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驻京记者 郑 浩
继铁矿石价格的上涨后,进口铁矿石海运价格的暴涨,让胃口巨大又缺失定价话语权的中国钢铁企业如鲠在喉。在由外资船公司主导的中国进口铁矿石运输中,中国航运、钢铁企业如何面对今年“涨”出的百亿海运费外流?谁来保障未来战略物资的运输安全?
随着2008年国际铁矿石价格谈判的临近,各方加紧暗战,围绕进口铁矿石采购成本展开博弈。事实上,随着今年进口铁矿石海运费的暴涨,作为“上帝”的中国钢铁巨头,在继缺乏铁矿石定价话语权之后,不得不再次直面铁矿石海运话语权缺失的尴尬和刺痛。
2007年铁矿石谈判闪电落幕,以涨价9%的协议顺利告终,应该说这一结果令人较为满意。因为这一价格是以美元计价的,考虑到人民币对美元不断升值和国内通胀因素,对于中国钢铁企业而言,几乎是“零上涨”。
高兴之余,中国钢铁巨头却发现失算于进口铁矿石海运费,而这也是决定进口铁矿石成本的关键。在由外资船公司把持的中国铁矿石进口运输中,铁矿石海运费今年“疯狂的涨价”,令中国钢铁企业“心惊肉跳”。
海运费暴涨
外资船公司赚得盆满钵溢
中国钢铁协会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进口铁矿石18 790.71万吨,综合平均到岸价每吨74.64美元,比去年同期每吨上涨13.23美元,仅此一项全行业增加生产成本188.94亿元。而在增加的成本之中,绝大部分是海运费用。
在今年达成铁矿石进口价格协议以来,国际海运价格尽管涨跌互现,但整体呈现疯涨态势,到6月底,海运费在一年时间内已暴涨了一倍多。市场资料显示,从巴西运往中国的铁矿石价格每吨约为20美元,但是海运费的价格却超过了每吨50美元,海运费占到进口铁矿石到岸价的70%以上比重。5月份,巴西图巴朗港至中国北仑、宝山港平均铁矿石海运费每吨曾超过55美元,比2005年5月巴西至中国航线每吨17美元的运价高了38美元。
海运费的暴涨,货主企业叫苦不迭,谁又成为赢家呢?
根据2003-2005年中国进口铁矿石运输的统计显示,虽然经中国船公司运输的约占25%,但其中一半是利润率较低的二手合同,换言之,中资船公司仅有10%的份额。
目前,我国铁矿石进口运输99%依靠海运,海运中又主要靠外资船公司来完成,其中又以日本等国船公司为主。不难看出,在此轮铁矿石海运费大涨中,中资船公司仅能分得一小杯羹,国外航运企业才是最大赢家。
日本《读卖新闻》近期报道佐证了这一点。受惠于中国钢铁业对铁矿石的大量需求,日本海运公司运输业务量剧增,运费收入也达到了去年同期的2~3倍。日本的三大船公司(日本邮船、川崎汽船、商船三井)已上调了至明年3月份的2007年度业绩预测方案,销售额与盈利预计将创历史新高。日本邮船将销售额由5月份预测的1 700亿日元上调到2.41万亿日元,盈利由250亿日元上调到1 550亿日元。商船三井也将销售额由4月份预测的1 300亿日元上调到8 300亿日元,盈利由300亿日元上调到2 300亿日元。川崎汽船的销售额和盈利分别由原来的300亿日元、80亿日元调高至 1.23万亿日元、1 030亿日元。
数倍的利润增幅,主要来源于中国钢铁业的贡献。
运费之痛
钢铁企业忙自救
中国从2003年就成为了全球最大的铁矿石进口国,到2006年我国铁矿石进口量达到3.26亿吨,同比增长18.6%,占全球矿石贸易量的 50%左右,占世界铁矿石海运增量的90%以上,预计2007年铁矿石需求增量将达到4 000万吨。持续升温的铁矿石进口需求、进口铁矿石依存度越来越高,以及压港影响,无疑是铁矿石海运费高企的根本原因。但是,海上经济命脉受制于人、中国钢企缺乏讨价还价能力,也难辞其咎。话语权的缺失,让中国钢铁行业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
痛定思痛,钢铁企业已开始采取应对措施。
国内钢铁厂在国内外开矿的步伐明显加快。5月底,武钢、宝钢、鞍钢、首钢联手成立合资公司,拟联合海外开矿;近期,重钢在重庆巴南区新建的铁矿山正式动工,两年内建成投产后,预计年产原矿40万吨。重钢目前还在南川、巫山等地寻觅矿石资源;鞍钢收购澳大利亚金达必公司12.94%的股份,拟就澳大利亚卡拉拉铁矿项目展开合作,预计项目投产后,将具备年产1 000万吨以上铁矿石的能力。国内钢铁企业的举动,无疑是要从源头缓解铁矿石供需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