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1 选择绿色运输策略
⑴改变运输方式,尽量实施联合一贯制运输
物流业对环境影响最大的是运输工具,特别是公路运输造成的废气排放、噪音和交通阻塞等,改变运输方式,由公路运输转向铁路运输或海上运输,以及实行联合一贯制运输,可削减总行车量。联合一贯制运输是以杂货为对象,以单元装载系统为媒介,有效地巧妙组合各种运输工具,从发货方到收货方始终保持单元货物状态而进行的系统化运输方式。联合一贯制运输是物流现代化的主要形式之一,有效降低物流运输环节对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
⑵开展共同配送,减少污染
共同配送是以城市一定区域内的配送需求为对象,人为地进行有目的、集约化地进行配送。它是由同一行业或同一区域的中小企业协同进行配送。统一集货、统一送货可以明显地减少货流,有效地消除交错运输缓解交通拥挤状况,可以提高市内货物运输效率,减少空载率,有利于提高配送服务水平,使企业库存水平大大降低,降低物流成本。
⑶要树立企业绿色形象
通过有效利用车辆,降低车辆运行、提高配送效率,如合理规划网点配送中心、优化配送路线、提倡共同配送、提高往返载货率等;使用“绿色”运输工具,降低废气排放量等。周密策划运力,合理选择运输工具和运输路线,克服迂回运输和重复运输,多快好省完成装卸运输。开辟公路、铁路、航空及水上常年性食品运输通道,并按照经济合理的原则将其联结起来,发挥各类运输工具的优势,消除不必要、不合理的关卡和收费,在全国范围内构建高效率、无污染、低成本的绿色运输网络和联运系统。
3.2.2 提倡绿色包装
⑴选用绿色包装材料
传统包装设计对包装材料及包装物的生产、使用和报废给环境带来的影响,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由此造成了对环境的严重污染。基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包装设计,在选用包装材料时必须将其环保性能作为一个重要方面来研究。
纸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绿色包装材料。纸的绿色特性较好,原料来源广泛,在自然环境中容易腐化,既可以回收再生纸张,又可用作植物肥料,是应用最早的绿色包装材料。
生物降解塑料被认为是最具有发民前景的绿色包装材料。可降解塑料是废弃后在自然环境中能够自行降解消失、不污染环境的新型塑料。
⑵选用易回收再生的材料
如果包装废弃物易于回收、再生,不仅可以减轻其对环境的污染,而且还利于材料的循环再使用,节约资源和能源,减少废弃垃圾处理费用,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⑶尽量选用不加涂、镀层的材料
现代包装设计中,为了使包装更加美观、耐蚀,大量使用附带镀层的材料。这不仅给产品报废后的材料回收、再利用带来了困难,而且大部分涂料本身就具有毒性,特别是涂、镀工艺过程也给环境带来了极大的污染。如涂料挥发毒性溶剂气味,电镀时产生含铬等重金属的废液、废渣污染等。因此,应尽量选用不加涂、镀层的包装材料。
⑷简化包装,做到适度包装
过度的包装形成了一种浪费也造成不必要的污染。现在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倡导适度包装并制定出许多相应的法规。例如:英国就对商品包装复杂豪华程度按照一定比例予以限制。超出要求则重罚、加税,迫使商家简化包装,减少环境污染。然而,我国在销售包装中还大量在滥用包装材料,设计过分包装甚至欺骗包装,这是违背世界环保潮流的,应当采取措施,给予经济制裁。简化包装的新潮流,可大大减少包装废弃物,保护生态环境,我们应予大力提倡。
3.2.3 开展绿色流通加工
一方面变消费者分散加工为专业集中加工,以规模作业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减少环境污染,如餐饮服务业对食品的集中加工、配送中心对生鲜蔬菜的附加工等;另一方面是集中处理消费品加工中产生的边角废料,以减少消费者分散加工所造成的废弃物污染由分散加工转向专业集中加工,以规模作业方式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集中处理流通加工中产生的边角废料,减少废弃物污染。物流中的加工虽然简单,但亦应遵循绿色原则,少耗费,高环保,尤其要防止加工中的货损和二次污染。
3.2.4 绿色的储存和装运
在整个物流过程中采用先进的保质保鲜技术保障存货的数量和质量,在无货损的同时消除污染。
3.2.5 加强物流各环节的技术创新、技术引进和技术改造,提高物流的营运能力和技术水平,最大限度地降低物流的能耗和货损,增强环保能力,防止“二次污染”。需指出的是,物流运作的绿色化,离不开经济运行各环节的配合和协调。没有绿色环保的生产和消费,绿色物流就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3.3 解放思想,提高认识,树立现代绿色物流的全新运作观念
加强绿色物流教育,树立现代绿色物流的全新观念。绿色物流刚刚兴起,人们对它的认识还非常有限。政府、企业、消费者基本上还处于仅有物流的思想而没有绿色概念的阶段,甚至存在着“环保不经济,绿色等于花费”、“对环境的污染主要是生产企业的事,与流通企业关系不大”等思想。当前也有观点认为,物流只要能适应生产和消费的要求,为其提供相适应的服务便尽职尽责。其实这只是物流运行的最基本要求,仅仅如此是不能满足当代社会可持续发展需要的。当代物流不仅要树立服务观念,更应自始至终贯彻绿色理念。因为物流的良好服务,离不开高效节能和安全优质。没有绿色物流的建立和发展,生产和消费就难以有效衔接,“绿色革命”和“绿色经济”就是一句空话。因此,在发展现代物流的同时,要加强绿色物流教育,在全社会树立绿色物流理念,把绿色物流作为全方位“绿色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确认和面向绿色物流的未来。
3.4 加强对物流绿色化的研究和人才培养
我国物流的滞后,尤其与绿色相悖,除了认识有限,科技水平落后,也和相关人才的缺乏有关。绿色物流作为新生事物,对营运筹划人员和各专业人员要求面广和层次高,各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只有针对性地培养和训练,才能为绿色物流业输送更多合格人才;也只有这样,现代物流才能在绿色的轨道上健康发展。
在对绿色物流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坚持长短专业培训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长期专业教育和短期培训,分别由教育部门和经贸委负责。国家和地方教育部门,选择一批有条件的大专院校或科研机构,并设现代物流专业或学院,设置大专、本科和硕士、博士学位,培养现代物流高层次、综合性、复合性人才;经贸委则可委托相关协会负责短期培训,重点是物流企业具体操作、管理和信息技术人员的培训。前者是长期的根本措施,而后者是一段时间的补充办法。
3.5 积极申请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系列标准认证,以标准化促进绿色化
ISO14000是国际标准化组织1993年成立的ISO/TC207环境管理委员会制定的国际环境管理系列标准。它侧重于组织的活动、产品和服务对环境的影响,要求用产品生命周方法,使产品在设计、加工、包装、贮藏、运输、销售、消费乃至废弃后的回收、再生资源化等方面,都符合环境标准。现在,环境管理在欧、美、日等许多国家已经规范化、法制化。仅从与物流有关的环境管理看,其管理范围不仅限于对包装材料和容器的选用、设计、消费、废弃、回收再利用等做出节省资源、无害化的规定,而且对伴随产品运输产生的NO2和CO2也提出严格要求。面对全世界的“绿色革命”浪潮和基于环境标准竞争而形成的绿色壁垒制约,我国的物流经营者应创造条件申请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系列标准认证,用国际标准来规范自身的物流行为,塑造绿色物流形象,进而增强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
3.6 建立废弃物循环物流
大量生产大量流通大量消费的结果必然导致大量的废弃物,废弃物处理困难,会引发社会资源的枯竭及自然环境的恶化。21世纪的物流必须从系统构筑的角度,建立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系统。企业不仅仅要考虑自身的物流效率,还必须与供应链上的其他关联者协同起来,从整个供应链的视野来组织物流,最终在整个经济社会建立起包括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和消费者在内的循环物流系统。这是21世纪的绿色物流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