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中心新闻实务海运空运陆运综合物流进出口专题工具会议人才数据法规期刊排行
首页 >> 学院 >> 贸易研讨 >> 对外贸易 >> 正文
中国石油企业国际化经营中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www.jctrans.com 2005-9-7 7:47:00  《国际工程与劳务》

  随着我国主要大中城市人均收入达到或接近1000美元,我国企业的海外投资正掀起一个新的高潮。而这其中,作为大型国有企业,我国三大石油巨头的国际化经营显得尤为引人注目。在纽约期货石油价格已超过60美元/桶的今天,笔者特意对中国石油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做一简要分析,希望能对已经或即将走出国门的企业提供借鉴。

  一、中国石油企业国际化经营的主要成果

  近年来,随着经济高速增长带动石油需求的不断加剧,以及国内石油供应的日趋紧张,中国三大石油企业纷纷迈出了国际化经营步伐,取得了不匪的成绩。主要成果包括:

  1、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石油)

  自1993年中标秘鲁塔拉尔6/7区块至今,中石油已经在20个国家执行着投资项目,并逐步形成了以苏丹项目为基础的中东及北非地区;以哈萨克斯坦项目为基础的中亚和俄罗斯地区;以委内瑞拉项目为基础的南美地区等3个具有规模的战略投资区域,涵盖油气勘探开发、地面建设、长输管道、石油炼制、石油化工和油品销售等领域。

  苏丹是中石油也是中国在海外最早的石油开采地之一,在苏丹1/2/4区块,中石油用1年的时间建成了一个1000万吨级的油田,1506公里的原油长输管线;250万吨的喀土穆炼厂,19个加油站,2个成品油库;建成了聚丙烯厂,产品出口到埃及。苏丹3/7区块,计划建成1000万产能的大油田,以及1380公里原油长输管线。现正努力建设苏丹6区块,争取达到200万吨的产能。此外,红海岸苏丹港的输油终端已经开始兴建,建成后可以靠泊30万吨油轮。中石油在苏丹已逐步形成了一个集生产、精炼、运输于一体的完整的石油工业产业链。并以此为据点,逐步进入了非洲石油市场。

  哈萨克斯坦陆地石油探明储量达24亿吨,里海大陆架远景储量达70亿吨,是中石油目前所拥有的另一主要海外作业区。中石油持有哈萨克斯坦阿克纠宾油田项目85.4%的股份,北布扎奇油田100%的股权;2004年6月,中石油与哈萨克斯坦国家公司《关于共同开展中哈石油管道分段建设投资论证研究的协议》签订,2005年3月23日,中哈管线新疆段正式开工。中哈管道的修建,既可参与开采哈的石油,又可通过铺设输油管线与中亚地区现有的和正在计划修建中的石油输送管道网络接轨,建立一个通向中东和里海地区石油的陆上输送线路,同时,这条管线也使得我国可以不再仅仅通过海上输送石油,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同时,中石油的海外运作还带出了一批对外服务队伍。目前,中石油系统的地震队在17个国家提供采集、处理、解释服务;钻井和修井队伍进入22个国家,测井、录井与测试队伍遍布10余个国家;物资装备出口到55个国家地区,增强了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的整体实力。

  2、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海油)

  中海油是最早进入国际化经营的中国石油公司。2001年,海外的成功上市更使中海油的国际业务如虎添翼。

  2002年1月18日,中海油出资5.85亿美元收购西班牙瑞普索(REPSOL-YPE)公司在印尼5大油田的部分权益,使之成为印尼海上最大的石油生产商,带来每年4000万桶的工作权益产量。2002年12月20日,中海油与BP签署资产购买协议,以2.75亿美元的价格向BP收购了印尼东固液化天然气项目12.5%的权益。2004年2月2日,又利用股东BP向日本公司出售股份的机会,行使“优先购买权”,在该气田增持了4.5%的权益。东固液化天然气项目的合作伙伴已签订了一项为期25年的液化天然气供应合同,自2007年起每年将向中国福建液化天然气接收站项目提供260万吨液化天然气。收购此项目不仅增加了中海油的天然气储量,还进一步奠定了其在印尼的地位,有助于公司在中国快速增长的沿海天然气市场实现其天然气战略。2003年5月15日,中海油与澳大利亚西北大陆架项目签署资产购买协议,斥资3.48亿美元收购澳大利亚西北大陆架天然气项目的上游产品及储量权益。同时,获得新建合资企业——中国液化天然气合资企业25%的股权,该合资公司将于2006年开始为广东LNG接收站供应液化天然气。这个项目是澳大利亚最大的天然气资源项目,合作伙伴包括BP、雪弗龙德士古、壳牌等,因此,此项收购不仅为中海油带来产量和储量的增长,也为公司打开了进入世界级天然气项目、与世界级伙伴合作的大门。

  3、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石化)

  与前两大石油公司相比,中石化的国际化经营也取得了不凡的战绩,特别是在沙特和伊朗取得了一定的突破。2001年中石化和伊朗国家石油公司签署了《伊朗卡山区块风险勘探服务合同》,2004年1月1日,中石化在该地区获得了日产量上千立方米的高压油气流并成功打出高产油气井,让伊朗见识了中国企业的实力。2004年10月,中国与伊朗达成谅解备忘录,伊朗允许中石化开发其YADAVARAN油田。2004年1月27日,中石化集团又中标沙特阿拉伯的鲁卜哈利盆地B区天然气勘探开发的权利,这是沙特25年来第一次对外开放的3份天然气合同中的一份。在这个合作项目中,中石化与沙特国有能源公司沙特阿美将成立一家合资公司,中石化占新公司80%的股权。这是中国石油企业在中东地区获得的实质性突破。

  二、中国石油企业国际化经营中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尽管三大石油公司在国际化经营中发展很快,颇具建功,但毕竟我们的国际化历程还很短,尚处于国际化经营的初级阶段,有很多方面值得我们去认真总结、思考,并且不断完善、改进,只有这样,建立大型跨国能源公司的梦想才能更快、更好的早日实现。

  1、加大能源外交力度,摈弃“内向中国”思维框架

  由于石油这种产品的特殊性,石油勘探开发的竞争一直非常激烈。目前海外石油投资的输赢,已经不仅仅是资金、企业结构、同业竞争等经济因素决定的了,任何国家的石油企业在国际市场的利益保证,都需要依靠本国政府的石油外交政策。

  应该说,我国新一届政府上任后,“石油外交”正式亮相。胡主席出访过的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埃及、加蓬、阿尔及利亚、乌兹别克斯坦、南美等都和我国有石油合作关系。但从最近的苏丹危机中,我们也看到,我国政府对全球化背景下全球性公共产品问题上还缺乏经验。

  在当今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们的能源外交一定要转变思维方式,摆脱“内向性中国”思维框架。“走出去”的概念本身就意味着依赖别的国家。既然许多方面需要依靠别的国家,就不可能再有静态的、什么都自给自足的安全,一国安全与大家安全和整个国际社会秩序直接的联系在了一起;既然只有相互依赖与合作的动态安全,就要更多地强调国际合作,共同改善国际秩序。例如,俄印的高层会晤表明要推进两国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美、日也在同印度建立更密切的关系。特别是2005年5月25日,耗资36亿美元的“巴库—第比利斯—杰伊汉”(巴杰线)正式开通。这都是基于牵制中国的战略目的。我们如何突破这种包围,变被动为主动?再如,目前我国经过马六甲海峡海峡运送的石油数量约占石油进口总量的70%以上,每天通过马六甲海峡的船只60%是为中国运送货物。但这样一条海上运输线路,一方面中国军事力量尚无能力去有效地保护;另一方面,美国军方对包括马六甲海峡在内的全球交通要道窥视已久,并已经在一些关键地点有所布置。我们仅仅将希望寄托在修建运河或石油管线上是否过于天真?

  亚洲国家,除了西亚和东南亚的马来西亚、印尼等国外,基本都是石油进口国。亚洲各国作为全球重要的石油进口国,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相互之间具有合作的先天条件。有人建议,可不可以组建石油输入国组织?如果真是这样,不仅可以改变中、日、韩、印度等各国在石油外交上各自为战的被动局面,更可以因此夺回在国际市场上本应具有的发言权,争取包括国际油价在内的更大的话语权。令人欣喜的是,2005年3月14日,中国与菲律宾、越南签署了《在南中国海协议区联合海洋地震工作协议》,开启了三国携手勘探南海能源的新篇章,也为落实邓小平当年提出的“搁置主权、共同开发”主张迈出了坚实的步伐。2005年4月,温家宝总理访问印度,中印的能源合作也正在紧锣密鼓进行中。

  除了政府层面,企业层面也同样存在改变传统的内向思维模式的需要。一方面,在国内石油供应短缺的情况下,我们只能越来越依赖国外的石油资源,而全球81%的石油储量又被西方石油巨头所垄断。这种“市场消费在国内、资源供应在国外”的窘迫使我国陷入无时不在的供应危机中。另一方面,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市场已成为稀缺的资源。壳牌、BP、埃克森-美孚等国际大油公司纷纷退出在我国的上游勘探开发领域,抢滩成品油销售市场就是最好的证明。只要有较高的运筹市场和资源的能力,就能利用自己的市场筹码去控制、利用国外的石油资源,变劣为优。例如中海油对澳大利亚西北大陆架天然气项目的上游产品及储量权益的收购,这个购买行动蕴含了两个购买关系:一是中海油持股25%的中国液化天然气合资企业向NMS项目的股东购买天然气;二是中海油购买NMS项目的上游产品及储量权益。通过构架这两层购买关系,中海油开创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既实现了市场与资源之间的对接,又在共同利益的驱使下强化了购买各方的协同与合作,是典型的双赢乃至多赢。

  2、认真研究国际化经营中可能遇到的风险,做好风险规避

  国际商务领域中投资与贸易自由和投资与贸易保护的争执从来就没有停止过。进入80年代,随着美国经济的衰退,贸易保护主义呈现出新一轮不断加强之势,这也给我们的国际化经营带来了非常大的困难。为此,必须认真研究国际化经营中可能遇到的风险,包括当地政治制度、法律法规,甚至风土人情上的差异,寻找在政府干预投资下规避风险的可行之路。

  经济制度和法律上的差异往往体现着跨国公司和东道国政府之间存在的“爱恨交加”的关系。“爱”是建立在双方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对东道国政府而言,跨国公司是资本、技术和专业知识的重要来源,有利于帮助本国发展、扩大就业。对跨国公司来说,东道国政府是它们打开当地市场和获得资源的一把钥匙,能带来新的盈利、增长和提高竞争力的机会。“恨”是由双方的动机、目标和评判标准的不同而引起。虽然跨国公司和东道国政府双方的共同目标在于获得全球竞争力,但跨国公司希望将子公司纳入其全球经营的范围内,而东道国政府则努力使收益限于本国境内。跨国公司能根据经济和竞争条件来评估发展状况、衡量经营行为;而东道国政府却要以社会、经济双重标准来评判。

  例如,据美国能源情报署资料显示,俄罗斯目前探明的石油储量为82.19亿吨,在世界储油国排行榜上位于第8,其原油产量和出口量仅次于沙特,排名全球第二。但是,与这个富有的邻居在大型能源合作上,我们却屡受挫折。俄国法律上的缺陷和执行不力使得我们按国际惯例参与对俄能源开发不断受到阻碍。尽管中俄1996年达成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并于2001年签订了中俄友好条约,签署了《中俄输油管道可行性研究工作协议》,但俄国内对与中国进行重大能源合作项目仍有诸多担心。2002年12月,中石油应邀参加了俄罗斯“斯拉夫石油公司”的股权拍卖。但就在投标前几天,俄罗斯政界、商界联合上演了一出排挤中国企业的闹剧,中石油最后不得不在投标前一天晚上做出了放弃的决定。

  石油、天然气是俄罗斯的战略资源,是俄罗斯维持国家经济运转的支柱产业,联邦、地方政府领导人对此领域给予格外的关注,石油天然气行业内部的利益交错也非常复杂。尽管俄罗斯领导人三番五次呼吁外国企业投资俄罗斯的能源开发,但落实到具体操作上,上上下下对外资的进入都非常谨慎。还有南美地区的工会问题,也是一个值得我们下大力气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直接影响我们在南美地区的国际化经营。我国在秘鲁铁矿项目上曾经有过前车之鉴。因此必须下大力气找出规避风险的恰当途径,提高我们的国际化经营效率。

  3、选择适当的市场进入方法,规避地缘政治风险

  目前我们的海外拓展与石油投资项目,还有正在和可能修建的石油输送管线工程,从表面上看是加强了中国的能源安全,但这种安全是否真实还取决于签约的国家是否真能遵守合约,是否真能保护外国企业的财产,也取决于“国际秩序”对这些国家有无约束力。中国石油公司在外国的石油股份对于所在国的公民来说,是被“外国人占有的资产”,假如某日在这些国家发生“民族主义”运动,中国在那里的产权就会随时受到威胁。例如伊朗于1951年就曾没收过“英国-伊朗石油公司”在伊朗的全部石油资产;70年代,扎伊尔曾没收过一个比利时公司价值5亿多美元的铜矿资产,乌干达、苏丹等国也曾没收过多家外国公司的资产。因此,为了规避产权和海外资源风险,还必须选择适当的进入方式,恰当的结构安排。

  国际上通行的进入海外市场的方式有直接或间接出口、交钥匙工程、许可证协议、特许经营以及合资或独资公司等。在国际石油合作过程中,进入市场的方式主要包括租让协议、产品分成协议、风险服务合同以及联合经营合同等。这些方式按照在海外投资的结构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份额产出结构:出资公司提供初始资本或工程技术与管理帮助,以未来每年获得事先约定的产出量或产出份额的形式实现收益。这种做法最大的好处是拿到的是实物,可以规避该产品未来的价格风险。同时由于不持股、不控股,所以不必太介入所投企业的公司治理,不存在资产安全问题。

  (2)、固定利率债权安排:与上述结构类似,但出资公司每年收益是固定现金回报。

  (3)、“可转债”安排:出资公司每年所得可以是固定的产出“份额”,也可以是固定的现金利息,但到一定年限后,出资方可将所持债权转成股权。这种结构的好处是由于暂时不持股,但有固定份额收益,所以财产安全比直接持股高。同时,通过每年的收益实现情况,这种结构也有利于监督契约的执行。

  (4)、合资但不控股:参股它国企业,作为少数股东和外国投资者。好处是由于持股相对少,不会被当地政府或民族主义变为攻击的靶子。

  (5)、全资或控股:100%持股或作为多数股东。

  一般说,企业之所以要控股或全资拥有海外企业,主要是为了给出资方最大的控制权。特别是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海外扩张,为了保证制造质量和品牌价值,对海外投资进行内部控制的必要性比较高。但相比之下,中国石油企业是资源性企业,其产出并不是与大众市场打交道的消费品,它海外投资的中心目的是保证中国未来能以合理价格得到充分的资源,因此在进入海外市场时,更多的应以“份额油”或“份额资源”的债务形式投入,而把海外资源企业的股权留给当地政府或民间。“产品分成合同”或“风险服务合同”都是合适的。日本80%以上的海外投资项目采用非控股股东的合资形式,只有不到6%的海外项目是日本公司全资拥有,很值得我们借鉴。

  此外,在目前“中国威胁论”仍大有市场的情况下,国际上有一个不敬的比喻叫做“中国饿虎”,人们会特别关注中国公司在资源上的直接跨国扩张。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石油企业不妨到我们认为比较可靠的国家对该国的公司进行投资,再由该国的公司到其他国家收购、控股能源和资源公司。通过第三方国家公司的直接介入、扩张到他国,可以减少中国政府或企业直接出面的必要性,降低了国际政治的敏感性。

  通过直接购买海外跨国公司股权形式介入海外经营的“曲线救国”也是一种应该研究考虑的方式。跨国并购是海外扩张的快速通道,产权交易是跨国并购的通行手段。但以往我们企业“走出去”的历程中,人们的起点多落在承包、参与作业等操作层面上,并购的着眼点大多在通过并购实现参与油气项目的作业。可以换一种方式,如中国公司通过股票市场购买他国能源公司的股票,成为其大股东,进入董事会。这样可以间接保证外国公司在第三国获得能源后,中国也能分得一部分。全方位、深层次地参与产权市场竞争,可以有的放矢地参与资源控制权的竞争,也比中国自己直接投资要安全。例如中海油目前积极收购美国优尼科公司,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4、建立石油金融一体化,为国际化提供有力支持

  所谓石油金融一体化,指借助金融的支持,使石油企业可以实现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融通,更好的帮助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实现套期保值、价格锁定和规避经营风险。这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要利用金融资本积极参与期货市场。我们的石油战略储备不仅应包括实物储备,还应包括期货储备。国际期货本来是规避油价风险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段。但中国的金融发展相对落后,期货发展更为落后,缺乏熟悉国际期货操作的人员。所以国家应制定专门的石油金融货币政策,对战略性期货储备所需的长期融资和短期投机运作所需的短期融资制订不同政策,要积极培育具有较高信誉能力的期货市场交易主体,并赋予其较灵活的海外融资权限,更大规模地有效利用国际金融资源,提高操作主体遭遇恶意攻击时的持仓安全性。同时,要建立对实物储备的金融支持体系,采取合理对策,把单纯的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外汇储备与灵活的石油等资源的期货储备密切结合起来。把石油期货仓单作为一种新的国际有价证券形式参与外汇组合。第二方面,要利用金融政策规避国际经营的风险,特别是融资风险。作为高投入项目,石油的投资本身是非常巨大的,而“走出去”到海外投资,企业的融资成本就会更高。在这种背景下,企业必须广泛拓宽融资渠道,综合运用各种金融工具,为企业国际化经营提供支持。

  总之,国际化经营是国家战略的需要,更是企业发展的需要。但国际化经营不仅仅是机遇,更多的是挑战。希望有更多的企业走向国际化经营,希望大型跨国公司之梦早日在中国实现。

  作者:朱溦  朱志红

我要说两句    
物流问答】【物流信誉】【下载物流通】【评论】【推荐】【打印】【收藏】【关闭
  相关连接
 ·胜利油田构建“大物流”格局 (2005-9-4 5:41:00)
 ·石油价格高涨可能重创印度纺织品出口 (2005-9-3 10:24:00)
 ·胜利油田构建“大物流”格局 (2005-9-2 9:27:00)
 ·石油已成为中国能源瓶颈 求解中国石油突围之路 (2005-9-2 8:17:00)
 ·沙特阿拉伯表示准备增产原油满足国际市场需要 (2005-8-30 16:01:00)
 ·科威特石油产业现状及中科石油合作初探 (2005-8-30 8:20:00)
 ·石油“战争演义” (2005-8-22 14:49:00)
  综合报道
·芜湖港以特色“物流事业部”促物流大发展
·北京:民警扮物流人员擒货主
·广东:上半年深圳物流业外商争相增资
·华尔街新游戏:干散货海运FFA交易
·包装与物流——“牵一发而动全身”
·物流信息化稳步推进
  网友评论


关于我们服务条款法律声明支付方式网站地图联系我们友情链接
JCtrans:中国站English
JCtrans版权所有2000-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