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起,江苏6万余家进出口企业翘首以待的区域通关一体化全面实现。与2005年11月启动的长三角区域通关一体化试点不同,此次通关一体化惠及整个江苏的进出口企业。
2年前已起步试点
对长三角而言,区域通关一体化已不是新鲜话题。早在2004年,上海、南京、杭州、宁波4个直属海关就在酝酿打破“各自为政”的格局。区域通关的相关工作在邻近城市之间开始试点,比如,上海和无锡之间就开展了两地通关信息共享工作。
2005年11月,以降低物流成本,发挥上海大口岸、大外贸的功能和洋山保税港的优势,扩大上海口岸对周边地区的服务和辐射能力为目的,长三角区域通关一体化试点工作正式展开。长三角4个海关关区内的24家企业成为首批参与试点的幸运儿,不再需要“两次报关、两次验放”,享受“属地报关、口岸验放”的高速度。
仅一年时间,2006年底,长三角区域通关一体化试点企业数量扩展至近200家。随后,这项改革开始向长江中、上游包括武汉、重庆和长沙在内的10个城市推进。
这项改革为长三角企业带来了巨大利益。
有人为浙江的外贸企业算过一笔账,加入通关一体化试点后,企业出口一个标箱,物流储运、转关等可节省成本300元左右。如果按杭州市每年有50万个货柜标箱计算,仅这一项每年就能节省成本1.5亿元。
根据苏州海关的统计数据,首批实施“属地报关、口岸验放”的5家试点企业,通关效率提高了50%,物流成本降低了50%,企业和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大大加强。苏州某电脑公司在获得海关快速转关等支持后,进出口规模迅速从每年几百万美元扩大至近百亿美元,成为业界神话。
由点及面障碍多
然而,这样的神话只局限于试点企业。试点企业必须是被海关评为“便捷通关企业”、“红名单企业”、“AA类企业”和“A类企业”的高资信企业,而且往往是被当地政府看成未来具有极高成长价值的少数拔尖企业。
但是,在长三角,中小型企业是对外贸易生力军。这些企业受生产和进出口规模等因素的限制,往往忽视了申请成为A类企业的机会。事实上,即使具有A类企业资质,也很难被选中试点。
宁波贸易公司进口业务部门一位经理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试点工作好执行,面上推广难度比较大。因为我国各个地区海关的政绩考量指标都是以纳税额度为准。
该经理分析说,如果海关的考量指标不是纳税额度,这样的改革推行起来会非常容易,因为大通关政策对企业显然大有好处。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改革后,由于纳税和验货海关不是同一海关,没有从中获得经济利益的验货海关就可能消极应对。目前纳入试点的多是长年与海关保持良好关系的少数几个大型国有企业,区域通关一体化试点才得以顺利推行。但是,一旦试点范围逐渐扩大到中小企业,乃至长三角所有外贸企业,这其中的问题就可能暴露出来。
期待长三角全覆盖
业内人士认为,一方面,区域通关一体化短时间很难向小企业覆盖;另一方面,大量中小企业更迫切希望通过新的通关政策获得实际的实惠。这就给区域通关什么时候能突破试点阶段留出了悬念。
区域通关在江苏境内全面展开有望破解这一悬念。南京海关指出,区域通关在江苏全境展开,将以惠及省内6万余家企业为目标,进一步推动江苏全境内物流无障碍流动、无缝隙对接,推动区域内市场资源的自由流动和有效配置,以最大限度地加快进出口货物在区域内的流动,保证物流通关速度,降低企业成本,为江苏省外向型经济发展再添软环境新平台。
有了江苏由点及面的推广示范,有理由相信,长三角整个大区的通关一体化工作很快就将进入新的阶段,由“小面”到“大面”只是时间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