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前语:“顺收大于顺差”是当前研究资本跨境流动最为关注的问题,“顺收大于顺差”是否就一定意味着贸易项下资金流动异常?是什么原因造成“顺收大于顺差”?外汇资金选择何种通道流入?流入后做何用途?未来顺收与顺差的关系如何?在本专题里,这些问题都做了详细的研究和分析,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迪。
最近一段时期以来,贸易结售汇顺差大于进出口顺差(又称贸易“顺收大于顺差”)的现象日益引起关注和议论。据海关统计,2003年上半年我国外贸出口和进口分别同比增长了34%和44.5%,进出口顺差45亿美元,同比下降66.5%。而据外汇管理部门统计,同期贸易结汇和售汇分别增长了32.1%和40.4%,贸易结售汇顺差同比上升了14.6%,相当于同期进出口顺差的6倍多,贸易“顺收远大于顺差”。在2003年初,更是一度出现了进出口逆差而结售汇顺差(即贸易“逆差顺收”)的情况。贸易结售汇差额与进出口差额的进一步背离,是否说明当前贸易外汇收支活动更加异常,隐藏着更多的套利资本流动呢?本文将就此做简单的分析。
对企业贸易结售汇行为的分析
由于统计口径不同,贸易结售汇差额本身就不等于海关进出口差额,其应围绕应收应付(汇)的进出口差额上下波动。据测算,应收应付(汇)的进出口差额通常大于海关统计的全口径的进出口差额,因此,贸易“顺收大于顺差”是很正常的。但是,贸易结售汇差额对全口径的进出口差额正向偏离多少属于正常,则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2002年,有关部门对贸易“顺收大于顺差”的情况进行了初步分析,做出了当前我国外汇收支大量顺差是对外经济表现良好,人民币汇率良性预期和本外币正向利差的客观反映,总体上是正常的判断(马德伦,2003)。如果继续沿用这种思路对当前情况进行分析,则也会得出类似的结论。
首先,从企业贸易结售汇行为来看,当前结汇和售汇率均未发生明显变化,而且没有背离长期发展趋势。尽管2003年上半年贸易结汇率和售汇率分别比2002年同期下降了0.8和1.2个百分点,但与2002年全年基本持平。此外,从理论上讲,受汇率预期和本外币利差改善的影响,境内机构结汇积极性提高,持汇和购汇的意愿减弱,应该表现为贸易结汇率上升、售汇率下降。然而,从1995年以来的长期发展趋势看,贸易结汇率和售汇率均呈下降趋势,当前结汇率和售汇率没有对这一趋势出现大的偏离(见图1)。
其次,在贸易结、售汇率不变的情况下,进出口的快速而不同步的扩张,导致贸易结售汇差额进一步偏离进出口差额。模拟分析的结果显示,如果贸易结汇率高于售汇率,而上期出口额的基数大于进口,在企业贸易结售汇行为模式基本不变的情况下,贸易结售汇差额对进出口差额的背离有可能进一步扩大,甚至出现“逆差顺收”的情况(见表1)。从这个意义上讲,比较贸易结售汇差额与进出口差额的偏离程度,不足以说明贸易结售汇活动是否正常。
表1:对进出口与贸易结售汇关系的模拟分析
(以上期出口额为100)
|
上 期 |
本期(情形一) |
本期(情形二) |
出口 |
100 |
130 |
130 |
进口 |
90 |
135 |
126 |
进出口差额A |
10 |
-5 |
4 |
贸易结汇 |
60 |
78 |
78 |
贸易售汇 |
36 |
54 |
50.2 |
贸易结售汇差额B |
24 |
24 |
27.8 |
B/A |
240% |
逆差顺收 |
645% |
注:(1)情形一,假设贸易结汇率和售汇率不变,分别为60%和40%,出口比上期增长30%,进口增长50%;(2)情形二,假设贸易结汇率和售汇率不变,出口比上期增长30%,进口增长40%。
几点结论
第一,企业贸易结售汇行为是基本正常的。或者至少可以说,与上年相比,2003年企业贸易结售汇行为没有发生新的异常。
第二,现阶段贸易结售汇差额与进出口差额的背离进一步扩大,主要因为贸易结汇率高于售汇率,而出口额的基数大于进口,但这并不意味着贸易项下的资金流动更加异常。事实上,伴随着进出口规模的扩大,即便进出口提前或推迟收付汇占进出口额的比例不变,也可能意味着建立在商业信用基础上的企业间的贸易信贷资金流动规模扩大(表现为进出口企业对外预收或应付账款的变化)。
第三,要密切关注企业贸易结汇率和售汇率下降的长期发展趋势。这可能反映了随着银行强制结汇限制放宽,境内机构开立外汇账户的自主性提高,企业更多利用外汇账户进行外汇收付,以节约汇兑成本。因此,迫切需要尽快建立健全对外汇账户的监测与管理。一方面,要通过改进技术手段,及时、准确、全面地获取外汇账户的收支余额数据,否则就会丧失对企业贸易外汇收支行为分析的许多有用信息;另一方面,要督促银行严格按照结售汇管理规定,认真审核有关凭证,加强对企业通过外汇账户进行的外汇收付行为。
第四,尽管企业贸易结汇率没有大的变化,但与长期发展趋势相比,目前结汇率略显偏高。从2002年1月到2003年6月的18个月中,结汇率均处于趋势线以上。其中,有13个月的结汇率处于趋势线的上方,其他5个月落在或接近趋势线上(见图1)。这实际反映了我国短缺经济时期形成的“增收节支型”的外汇管理体制长期存在的薄弱环节,即对出口多收汇或预收汇监管不力。短期资本流动冲击始于流入之时。外汇管理部门早就从防范金融风险的角度,提出要重视对外汇流入的管理,着手尽快建立从流入到流出的全过程的外汇收支监管体系。鉴于贸易结售汇顺差是银行结售汇顺差的主要来源,加强对出口收汇和结汇的管理应该成为防范“热钱”冲击的突破口。
第五,与长期趋势相比,2003年以来我国贸易售汇率偏低的情况有所改善。2002年12个月中,有8个月的售汇率处于趋势线的下方,而2003年前6个月均处于趋势线附近或趋势线的上方(见图1)。这意味着,如果说2002年贸易结售汇顺差远大于进出口顺差主要是因为售汇率偏低造成的,那么2003年则应该主要是因为结汇率偏高。这种变化对未来外汇收支平衡及管理会带来什么样的潜在影响,需要进一步深入分析。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经济学院2001级博士生)