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建设”助“两个中心”金帆起航
www.jctrans.com 2009-10-25 9:03:00 上海航运交易所
航运中心如何建设?金融中心如何建设?面对上海“两个中心”建设带来的巨大机遇和挑战,有专家指出,现代物流企业应抓住当前时机,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国情,深入而具体地思考上海“两个中心”——“协同建设”的战略课题。 上海“两个中心”蓄势待发 航运与金融之间,具有与生俱来的密切关系,两者互为依存,互相支撑。从世界范围看,金融中心都由贸易中心演变而来,而贸易中心大多数都集中在港口城市。一方面,贸易、金融的繁荣,推动航运迅速发展,哪里有贸易和金融,哪里就有航运的一派生机;另一方面,航运业不断发展,又催生金融领域新的商业需求,衍生出诸如航运结算、船舶或货物保险、行业租赁、融资以及仓单质押等金融服务。当今国际上最重要的航运中心,无一不是国际金融中心,伦敦、纽约、东京、新加坡、香港等大都市均是如此。 上海在“两个中心”建设中,功能区域的布局初步形成双中心协同效应的基础。浦西外滩、浦东陆家嘴的金融中心区和北外滩航运商务中心区、以及外高桥保税区和洋山港保税区的南北两翼港区已成联动发展态势,国际金融与国际航运多点交集,彼此支持,显现良性互动局面。最明显的例证是随着上海港跃居世界港口前列,近年来各类国际金融机构进入上海数量同步增加,相关的海外投资金额也逐年增长。在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同时,上海建设“两个中心”的基础条件依然在发挥强有力的作用,相对于伦敦、纽约等双中心城市的后发优势依然吸引世界的高度关注,中国经济以其活力及广阔市场在全球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也给上海走向世界性的“两个中心”提供可靠保障,所以,我们必须形成双中心同步、协调推进的大视野。作为在上海的物流行业央企分支,我们在考虑自己的发展战略时,也理应有双中心协调建设发展的认识和工作计划。 金融和航运有机融合 据统计,全球每年与航运相关的金融交易规模高达几千亿美元,其中船舶贷款规模约3000亿美元,船舶租赁交易规模约700亿美元,航运股权和债券融资规模约150亿美元,而上海在全球航运金融市场的份额不足1%。 最近,国内有关的咨询研究机构按照国际惯例研究提出首份全球金融、航运双中心竞争力指数报告,纽约、伦敦、上海分别以624.4分、553.9分、513.1分获得这次评估的前三名。报告显示,在部分指标上,上海接近甚至超过伦敦及其他国际领先双中心,如在银行、证券、期货、行业发展及港口吞吐量、空港货运量等均居世界前列,但总体上看,上海的优势在于成长潜力,而在综合实力上与纽约、伦敦之间的差距十分明显。上海的金融保险证券能级在国际上所占比重较低,市场体系还存在空缺;而在航运服务领域,包括船务经纪、船舶入级与登记、船舶融资和租赁、海上保险、船舶交易、海事仲裁方面均远远落后。 如何使成长潜力持续、提升,转化为综合实力?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将上海的“两个中心”建设统筹协调,在整体上做综合考虑,避免两极单线推进。具体地说,就是发展金融业要关切航运业的需求,而发展航运业又要注重引入金融业的创新服务与工具,两者互为动力和引力,实现双中心并行建设。 这种新思维可以帮助解决上海 “两个中心”建设中许多重要而又现实的问题。纽约、伦敦在长期的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由贸易—航运—金融—高度融合的国际性双中心乃至多中心,真正强大的综合实力与不可替代的竞争优势,是在高度融合的双中心时代体现出来。我们完全能够学习他人长期积累的有用经验,跨越某些阶段,突破特定领域,将发达国家高度融合的双中心发展模式借鉴于己,结合我国国情协同建设“两个中心”,缩短实现国家战略目标的周期。 大力发展航运物流金融 作为现代物流企业,更侧重从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的角度来看问题。从当今国际航运中心来看,它自身必须包括与之相关联的各类金融业务与金融服务。伦敦前金融城市长白乐威爵士认为,能否成为一个国际航运中心,关键并不在于港口的吞吐量,而在相配套的金融服务,也就是我们现在意识到、并开始重视的 “航运金融业”。 上海的航运金融业也应大力建设。航运从广义上说以水上运输为主,同时还包括航空运输和陆上运输,上海在这些方面都有战略布局。以水上运输而论,首先,船舶融资担当航运金融中的“重头戏”,航运企业购置船舶需要大笔资金投入,融资需求离不开金融机构的支持,航运金融就扮演联姻航运与金融的角色,国际航运越是蓬勃兴旺,国际性的航运金融就越活跃发达。而目前我国在船舶贷款、船舶租赁、融资租赁等方面,与国际通行业务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整体融资规模与我国日益崛起的航运大国、造船大国地位极不相称,上海在这方面可谓是典型,所以成长空间巨大。 其次,航运业在基础设施建设、航运管理与交易等方面也需大量资金投入,金融业对此起着十分重要的支撑作用。迄今上海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均由政府主导资金投入,还缺乏市场性质的投融资机制,因此航运金融业务有大可拓展的现实领域。 第三,“物流金融” 作为一种新型的融资模式已为金融业和物流业所共同关注,它发生于“航运金融业”,但不仅延伸,并全面渗透到与航运联系的各个业务环节,在将物流服务与金融服务有机结合的同时,还使物流与资金流有效地合二为一。在整个供应链中,银行委托第三方物流企业向供应链中的企业提供一种集金融和物流为一身的创新型服务模式,也就是说,物流企业在原有业务基础上还为客户提供直接或间接的金融服务。这种双重性质的服务推广开来、深化下去,从企业的微观层面看,既可推动银行业务拓展,也能促进包括物流企业在内各经济实体发展,而要从宏观经济的层面看,无疑为航运与金融双中心协同建设开辟广阔道路。上海在发展“物流金融”上,可以积极采用以下形式。 仓单质押贷款。制造或外贸企业把商品存储在物流企业仓库,通过物流企业向银行开具仓单,并代为监管,银行就依据仓单向企业提供一定额度的贷款。 统一授权。银行把贷款额度直接授权给物流企业,再由物流企业根据客户需求进行质押贷款和最终结算。这种精简化的贷款流程,有利于企业更便捷融资,也有利于提高银行对质押贷款全过程的监控能力,在灵活高效的融资中,降低贷款风险。 物流银行。物流银行运作模式本质上属于动产质押,但它不同于仓单质押的创新点是,仓单质押贷款的必备前提是借款人提供的质押物已经存在,借款人把质押物提交给监管者,银行根据质押物的价值和其他相关因素向企业提供一定比例的贷款额,这是先质押后融资的模式。而在物流银行运作中,对于符合条件的制造或外贸企业,不但可以先质押后融资,也可以先融资后质押,即企业可先从银行取得借款以购买产品,存入物流企业仓库后再进行质押。 航运金融的本质是通过金融服务支持和促进航运的发展,航运金融已是当今航运业发展的必要条件,更是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自身要求和不可或缺的内涵。当然,一个现代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过程反过来又刺激金融业的创新冲动、开拓金融业的发展空间。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需要金融业的全力支持和全面服务,而且,金融服务还应不停留于、局限于上述的那些内容和形式,应不断创新其服务模式和服务工具。这其实也是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过程中不能忽视的课题。 航运物流金融建设的思路 通过以上分析上海“两个中心”建设的一些基本问题,包括认识上的和实践中的问题,下面就物流企业如何落实上海“两个中心”建设的国家战略,提出具体的思路和应对措施。 第一,将双中心协同建设的认识与实践思路融进公司发展战略,在不断开拓适应市场变化与需求的物流服务新领域、新形式、新手段,不断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打造现代化综合物流企业的过程中,迅速将“航运金融”、“物流金融”的理念和操作模式提上公司经营的议事日程,从试点开始逐步深化、推进,将公司整体物流业务和相关金融业务的有机结合提到较先进的水平,使相关金融业务的快速成长成为公司主营业务持续发展的新动力。 第二,公司总部构建负责运营物流金融的专门平台,不仅发挥公司层面的投融资功能,协同公司财务管理部门优化资金流转、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推动全公司范围的业务创新迈上新台阶,促进公司在物流价值链的多向延伸过程中完成向现代化综合物流企业的根本转型;再者要形成服务客户的专业化能力,为客户设计物流金融产品,提供与物流业务相配套的金融服务。 第三,通过国内外各种途径开展专门领域合作,引进航运金融、物流金融的专门人才,在较短时间内找准方向、选准切入点,在国际化起点上,利用高层次专业人才打开航运、物流与金融联动发展的新局面,推动航运、物流从原来注重货物位移到重点发展现代服务的能级提升。比如,国际上纽约、伦敦、鹿特丹、新加坡都已有许多先进经验和成功做法,可利用业已形成的业务合作关系、合资经营关系、客户服务关系,与这些世界级双中心的企业、机构开展围绕航运、物流的金融服务领域的合作,学习借鉴,少走弯路,加快建设步伐。加强与高校的合作,通过产学研结合的途径,获取信息、咨询、决策支持、专业知识等智力服务,帮助公司业务创新、能级提升,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力资源优化和输送。 第四,上海“两个中心”同时建设,“两个中心”要在十年左右时间基本建成,完成以上国家战略实际上就是一个创新过程。因为世界上已有的国际先进双中心城市是经历长期的市场经济过程形成的,而且“两个中心”地位的确立并非同步,而有先后,所以上海建设“两个中心”的历史背景、经济条件、目标任务和前者不尽相同,走的路有自己特色。因此我们既要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的国际先进双中心建设经验,又不应全盘照搬,全部模仿,结合实际吸收,有所选择借用,坚持探索创新,才是上海“两个中心”建设的可行策略。执行国家战略的物流企业应积极进行吸收、消化、探索、创新的工作,尤其要把探索、创新当成一种企业责任。 目前,我们在开拓化工、会展、工程、冷链、应急等各类新型物流的同时,另一项重要的任务是加大开展航运金融、物流金融的力度,特别将金融业务与上述新生的物流业态成长结合起来,在特殊设施的建设融资、特种工具租赁、运输保险、特种品保险、仓单质押、直接融资等方面,研究市场需求趋势,发现业务结合点,摸索使用规则,使我们本不熟悉和本不擅长的金融产品、金融活动进入上述这些新兴物流业态,促进它们迅速做大做强。在这个探索和创新过程中,应和各类金融部门、中介机构、以及客户一起投入,共同努力,开发航运金融、物流金融的业务增长点,形成稳定有序的规模市场,保证各方互利共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