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全年贸易统计数据发布了。不出人们意料,2006年中国对外贸易继续了2002年以来年度增幅曾低于20%的高速增长态势,全年进出口贸易总额达17606.9亿美元,同比增长23.8%;其中出口9690.8亿美元,增长27.2%;进口7916.1亿美元,增长20%。相应的是外贸顺差打破了去年创造的年度纪录,达1774.7亿美元,增幅高达74%。
任何一国都不可能无休止地积累贸易顺差和储备资产而不引起整个国际贸易体系失衡,2005年以来中国巨大的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增量已经被视为全球经济失衡的重要表现而在国内外引起广泛的关注,由此带来的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国内流动性过剩、资产市场泡沫显著增长、储备资产和外商直接投资资产收益差、人民银行货币错配风险等问题也日益突出。由于这一格局在中长期内蕴藏着不小的风险,如何对此加以调控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课题。《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为此已经明确提出“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的目标,我国政府也已经从减少出口激励政策、扩大进口、激励对外投资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相信在中长期内,随着我国收入分配格局得到改善、社会保障和义务教育体系得到逐步重建和完善,我国贸易失衡问题会逐步走向缓解。
双顺差格局还将维持
然而,贸易失衡在中长期内得到缓解不等于能够在短期内也能明显减少。2006年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扩大的局面是对外贸易以加工贸易为主、人民币升值的反向J曲线效应、国际生产持续向中国转移、人民币升值预期下的变相资本内流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且,降低和取消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的出口退税制度改革虽然在中长期内有助于减少贸易顺差,但在短期内却因为激励企业赶在出口退税新规生效之前抢关出口而扩大了贸易顺差。2006年10月、11月、12月中国贸易顺差之所以连续创造200多亿美元的纪录,原因就在于此。
展望未来,尽管2006年世界经济在不失繁荣的底色之中露出了几分寒意,这一轮世界经济景气期已经走过顶峰,但预计2007年美国还不太可能出现深度萧条,2007年世界贸易谈判虽然会因为多哈回合中止等因素而放慢增速,但增幅仍然可以在7%以上。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即使经济降温,吸纳进口商品和服务的能力降低,但对低档次廉价商品的需求增长也会较快,我国对其低档廉价商品出口反而可望增长。2000年下半年起,美国经济逐步滑入萧条,但我国对美出口则逐年增长,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因此,在可预见的未来,我国国际收支的双顺差基本格局还将维持。
改善国际资产管理作为工作重心
在中国国际收支调整过程中,我们面临多元目标之间的冲突,因此必须在期望达到的、往往不无相互冲突的多元目标中进行全面的权衡。在经济增长、充分就业、价格稳定、对外经济平衡、不断提升国内产业结构等主要目标中,我们可以认为,抑制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增长(即对外经济平衡)与价格稳定目标是统一的,但抑制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增长的努力与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和提升产业结构目标之间存在一定冲突。这是因为净出口和外资在2005年事实上充当了拉动中国经济增长主力军的作用。尽管在中长期内我们需要用内需取代外需作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但这一点在短期内很难实现,因为大幅度加大投资力度将进一步加剧我国本已相当严峻的产能过剩局面,消费增长则取决于改善收入分配格局、恢复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成绩,而这两点均非一日之功。因此,如果我们抑制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增长的力度过大,就可能将面临经济增长失速的风险,这种风险可能是我们所难以承受的。
出于避免经济增长失速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等目的,尽管外经贸部门需要努力遏制双顺差和对外资产增长失控,但至少就近期而言,我们在追求国际收支平衡时不宜单纯遏制出口和贸易顺差增长,不能指望明年、甚至近两年贸易顺差和国际资产积累从增长转为减少,而应当立足于我国国际资产持续增长已成必然的前提,将工作重心定位于改善国际资产管理,优化国际资产结构。
况且,一个巴掌拍不响,无论是中国的贸易顺差,还是美国的贸易逆差,都是两国宏观经济结构问题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仅仅依靠中国单方面调整不可能起到效果,美国、欧盟等主要贸易伙伴也需要承担相应的调整责任。可喜的是,美欧一些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并且愿意公开承认这一点,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去年12月15日在中国社科院演讲时承认,“关于全球失衡,我已经探讨了既能降低中国的不平衡又能鼓励消费的解决方式。美国在这方面也必须做出努力,特别是提高国民储蓄率以及避免保护主义”,这是一种值得称许的进步,我们希望这种理性的态度能在美欧社会各界更加普遍。
梅新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