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运人才
事实上,航运人才的紧缺一直以来也是制约航运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以上海为例,尽管上海航运人才队伍近年来取得了较快发展,航运人才建设方面成绩突出,但目前上海一般低端的航运劳动力较多,但中高端航运人才仍然不足,特别是与境外航运中心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比如现代航运服务业人才的比重非常低,不到5%。而航运大国伦敦的航运服务业人才比重约占航运从业人员的60%。上海与伦敦相比差距甚远,与香港、新加坡的差距也较为明显。
今年发布的《上海市航运领域紧缺人才目录》显示,目前上海市7大类35子类的航运人才紧缺,在航运管理类人才、航运研究类人才、航运业务类人才、航运技术类人才等方面都存在大量紧缺。
大连海洋大学航海与船舶工程学院副教授任玉清也一直比较关注航运人才市场的情形。
任玉清向《中国产经新闻》记者指出,就航运而言,一线的低端人才已经足够了,但是再向上说航运其他类型的,如服务类的、专门搞科研的,硕士、博士(特别是博士)培养还是少了。
任玉清介绍,航运业对一线操作人员其实要求并不高,原来对船长是要有学历要求的,现在的政策已经适当放宽了,主要要求以经验为主。像印度,高中毕业上船两年后,再经过短期培训后就可以了成为正式的职务船员了,不需要进行专门的大学教育。但是随着技术要求越来越多,二副、大副、船长包括轮机部的轮机长等高级船员,这些人员的水平要不断提高。
船舶技术的进步客观上也在要求船员素质的提高。
目前,船舶在逐渐向大型化、快速化、信息化发展,停港时间越来越短,需要快装快卸,因此船员的技术水平的标准在提高。电子海图的应用、驾驶台资源管理等在船舶驾驶员培训上已经开始普及。
“这对航运业是好事情,但是对船员队伍素质的要求会相应提高。船员要跟得上时代进步,原来的旧的观念、做法已经弱化了,保留基本的就可以了,主要是要培养先进技术水平的应用。”任玉清说。
作为大学教授,任玉清对于航运人才的培养状况也有自己的看法。他向记者表示,航运人才原来是数量不够,现在是质量不高。
在最近三五年,航运类的人才培养学校可以说是遍地开花。2000年前后到2005年,全世界高职船员短缺,即有证书的、三副以上的船员、船长等职务船员是短缺的。但是这两年中国人才已经过剩了,特别是三副,恰好前几年培养的毕业生又都陆陆续续毕业了,与此同时,在该毕业的时候又遇到行业的低谷期,因此就业前景非常不好。
从航运人才储备的长远角度来讲,任玉清建议:“下一步需要对航运学校的实力、设备等方面加强要求,在师资力量方面也要设立红线标准。”
航运环境
为了提升我国的航运环境,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这几年我国推出了国际航运中心的发展规划。
2007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复了《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发展规划》,这是国家批准的第一个航运中心规划。规划提出,大连将于2020年建设成为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
2009年4月,国务院正式发布《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提出允许上海通过探索,建立国际航运发展综合实验区的方式,研究借鉴发达国家(地区)航运支持政策,提高我国航运企业国际竞争力。
此外,还有东南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等。但事实上,几年来,几个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都并未取得大的进展。以上海为例,一份调查显示,国际人士对上海金融中心认知度为78.9%,经济中心为68.1%,航运中心则仅为36%。
不过,就在航运业最难熬的今年,也许将是改变这种状况的一个契机。
8月10日,中国交通运输部与上海市人民政府联合签署加快推进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深化合作备忘录。根据合作备忘录,交通运输部与上海市政府将重点围绕优化现代航运集疏运体系、发展现代航运服务体系、探索建立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促进邮轮产业发展四个方面,共同推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
那么,到底该如何试验呢?
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的专家们曾在2011年专门赴港考察,并形成了一份《借鉴香港国际航运中心的相关经验建立上海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的政策建议》。
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港口发展研究所副所长蔡美义告诉《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香港国际航运中心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交通部于2007年发布《关于实施中资国际航运船舶特案免税登记政策的公告》以来,截至2010年底,在上海港申请回归的船舶不到30艘,其主要原因是手续繁琐和政策本身的局限性。
因此,上海下阶段要借鉴香港航运中心的经验,优化方案,做到手续简化、操作柔性、服务优质和政策到位,在原有政策优惠的基础上,免征进口关税和增值税等,可先在中资国际航运船舶中试行,逐步扩大到所有国际航运船舶,争取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国际航运中心说白了就是船东集聚的中心和为船东服务的中心,没有船,何来服务,‘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船舶注册的数量和质量是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重要标志。”蔡美义说。
简单说,上海要做的就是要化繁为简,改革海关监管制度,促进贸易便利化。
目前,海关对进出洋山保税港区的船货在监管方式、政策的覆盖面和力度上与真正的“境内关外”的政策有很大差距,一线二线、区内管理无大的差别,对一线货物仍试行备案管理,且监管较为严格,对区内货物试行单证和货物监管同步。
蔡美义指出,这方面应该借鉴香港经验,改革通关制度,落实一线放开,区内自由的政策,中转货物无需报关,除疫区和国际规定的四类货物外一般不查验,即使查验也不收取费用,所需费用列入国家财政预算等措施,为实现贸易便利化创造宽松的制度环境。
此外,还应创造宽松的航运金融环境、大力开展沿海沿江货物到洋山港区“水水中转”、创新税赋、减少税种,实行有区别的纳税政策等。
作者:李会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