干线运输的同时,把更多的注意力引向洲域内(区域内)的航运需求,应将人力、资金等资源投放到物流的末端,在货源地创造一种面向“社区”的精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