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正在进行一轮重大的结构调整。
这样的一个重要结论被繁荣和挑战交织的各种表象掩盖着。2005年前4个月进出口显著放缓背后正是这一轮重大结构调整的结果。
据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瑞士一波,下同)的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前4个月中国进口总值分别为442.6、399.2、551.4、575.6亿美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率为23.9%、-5%、18.6%、16.2%。除1月份外,增长率显著小于去年同期的增长率。按照标准国际贸易分类(SITC),工业制成品增长明显在放缓,机械及运输设备所占比重较大为43%,速度减慢为9.7%,对整体进口减慢作用较大。
如果从进口主要商品来看,我们可以发现进口减缓的不同表现:
进口总额同比负增长的产品主要有:大豆、食用植物油,价格下降、数量下降;手持或车载无线电话,价格下降多、数量涨得少;汽车和汽车底盘、纸及纸板、未锻造的铝及铝材则表现为价格涨、数量下降多。
进口总额同比增长慢的主要有(小于一季度累计12.2%):天然橡胶,价格下降、数量上升;钢材、未锻造的铜及铜材,价格涨、数量下降;纸浆,价格上涨、数量上升。
进口总额同比增长快的商品则主要为(大于一季度累计12.2%):原油、成品油、初级形状的塑料等价格涨但数量下降少;铁矿砂及其精矿、氧化铝的价格在上涨、数量在上升;微型计算机还是表现为价格跌、数量涨。
为了弄清楚这个变化的原因,《全球财经观察》的记者们做了大量调查。尽管在目前二季度数据尚未统计出来的情况下,我们的研究结果的说服力仍需接受检验,但在现有的数据基础上,我们在对钢铁、铁矿石、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水电、交通运输、石油和家电行业的进出口情况进行调查之后,得以发现:
首先,尽管钢之家信息科技公司的数据显示,1月乣5月进口铁矿石增幅为34%,而去年同期的增幅为40%,但是,各国减少钢产量所余出的铁矿石将瞄准中国,铁矿石生产商们全部寄希望于中国消化其新增产能。同时,由于国内贸易矿价格高挂,国内矿山生产积极性高涨,1月乣4月,国内产量达1.038亿吨,同比增长22.9%,也有人认为这还是个没有充分估计的数字,真实的增幅可能接近30%。由此似乎可以看出,当巨大的产量释放出来,却遇到回落的市场,其供过于求的前景似乎不可避免。
其次,国内的基础设施投资,比如房地产、水电站、交通运输等,主要是由内资主导或政府主导,与进口关联度不大,因此,对进口需求的拉动效果不明显。
再次,房地产行业内部洗牌,也引起国内房产投资下降。但已有一定影响、发展比较稳定的开发商,今年的投资计划并没有受到影响,只不过投资地域有所变动。同时,部分地方政府官员在利益的驱动下,竟暧昧地鼓励继续投资,跟上级汇报的(房产投资)统计数据却是减少,所以我们似乎可以怀疑,关于房产投资下降的统计数据,未必真实。
还有,关注固定资产投资,不要忘了外资的力量。中国外贸的半壁江山都是由外资企业在撑着。2004年,中国外资企业的出口额已经占到全国出口总额的57%,其中,进口额占到全国进口总额的58%;外资企业的对外依存度达到了45.5%。就是说,外商投资减少了,也意味着进口将减少。
最后,就交通运输业而言,主要以内资为主导,只有少部分民资、外资,跟进出口的关联度很小。就前4个月电视、收音机及无线电讯设备的零部件进口都负增长而言,中国本土的相关产品配套公司的起步,让越来越多零部件可以做到本地采购,替代掉那些需要进口的产品。除了进口替代,国家政策和来自终端消费市场上供求关系的变化,也让中国生产厂商们减少了对进口的需求。
整会导致中国经济硬着陆吗?或者,这是中国经济新一轮增长的调整间歇期?显然,下结论还为时尚早,但是关注这一重大趋向,却是解开中国经济下一步走向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