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天津港为加快发展北方国际航运中心,未来将集中力量东扩,建设总面积达33平方公里的东疆港区。该港区将形成大型集装箱码头区、物流加工区、港口配套服务区等“三大区域”、具备物流化、工业化和港城一体化特征和科技研发功能。而这三十几平方公里的港区都是由清淤航道的泥沙填海造陆形成的。
天津港是中国北方最大的人工港,进入90年代,随著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对外贸易的不断扩大,要求天津港必须向深水航道、深水泊位发展,必须能接卸几万至十几万吨级的货轮。和天然良港相比,天津港每年清淤是一项不小的开支,这也加大了天津港的生产成本。然而,这些挖出来的泥沙经过处理,变成可利用的土地,变废为宝,又为天津港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条件。同时,利用疏浚土方吹填造陆,减少了港区内无用水域,从而减少了携带泥沙进入港区的水流,减少泥沙淤积,形成良性循环。
事实上,经过50多年的努力,采用先进的防淤清淤的措施,天津港已由建国初期严重的淤积港,变成当今的“轻淤港”,每吞吐一吨货物分担的挖泥量由上世纪50年代平均2.5立方米,降至目前的0.08立方米以下。淤积早已不是影响港口发展的重要因素了。
增20多平方公里土地
据了解,50年多来,天津港吹填的4亿多立方米泥沙,经过处理,变成2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为天津港发展拓展出了巨大空间。今天的天津港南疆港区、南疆散货物流中心及北疆港区很大一部分,都是吹填而成的。天津港1952年重新开港时,只有4个8000吨级的泊位,当年吞吐量只有76万吨。经过50年的发展建设,目前,天津港已有140多个生产泊位。其中50多个万吨级泊位,天津港港区新增加的泊位、堆场、道路、房屋等等,都是建在这新增加的2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据有关资料显示,从1952年至2002年的50年间,天津港清淤挖泥量达4亿立方米。如果将这些泥沙垒成高一米,宽一米的泥沙墙,会长达40万公里,可绕地球赤道10圈。正是这种“挖泥不止”的精神,使天津港不但没被泥沙淤死,还由50年前的沿海人工小港,变成目前北方第一个两亿吨大港,吞吐量跻身世界十强行列。至2010年,天津港吞吐量将达到3亿吨,集装箱达到1000万标箱。今年6月份,天津港十五万吨级航道二期工程竣工使用,15万吨级船舶和世界上最先进的集装箱船舶可自由进出港,20万吨级船舶可乘潮进出港。2007年还将建成25万吨级航道,使天津港成为世界一流的深水大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