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交通部规划研究院副院长蒋千
进入21世纪的5年,经济全球化趋势更加明显,中国加快了工业化的进程,由此带动了沿海港口的高速发展。大规模的港口建设面临资源和环境的双重压力。资源整合、发挥港口群的整体优势是适应经济快速发展,提高地区港口整体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经济日报记者邵红:请您谈谈近年来我国沿海港口的发展态势.
蒋千:“十五”期间我国沿海港口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港口吞吐量的快速增长,货物吞吐量和外贸吞吐量年均递增20%左右,2005年分别达到34亿吨和13亿吨(含长江南京下游港口,下同)。集装箱、煤炭、外贸进口原油、外贸进口铁矿石是新时期港口吞吐量增长的亮点,其中集装箱吞吐量年均递增28%,2005年达到7200万标准箱;北方沿海港口煤炭一次装船量由2000年的1.9亿吨增长到2005年的3.6亿吨;外贸进口原油接卸量由2000年的0.7亿吨增长到2005年的1.2亿吨;外贸进口铁矿石接卸量由2000年的6981万吨增长到2005年的2.8亿吨。到2005年底,沿海港口共有千吨级以上各类生产性泊位约2770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约1110个,通过能力约25.2亿吨。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二期工程已经建成,上海、苏州及江苏沿江港口航道条件大大改善,营口、秦皇岛、天津、青岛、连云港、厦门、广州、湛江、防城港等主要港口进港航道通航水深进一步提高。但与旺盛的运输需求相比,沿海港口仍存在通过能力不能适应货物吞吐量的快速增长;主要港口码头结构和航道不能适应船舶大型化、专业化的发展要求;沿海港口岸线资源不足,岸线利用率不高;港口发展受到城市发展环境的制约等问题。
经济日报记者邵红:在旺盛的运输市场需求下,“十一五”期间,我国沿海港口的发展趋势怎样?
蒋千:2004年我国人均GDP已超过1000美元,数据表明,人均GDP为1000~4000美元时进入工业化进程加快发展的时期,产业结构将有较大调整,对能源、原材料和工业品等的运输需求巨大,要求沿海港口继续扩大规模、提高效率、完善功能,以满足国民经济和对外贸易发展的需要。
沿海地区将利用港口优势形成外向型经济的产业密集带,利用海运优势降低运输成本,提高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这些不仅要求沿海港口要满足吞吐量快速增长的需要,同时要适应国际海上运输专业化、大型化的发展要求,进一步加快规模化、集约化港区和大型专业化码头的建设。
沿海港口是综合运输大通道的节点,也是国内、国际交往的重要枢纽,主要港口的发展建设将促进综合运输体系的形成。依托港口的现代物流业将成为降低物流成本,提高我国产品在全球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